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骨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骨科
骨科

陈安民

季刊

1674-8573

orthopaedics2009@163.com

027-83662649

430030

武汉市解放大道1095号同济医院内

骨科/Journal Orthopaedics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应用双通道"8"字捆绑技术关节镜下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初探

    朱锐兰晓敏陈丽娟赵利波...
    445-4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关节镜下双通道"8"字捆绑技术治疗后交叉韧带(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 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武穴市中医医院应用关节镜下双通道"8"字捆绑技术治疗PCL胫骨撕脱骨折的9例病人的临床资料.手术前后采用X线、CT和磁共振成像(MRI)评估骨折、韧带损伤及愈合情况.检查并记录术前及术后关节活动度、Lysholm评分、KT-1000等临床参数,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本组病人随访12~24个月,平均16个月.9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影像资料显示骨折碎片固定良好,术后3个月骨折愈合.与术前相比,关节活动度(133.5°±6.3° vs.31.0°±3.7°)、Lysholm评分[(84.3±5.2)分vs.(36.8±2.5)分]、KT-1000评估[(1.6±0.4)mm vs.(9.6±0.4)mm]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下双通道"8"字捆绑技术可实现PCL止点撕脱骨折治疗"微创化",可成功恢复PCL止点稳定性和交叉韧带张力,无严重手术并发症,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使用耗材少,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骨折关节镜捆绑技术

    护士主导的医护技联合康复模式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病人中的应用

    刘洪娟詹雪王倩肖琦...
    450-4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护士主导的医护技联合康复模式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ACLR)后病人功能恢复和重返运动的影响.方法 按照病人入院的先后顺序,将我院骨科2021年1月至6月收治的50例病人纳入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护理和康复指导;2021年7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50例病人纳入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以护士主导的医护技联合康复.观察两组病人术后1~3 d、6个月和12个月数字评分法(NRS)的静、动态疼痛得分,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6个月和12个月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膝关节主观评分和Lysholm膝关节评分,以及术后重返运动和异常体征情况.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术后1~3 d的动、静态NRS疼痛得分和术后6个月的动态NRS疼痛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和12个月IKDC膝关节主观得分和Lysholm膝关节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年,观察组关节不稳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8.51%vs.25.00%,P=0.032),重返运动率高于对照组(25.53%vs.12.50%,P=0.105).结论 护士主导的医护技联合康复模式可降低ACLR病人术后疼痛,促进病人早期下床活动,减少关节不稳的发生,提高膝关节功能的恢复,但在提高重返运动率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远程支持.

    护士主导医护技联合康复前交叉韧带重建术

    基于创伤后成长模型的阶段性综合心理干预对脊髓损伤病人心理状态的影响

    周文娟胡梅园
    456-4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创伤后成长模型的阶段性综合心理干预对脊髓损伤(SCI)病人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我院骨科收治的SCI病人8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行常规心理护理,观察组行基于创伤后成长模型的阶段性综合心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病人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创伤后成长量表(PTGI)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出院时,观察组的HAMA和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PTGI总分高于对照组[(77.45±19.69)分vs.(68.54±13.72)分,P<0.05],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83.72%vs.55.81%,P<0.05).结论 基于创伤后成长模型的阶段性综合心理干预在不同阶段针对性干预病人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能有效改善SCI病人心理状态,增强创伤后成长信心和心理社会适应能力.

