首页期刊导航|骨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骨科
骨科

陈安民

季刊

1674-8573

orthopaedics2009@163.com

027-83662649

430030

武汉市解放大道1095号同济医院内

骨科/Journal Orthopaedics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智骨科:开启骨科医疗新未来

    肖骏
    385-387页

    机器人辅助膝关节单髁置换可以获得良好的术后软组织平衡:一项单间室压力传感器研究

    南少奎李铁键肖龙涛曹正...
    388-3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使用一种新型单间室压力传感器测量术中膝关节内侧间室软组织张力,验证机器人软组织动态预平衡功能的有效性,为进一步探索更加智能且精准的手术方式提供临床经验和理论指导.方法 本研究前瞻性纳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骨科医学部2018年1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35例(35膝)MAKO机器人辅助内侧单髁置换手术病人,男8例,女27例,年龄为(66.3±7.7)岁,身体质量指数为(24.5±6.3)kg/m2.所有手术均由同一位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完成.手术中使用机器人的软组织动态平衡功能对屈伸间隙进行预评估,并对假体的计划进行调整,使伸直和屈曲的软组织张力平衡,截骨完成后使用单髁压力传感器对内侧间室软组织张力评估,记录屈膝10°、45°、90°时内侧间室股骨和胫骨假体之间的压力.比较病人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牛津膝关节评分(Oxford knee score,OKS)、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以评估手术效果.结果 病人均获得规律随访,随访时间为(31.8±14.2)个月.术中记录压力在屈膝10°时为(47.3±20.8)N,屈膝45°时为(40.1±18.2)N,屈膝90°时为(42.7±19.8)N.病人术后OKS评分、VAS评分及ROM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研究使用的新型单间室压力传感器对机器人辅助膝关节单髁置换软组织张力有着准确的评估效果.机器人软组织动态预平衡功能可以在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截骨前对软组织张力进行准确评估并精准调整假体规划,帮助膝关节获得良好的术后软组织平衡.

    机器人辅助手术膝单髁置换术压力传感器软组织平衡临床结果

    机器人辅助下膝内侧单髁置换术后假体位置分析和早期临床疗效

    杨涛薛华明马童文涛...
    394-4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机器人辅助下膝关节单髁置换术(robotic-assisted 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RAUKA)与传统膝单髁置换术(UKA)治疗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OA)的术后早期临床疗效和假体位置.方法 对2022年6月至2022年10月在我院行UKA治疗的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RAUKA组32例(32膝),按照年龄、性别及术肢侧别等进行1∶1配对,选择同期行传统UKA术的32例病人(32膝)纳入传统UKA组.RAUKA组男7例,女25例,年龄为(69.2±6.1)岁.传统UKA组男6例,女26例,年龄为(68.9±5.8)岁.记录并比较两组病人手术时间及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膝关节遗忘(FJS)评分等,测量并比较两组术后的股骨假体内外翻角(A角)、股骨假体屈伸角(B角)、胫骨假体内外翻角(E角)、胫骨假体后倾角(F角)、假体偏离总体评分及胫股角(FTA)、髋膝踝角(HKA)及下肢机械轴Kennedy区分布等.结果 两组病人手术均顺利完成并获得随访,术后随访(13.8±1.3)个月,RAUKA组的手术时间与术中截骨时间长于传统UKA组.两组术后的A角及B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AUKA组的假体总偏离评分显著优于传统UK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E角、F角、FTA、HKA、下肢机械轴Kennedy区分布及KSS、VAS、FJS评分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随访期间均无感染、假体松动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RAUKA相较传统UKA具有术后假体位置更精准、术后下肢力线矫正优良率更高的优势,传统UKA在手术时间方面优于RAUKA.RAUKA早期临床疗效满意,远期疗效如何有待进一步随访.

