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公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公路
公路

谭昌富

月刊

0451-0712

paper@chn-highway.com

010-52190555 82190535

100010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前炒面胡同33号D座

公路/Journal Highwa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于1956年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创刊,是中国公路行业出版最早的中央级技术类科学技术期刊。《公路》杂志的主管单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主办单位是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原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出版单位是《公路》杂志社。  《公路》杂志的办刊方针是:严格遵守国家出版及相关行业法规;宣传公路行业的科技方针、政策、法规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范、规程;交流和推广国内、外公路建设与管理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报道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为提高公路行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推动我国公路交通现代化建设服务。  《公路》杂志内容以实用技术为主,兼顾政策、理论和科学实验。《公路》杂志主要服务对象是:从事公路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科研、养护、监理、管理等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大中专院校师生,市政、铁路、林业、水利、机场、地质、煤矿、石油等部门的科技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北斗监测系统的智能调节索在多跨拱桥不对称扣挂体系中的应用

    刘苗周陈陈川王海海...
    116-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双跨连续拱桥的特点在于中央拱座受力的连拱效应,成桥后中央拱座因两侧产生的水平推力方向相反、大小相同而平衡,中央拱座只受竖向压力。但在拱肋吊装过程中,由于缆索吊单次只能吊装一个拱肋节段,单侧拱肋节段吊装完成后会对中央拱座的墩身及扣塔产生较大的不平衡力,从而引起塔偏。以渝湘高速公路复线项目双堡特大桥为依托,主要阐述基于北斗监测系统的智能调节索在双跨连续拱桥中间墩的不对称扣挂体系中的应用,重点说明智能调节索的结构设计和工作运用原理,旨在为今后同类型桥梁施工提供经验借鉴。

    双堡特大桥双跨连续拱桥不对称扣挂体系智能调节索结构设计运用原理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疲劳寿命设计优化研究

    许航鲍力刘旭锴谢增奎...
    124-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有限元计算方法,对某大桥钢桥面铺装在采用钢-UHPC超轻型组合梁优化前后的钢箱梁节段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的主要连接接头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在轮轴荷载作用下主要疲劳裂纹的控制应力的分布特征及应力影响面,建立了较全面的荷载作用与应力效应的对应关系,并由此推算出实桥在设计疲劳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历程及相应的应力谱。针对设计疲劳寿命周期内的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的各构造细节,根据Miner疲劳损伤累积理论计算出相应的疲劳累积损伤,并对其疲劳寿命进行评估。采用普通钢桥面铺装时,靠近顶板与U肋、U肋与横隔板连接处的主要疲劳裂纹,其疲劳累积损伤度在设计使用寿命周期内均大于1,存在较高的疲劳开裂风险。经钢-UHPC超轻量组合桥面板设计优化后,顶板与U肋连接处抗疲劳性能改善效果显著,在大桥设计寿命周期内可满足抗疲劳设计的使用要求;但设计优化对横隔板-U肋-顶板连接处的抗疲劳性能影响有限,在设计使用寿命周期内,疲劳裂纹C。5、C。6、C。6。1、C。7仍存在较高的开裂风险,需引起重视。

    桥梁工程正交异性钢桥面板钢-UHPC超轻型组合桥面有限元数值模拟疲劳寿命

    正交异性钢-UHPC组合桥面板剪力连接件抗疲劳性能分析

    张君琳李柱一谢增奎杨立坡...
    133-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某特大桥为依托,采用有限元方法计算了大桥钢箱梁节段模型中,正交异性钢-UHPC组合桥面板在轮轴荷载作用下其剪力连接件在横桥向间距由原设计的150 mm增加至300 mm时的应力分布特征及应力影响面;基于雨流法和Miner疲劳损伤累积理论,计算了组合桥面板剪力连接件在设计疲劳荷载下的等效应力幅与疲劳累积损伤度。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剪力连接件抗疲劳性能满足规范要求。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组合桥面板剪力连接件的直径、间距对其疲劳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栓钉剪力连接件的直径由13 mm增大到19 mm时,剪力连接件的应力幅值及抗疲劳性能基本保持不变;剪力连接件的横向间距由300 mm增加至600 mm,纵向间距由200 mm变为400 mm时,其应力幅值普遍有所增大,但依然满足在大桥设计寿命期内抗疲劳设计使用要求。

    桥梁工程钢-UHPC超轻型组合桥面剪力连接件数值模拟疲劳性能应力幅

    齐鲁黄河大桥桥梁排水系统设计

    王治国杨玲李鲁张亚男...
    141-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齐鲁黄河大桥是一座跨越黄河的大跨度公轨合建桥梁,排水系统是其附属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明该桥的桥面积水不能直接排入桥下黄河水体,故需要设计一套完善的排水系统来收集桥面积水并将其有效排走。从排水系统的重要性、总体构思、结构设计、流量计算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齐鲁黄河大桥的排水系统设计。