    创伤后成长模型脊髓损伤阶段性综合心理干预心理护理

    外侧入路联合改良后内侧入路治疗后Pilon骨折的疗效分析

    程浩凌泽喜镇万源刘奎...
    461-4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外侧入路联合改良后内侧入路治疗后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20年7月至2022年2月我院诊治的21例闭合性后Pilon骨折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9例,女12例,平均年龄为42.8岁(范围28~55岁);左踝9例,右踝12例;Klammer Ⅱ型12例,Ⅲ型9例.病人均采用俯卧位外侧入路联合改良后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骨折复位情况采用Burwell-Charnley标准评定,观察和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并发症、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及末次随访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结果 21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5.6±3.5)个月,手术时间为(125.4±15.8)min(110~165 min),术中出血量为(110.7±46.2)mL(50~180 mL),骨折愈合时间为(13.8±2.1)周(11~18周).末次随访Burwell-Charnley放射学评价:优17例,可4例.踝关节结构正常,对位对线正常.2例术后出现足底麻木感,考虑胫神经牵拉刺激反应,口服营养神经药物治疗,术后3个月症状逐渐消失.2例出现(足母)长屈肌轻度挛缩,其余病人功能恢复良好.随访期间未出现切口感染、骨折不愈合、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末次随访AOFAS踝-后足评分平均91.5分(85~98分),优17例,良2例,可2例,优良率为90.5%.结论 后Pilon骨折采用外侧入路联合改良后内侧入路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改良后内侧入路能够充分显露后踝内外侧及内踝骨折并复位,可直视下处理塌陷的关节面及Die-punch骨块,软组织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后Pilon骨折外侧入路改良后内侧入路临床疗效软组织并发症

    二窗髂腹股沟入路取出盆腔内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断裂导针一例

    任辉梁卫东余兆仲梁超轶...
    465-4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报道一例在髂腹股沟入路第二窗取出盆腔内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断裂导针的病例.PFNA导针断裂导致导针尖端残留在盆腔内较为罕见,且缺乏标准化的取出方式.导针尖端残留在盆腔危害性极大,必须及时取出.在此次报道病例中,结合导针尖端在盆腔内的具体位置,经过综合分析,我们在髂腹股沟入路第二窗的暴露下成功取出了断裂的导针,结果显示该取出方式用时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值得临床参考借鉴.

    二窗髂腹股沟入路盆腔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断裂导针

    一例少见的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合并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病人的手术治疗:病例报告及文献回顾

    周政纲黄浩然沈世彬李亮...
    468-4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报道一例40岁男性病人,因进行性双下肢无力入院,其他伴随症状主要包括双下肢麻木,大小便费力.入院诊断为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合并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并进行手术治疗.回顾病史发现,该病人5年前因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于我院住院并行手术治疗,术后病人原手术减压区域再次发生骨化并出现其他部位后纵韧带骨化加重,导致胸椎椎管狭窄.病人第一次住院时身体质量指数(BMI)46.3 kg/m2,体重150 kg;第二次住院时,其BMI达到了惊人的49.33 kg/m2,体重也升至160 kg.我们回顾分析整理了该病人的手术资料并予以汇报.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合并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的临床病例少见,该病人超大体重给治疗带来了挑战,手术减压治疗是治疗此类疾病的有效手段.

    后纵韧带骨化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胸椎

    铁死亡参与脊髓损伤后神经修复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贾鸿飞邢晓辉肖以磊李学元...
    472-476页
    查看更多>>摘要:脊髓损伤(SCI)是由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的脊髓结构和功能的损害,导致损伤水平以下肢体的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由于其严重的致残率,极大地影响了病人及家庭的生活质量,然而到目前为止,SCI尚无效果显著的治疗方法.铁死亡作为一种新型细胞死亡方式,已被证实广泛存在于肿瘤、神经系统疾病、缺血再灌注损伤、肾损伤和血液疾病等多种疾病中.目前,已有研究证实铁死亡参与SCI后功能恢复的神经元修复,但其参与机制尚未被系统阐述.本文总结了铁死亡的机制、铁死亡及其抑制剂促进SCI恢复的关键分子机制,为治疗SCI提供新的思路.

    脊髓损伤铁死亡神经修复脂质氧化抑制剂

    腰椎椎体后缘骨骺离断症合并椎间盘突出的诊疗进展

    任之强阎晓霞赵志强李娇...
    477-480页
    查看更多>>摘要:腰椎椎体后缘骨骺离断症(posterior ring apophyseal fractures,PRAF)合并椎间盘突出多发于青少年,临床并不多见,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主要依靠影像学加以诊断.该病非手术治疗效果不理想,大多需要手术治疗,但目前临床上对手术方式及是否完全切除离断骨骺和突出椎间盘等问题存在争议.本文就近年来该病的发病机制、诊疗以及手术对离断骨骺和突出椎间盘的处理等争议问题的相关研究加以综述.

    腰椎椎体后缘离断椎间盘退行性变发病机制诊断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