    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膝单髁置换术机器人辅助手术假体位置下肢力线

    机器人辅助下联合球囊复位与经皮栅栏螺钉固定治疗AO/OTA41B2型胫骨平台骨折的近期疗效观察

    焦竞黄玉成陈明熊文...
    402-4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机器人辅助下联合球囊复位与经皮"栅栏"螺钉固定治疗AO/OTA41B2型胫骨平台骨折的近期疗效观察.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2年9月期间我院创伤骨科收治的29例AO/OTA41B2型闭合性骨折病人.其中男14例,女15例;年龄为(44.17±9.53)岁(26~62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6.48±4.08)天(2~20天).手术方式均采用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下间接复位后"栅栏"螺钉技术微创内固定治疗.拍摄膝关节标准的正侧位片,按Rasmussen放射学评分标准评价骨折复位情况,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比较手术前后骨折区塌陷体积、胫骨平台外侧角(lateral proximal tibial angle,LPTA)、外侧胫骨平台后倾角(lateral posterior proximal tibial angle,LPPTA),基于CT比较术前规划与术中实际定位位置差异.结果 29例病人均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为(15.10±6.13)个月(10~24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9.52±1.66)周(8~12周).病人术后6个月膝关节Rasmussen评分为(17.34±1.04)分(14~18分),优18例,良11例;HSS评分为(93.83±2.22)分(89~97分),优29例.术后骨折区塌陷体积为(0.07±0.20)cm3(0~0.77 cm3)、LPTA为91.75°±0.62°(90°~92°)、LPPTA为7.45°±1.97°(0°~10°),与术前比较[(3.27±2.14)cm3(0.89~10.16 cm3)、84.81°±6.08°(70°~92°)、11.89°±14.16°(-20°~2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93,P<0.001;t=-6.172,P<0.001;t=1.854,P=0.037).术后CT验证实际球囊扩张冠状位与矢状位位置参数:(1.56±0.31)cm(1.11~2.28 cm)、(1.52±0.44)cm(0.94~2.10 cm),与术前规划比较[(1.56±0.32)cm(1.11~2.28 cm)、(1.52±0.44)cm(0.96~2.09 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56,P=0.400;t=-0.779,P=0.221).末次随访时,未发生腓总神经损伤、腘血管损伤、术后感染、内固定失效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机器人辅助下联合球囊复位与经皮"栅栏"螺钉固定治疗AO/OTA41B2型胫骨平台骨折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胫骨平台骨折骨科手术机器人骨折固定术,内球囊复位

    计算机导航辅助单一体位下斜外侧椎间融合术联合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初步应用

    赵海恩董鑫任坤乔欢欢...
    410-4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计算机导航辅助下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联合内镜减压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伴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25例L5/S1椎间盘突出伴狭窄病人,其中男9例,女16例;年龄50~79岁,平均65.5岁.采用导航辅助下单一体位内镜直接减压联合OLIF间接减压治疗.观察并记录病人责任椎体间高度、椎间孔高度、椎管的矢状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手术失血量、手术时间、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椎间融合率和椎间融合器下沉情况等.结果 所有病人随访1年以上,术中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平均手术时间190 min、术中失血量104 mL、下床时间54 h、住院时间10.6 d.术后1年,病人VAS评分、ODI、责任椎体间高度、椎间孔高度、椎管矢状径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1年随访期间腰椎CT显示2级以上(完全融合、坚固融合)融合率为92%(23/25),未发生椎间融合器下沉.结论 计算机辅助导航下单一体位实现内镜减压联合OLIF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管狭窄症,初步临床效果满意.

    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椎间孔镜计算机辅助导航单一体位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

    机器人导航辅助下联合3D-C型臂微创手术治疗手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任京天李世昌王中宇张谦...
    417-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机器人导航辅助下联合3D-C型臂微创手术治疗手舟骨骨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2020年5月至2023年7月收治的11例手舟骨骨折病人,其中男9例,女2例,平均年龄为33.8岁(20~65岁),对病人行机器人导航辅助下联合3D-C型臂双头螺纹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后记录病人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炎性指标的变化,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Mayo腕关节评分及腕关节活动度评价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机器人导航手术均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64.1 min(50~100 min),微创手术出血均少量,平均随访时间5.5个月(3~14个月),所有病人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病人术后X线片及CT扫描显示手舟骨内固定螺钉位置良好,骨折位置良好.病人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的炎性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人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和Mayo腕关节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末次随访时与术后1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复查X线片及CT扫描见骨折均愈合良好,病人伤侧腕关节平均主动活动度为:屈曲71.2°、背伸67.5°、尺偏42.6°、桡偏21.8°,功能活动良好.结论 机器人导航辅助下联合3D-C型臂微创手术治疗手舟骨骨折安全有效,该手术精度高,创伤小,术后反应小,恢复快.