    跨黄河大桥桥面排水排水系统设计流量计算

    基于自动化监测系统的某大跨度悬索桥维修加固分析评价研究

    王俊博金耀陈文礼李知强...
    145-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对某大跨度悬索桥进行维修加固期间,采用自动化监测系统对大桥钢箱梁加固前、中、后等全过程环境荷载和结构响应情况进行持续伴随监测,掌握桥梁加固全过程监测数据变化情况,并对加固前后的梁端纵向位移、主梁挠度、塔顶偏位和桥梁动力特性等特征参数进行对比分析,从桥梁整体刚度、振动特性等方面评价大跨度悬索桥加固后的结构状态。结果表明,钢箱梁维修加固对大桥梁端位移和主梁挠度位移幅度和振动频率无影响,加固后索塔偏斜符合索塔变位规律,各阶频率未发生较大变化,本次钢箱梁维修加固未影响大桥整体结构特性。

    桥梁工程悬索桥钢箱梁加固自动化监测结构特性

    潮汕地区桥梁挤扩支盘桩旁压试验分析

    蒲春平何伟兵贺佐跃
    151-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旁压试验是获得土体原位应力—应变关系的重要手段。利用PY-5型预钻式旁压仪,对潮汕地区某高速公路项目中的不同土层进行了系统的旁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通过采取一定的孔内护壁措施,旁压试验均能成功实施,所测得的旁压模量、旁压剪切模量能有效反映土体的力学性状及地基承载力特征值。通过旁压模量、旁压剪切模量与桥梁挤扩支盘桩挤扩压力值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推导出了挤扩压力值的换算公式。本研究成果为潮汕地区提供了丰富的旁压试验数据,并为该地区挤扩支盘桩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桥梁工程挤扩支盘桩旁压试验土体力学性能挤扩压力值

    湿接缝滞后浇筑叠合梁斜拉桥线形控制技术研究

    李旭
    157-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缩短叠合梁斜拉桥主梁安装施工周期,出现了一种多节段间湿接缝同时浇筑的多节段一循环的叠合梁安装工艺。这种新工艺会导致接缝处主梁在叠合前后的索力施加效果存在明显差异。为了解决这种新工艺下主梁的线形控制难题,本研究以主跨450 m的广西平南相思洲大桥为依托,利用理论分析、有限元计算与现场跟踪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对叠合梁斜拉桥在采用3节段一循环安装工艺下的线形控制技术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湿接缝浇筑前受到刚度突变的影响,已叠合的节段刚度会出现变化,线形控制计算时应在湿接缝浇筑前对该循环范围内节段的抗弯刚度进行折减。本研究给出了多节段一循环施工的拉索合理张拉力优化原则。采用这一方法对相思洲大桥进行了线形控制,在合龙时主梁的最大高程误差为38 mm,合龙口相对误差为3 mm,线形整体平顺,控制效果良好。

    桥梁工程斜拉桥叠合梁滞后连接线形控制刚度研究分析

    斜拉桥异形景观钢索塔竖转施工技术研究

    范佐银豆飞
    163-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转体施工方法将高空作业转化为地面作业,便利化程度高,经济效益显著,在索塔建设中的应用逐渐增多。依托某异形景观钢索塔的施工,对转体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充分论证,并采用有限元仿真分析方法,对稳定安全、合理受力状态等关键问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异形索塔,竖转工艺具有质量可控、安全程度高、施工效率高的优势;竖转施工与竖拼施工影响索塔受力状态,可通过优化转动角度达到合理受力状态;基于有限元仿真分析,优化转动角度及索力,通过监测控制可保障斜拉桥力学性能。

    斜拉桥异形索塔竖转施工景观桥施工技术

    横风作用下跨座式公轨两用斜拉桥行车性能研究

    王昆鹏侯斌郭薇薇刘高...
    169-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跨座式单轨轨道交通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一种典型制式,具有转弯半径小、爬坡能力强、地形适应性强等优点。车辆通过窄轨距轮对骑跨在单根轨道梁上的走行方式,使其易受轨道结构振动影响,因此,横风作用下大跨度桥上的车辆运营性能很值得关注。建立了风-跨座式单轨车辆-桥梁耦合系统动力分析模型。以某海外工程的跨座式公轨两用斜拉桥方案为对象,基于风洞试验和数值模拟方法,获得了车-桥系统的气动参数,并通过风-车-桥耦合振动分析方法评估了横风作用下桥上跨座式单轨轨道交通的运营性能。研究表明:在桥梁风致振动激励下,当跨座单轨车辆通过桥梁主跨时,各项指标均显著增大,车体竖向加速度及稳定轮的响应增幅最为明显;在瞬时风速35 m/s横风作用下,桥上跨座式单轨车辆走行轮的轮重减载率均在0。8限值以内,能够满足行车要求。

    公轨两用斜拉桥风-车-桥耦合系统跨座式随机车流行车性能

    厚硬壳层软土地区桩基承载力试验研究

    谢晓军成凯张超
    177-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桩基负摩阻力的存在使桩基设计面临不小挑战,地勘中相关计算参数取值趋于保守也给设计带来困扰。以杭甬高速公路复线宁波段二期甬绍界至小曹娥互通段工程为依托,基于自平衡法对厚硬壳层软土地区的桩基承载能力及其设计方法进行探讨,得出结论如下:地勘报告中推荐的设计参数趋于保守,采用实测方法获得桩基设计参数更具有参考价值;对于可能存在的桩基负摩阻力,建议以试桩加载至破坏为目的进行单桩载荷试验;依托工程在不突破规范的前提下,通过自平衡法获取更为有效的设计参数,论证了桩长75 m的合理性,具有参考价值。

    桥梁桩基负摩阻力自平衡法桩基承载力软土硬壳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