    手舟骨骨折机器人导航3D-C型臂腕关节

    腰肌质量参数对腰椎融合术后早期融合器下沉的预测价值

    杨子健吴宇伍伟飞史大伟...
    421-4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基于磁共振成像(MRI)的腰肌质量参数对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后融合器下沉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2019年2月至2023年2月接受单节段PLIF的165例病人进行回顾性研究,男75例,女90例,年龄为(65.02±8.55)岁.随访12个月以上,45例(27.3%)发生融合器沉降,根据是否发生术后融合器沉降分为沉降组(45例)与非沉降组(120例).术前在MRI上测量腰肌指数(PMI)和腰肌质量评分(Goutallier分级),以及椎体骨质量(vertebral bone quality,VBQ)、终板骨质量(endplate bone quality,EBQ);基于CT,测量计算机断层扫描(QCT)骨密度值.比较两组病人的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MI)、手术节段、PMI、Goutallier分级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融合器下沉的影响因素;PMI、Goutallier分级分别与融合器沉降高度、QCT骨密度值进行相关性分析;比较不同手术节段中的PMI、Goutallier分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各预测因子的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沉降组与非沉降组的年龄、性别、BMI、Goutallier分级、PMI、VBQ、EBQ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QCT骨密度值、VBQ、PMI、Goutallier分级是融合器沉降的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MI与融合器沉降高度呈显著负相关(r=-0.402,P<0.05),与QCT骨密度值呈显著正相关(r=3.390,P<0.05);Goutallier分级与融合器沉降高度呈正相关(r=0.289,P<0.05),与QCT骨密度值呈负相关(r=-0.286,P<0.05),与PMI呈负相关(r=-0.462,P<0.05).PMI的AUC为0.826(95%CI:0.756,0.896),最佳沉降边界为6.94 cm2/m2,Goutallier分级的AUC为0.786(95%CI:0.719,0.854),最佳沉降边界1.5级.结论 PMI和Goutallier分级可能是PLIF术后融合器沉降的重要预测指标.

    腰肌肌肉指数腰椎融合术融合器沉降磁共振成像评估方法

    术前骶管类固醇注射对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行翻修手术的影响

    陈龙王小阵席金涛吕鹏...
    428-4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术前1个月内骶管硬膜外类固醇注射(caudal epidural steroid injection,CESI)对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ASDis)行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武汉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因ASDis而行翻修手术(原有内固定取出+后路减压融合固定)治疗的97例病人的病历资料,根据术前是否行CESI分为A组(未行CESI,51例)和B组(行CESI,46例),再根据末次注射距离翻修手术时间分为B1组(≤1个月,21例)、B2组(>1个月,25例).分析3组病人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硬膜囊撕裂、术后感染、其他并发症及融合情况等;比较术前和术后1、3、12、24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末次随访时采用李克特量表(五级)评估病人满意度.结果 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在3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1组和B2组术后VAS评分和OD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3组之间评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及随访期间,A组、B1组和B2组术中硬膜囊撕裂分别为4例(7.84%)、2例(9.52%)、2例(8.00%),术后感染行二次清创术者分别为2例(3.92%)、1例(4.76%)、1例(4.00%),予以对症处理后均恢复正常.3组病人术后脑脊液漏及伤口感染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人末次随访时均未出现邻椎病及复发迹象,而且末次随访时椎间均已融合.A组、B1组和B2组术后2年随访时均收获了较高的满意率,分别为82.35%(42/51)、80.95%(17/21)、84.00%(21/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1个月内CESI不会增加术中硬膜囊撕裂、出血及术后感染等风险.

    骶管类固醇注射腰椎融合术邻近节段退变再手术

    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治疗椎管内高度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张力黄爱娥沈佳祚叶文斌...
    435-4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UBE)治疗椎管内高度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1年9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脊柱骨科采用UBE技术治疗的22例椎管内高度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记录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的腰、腿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进行疗效评价.术后2天复查CT、术后3个月复查MRI及腰椎动力位X线片,观察腰椎稳定性及邻近节段退变情况.结果 22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135.3±2.0)min(120~180 min),术后所有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5±2.0)个月(12~23个月).术后3、12个月VAS评分、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有2例出现硬脊膜破裂,经改变体位、延长拔管时间、预防感染等对症治疗后均痊愈;1例出现术后腰背部不适,予卧床休息、药物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结果:优18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为95.45%,且无复发病例.术后复查CT、X线片及MRI示无腰椎不稳、邻近节段退变等情况发生.结论 UBE治疗椎管内高度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早期临床疗效满意.

    腰椎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腰椎间盘突出高度游离疗效

    骨水泥填塞股骨髓内定位孔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凝血状态及出血的影响

    黄军刚杨立峰
    439-4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骨水泥填塞股骨髓内定位孔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凝血状态及出血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2年1月至2024年4月行首次单侧TKA的原发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中密封股骨髓内定位孔的方式不同分为试验组(43例)和对照组(40例),分别给予骨水泥或自体骨密封股骨髓内定位孔.比较两组病人术后第1天、第7天的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指标(R值、K值、α值、MA值及CI值),出血量(总出血量、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出血量),输血率及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结果 术后第1天的α值、术后第1天及第7天的CI值比较,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间TEG指标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总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对比,试验组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输血率及DVT形成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TKA术中用骨水泥封堵股骨髓内定位孔可产生术后相对高凝状态,减少术后总出血量及隐性出血量,但对引流量、输血率及DVT发生率没有影响.

    骨水泥股骨髓内定位孔血栓弹力图关节成形术,置换,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