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管理评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管理评论
管理评论

吕本富

月刊

1003-1952

010-82680674

100190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八十号青年公寓7号楼112室

管理评论/CSSCICHSSCD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经济管理科学刊物。其宗旨是宣传报道党和国家的战略思想和方针政策,积极推动管理科学的理论研究,努力促进科研成果的开发利用,热情开展国内外不同行业及地区的管理经验和学术思想的交流,以促进管理科学的繁荣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企业决策权配置——基于高铁时刻表的证据

    李嘉楠肖金利文凤华黄晓萍...
    3-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理位置及由此引致的交通成本影响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本文利用全国铁路旅客列车时刻表计算2009-2016年城市间高铁交通时间,并与A股上市公司匹配,检验了交通时间成本下降对企业集团母子公司间决策权配置的影响.母子公司间的地理距离影响了企业集团的分权,高铁扩张降低了异地母子公司的交通成本,便于母公司对子公司进行实地监督,缓解了母子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有利于母公司决策权向子公司下放.实证结果表明,高铁开通后城市间交通时间下降显著促进了上市公司母公司向子公司的决策权分散配置.考虑了是否通航、城市间发展差异等可能的测量误差,并使用1962年的铁路作为工具变量处理内生性问题之后,本文的结果保持稳健.在机制上,本文发现母子公司所在城市间高铁开通促进公司内部交流,缓解了信息不对称.进一步的研究表明,高铁通车对于战略扩张快和业务单一的企业具有更强的分权影响.最后,本文发现高铁所引发的决策权分置显著提升了企业集团的绩效表现.本文为企业决策权配置与集团层级结构设计的优化决策提供了经验证据,同时也提供了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整体社会效益的一条新的微观证据.

    企业集团权力配置交通成本

    声誉事件对股价的影响及溢出效应研究——以中国人寿"张某丹事件"为例

    郑苏晋郭海若胡海涛宋姝凝...
    15-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2021年中国人寿员工举报事件为例,基于主动学习思想,采用人机结合的方式构建双层语料库,对公众评论进行情感分类,并合成公众情感曲线,分析声誉风险事件对涉事公司股价的影响及对非涉事公司产生的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公众情绪对中国人寿异常收益率存在显著影响,在控制了监管行为变量后,其对异常收益率影响的显著性不发生改变.公众作为公司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在声誉事件中产生的情绪会影响其决策行为,从而改变资本市场对涉事公司保持未来现金流稳定的预期,进而影响公司股价.本次事件中还观察到了以竞争效应为主的溢出效应,这种溢出效应产生需要具备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分别是:涉事公司与非涉事公司要存在一定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要能够被利益相关者群体所感知.相似性越小,感知度越差,越会呈现出以竞争效应为主的溢出效应.

    主动学习语料库社交媒体声誉风险溢出效应

    金融科技背景下移动支付发展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

    胡毅张文扬魏云捷
    30-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选取2013-2018年105家中国境内商业银行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研究了移动支付发展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移动支付发展使得商业银行整体盈利能力显著下降,利息收入能力显著下降,且对盈利结构也有显著影响,整体非利息收入占比显著上升.移动支付发展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对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的冲击更为明显,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受冲击相对较小.最后,本文为商业银行如何适应金融科技发展提出了相应建议.

    金融科技移动支付商业银行盈利能力

    智能化的"去错配"效应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王启超孙广生
    39-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文献从技术进步的角度讨论智能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但是鲜有文献探讨智能化可能带来的"去错配"效应及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积极影响.本文在Hsieh和Klenow错配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智能资本,将要素错配的研究拓展至三种要素的情形.研究发现,引入智能资本以后,要素市场竞争更加充分,从而降低企业间名义全要素生产率离散程度,智能化通过改善资源配置效率带来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借助广东制造业企业调查数据实证发现:①企业智能化的实施存在非随机性,规模越大、重复劳动强度明显的企业更有可能采用机器人.②通过构造匹配样本,使用PSM-DID加权估计发现,相比于不使用机器人的企业,使用机器人的企业在使用前和使用后企业间生产率离散程度显著下降,全要素生产率平均提高20.9%.③对于从不使用机器人的样本,随着行业层面机器人使用密度提高,其产出只能"被动"减少,因此,应当制定合理的公共政策帮助企业适应智能化转型.④异质性分析表明,智能化的影响在不同企业规模、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企业间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验证了本文的基本结论.

    智能化去错配全要素生产率机器人

    信任何以促进企业分工和发展?——一个交易成本经济学分析框架和微观证据

    高翔丁茜
    49-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典的交易成本理论在外生给定的机会主义水平下,研究资产专用性对交易成本和经济组织形式的影响.本文首先将信任因素引入经典的交易成本经济学分析框架,分析认为高水平信任意味着更低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进而可以节约交易成本,降低一体化水平,并且通过促进纵向分工和专用性资产投资两种机制提升经营绩效.继而以中国沪、深两市2007-2021年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在信任水平更高的地区,企业交易成本和纵向一体化水平更低,而专用性资产比重和总资产报酬率更高.以上结论在解决内生性问题以及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此外,社会信任对企业纵向一体化的影响在法律环境较差的地区、竞争性行业、平均资产专用性水平更高的行业和非国有企业中更加明显.本文揭示了社会信任不但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企业纵向分工,从而影响企业边界,而且还会激励企业进行更多高生产率的专用性资产投资.

    社会信任资产专用性交易成本分工纵向一体化

    长江经济带绿色金融发展的空间关联结构及驱动因素研究

    柏建成张利霞严翔邹晨...
    63-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1998-2017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面板数据,构建了考虑环境约束的超效率DDF-DEA模型,测度地区绿色金融发展效率,在此基础上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长江经济带绿色金融发展网络,剖析网络关联结构及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各省市间的绿色金融发展普遍存在溢出关系,节点连接数逐年增多,网络关系日趋紧密,地区间互动增强,但网络结构存在极化现象,四大网络板块间存在明显的梯度溢出传导路径.地区发展模式、社会资源禀赋、绿色发展环境和地理邻接关系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长江经济带绿色金融发展的关系网络格局.进一步指出,不能仅从本地属性视角求发展,更应从整体上把握长江经济带绿色金融发展的空间结构及其关系溢出路径,将地区发展置于长江经济带整体发展的"一盘棋"中,准确定位自身的关系网络角色,是实现全长江经济带绿色协同发展的关键.

    绿色金融发展空间关联社会网络分析长江经济带

    创造力自我效能感及心理安全感组合对员工越轨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

    刘龙均龙静柳汝泓万文海...
    75-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员工通过越轨创新带来的拓荒式创新成果在实现我国高质量发展上起到重要作用.目前文献还未从动机视角研究越轨创新行为的形成机制,因此本文基于社会认知理论整合了员工创造力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安全感这一组认知要素,并从动机视角引入绩效趋近目标导向作为中介,探讨其对越轨创新行为的影响.来自53家科技型企业的468份三时间节点的员工数据表明:创造力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安全感对员工越轨创新行为有促进作用;创造力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安全感的双高组合比双低组合更容易驱动越轨创新行为;创造力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安全感的一致性组合比不一致性组合更容易驱动越轨创新行为;创造力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安全感的高低组合比低高组合更容易驱动越轨创新行为;员工创造力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安全感主要通过形成绩效趋近目标导向进而影响越轨创新行为;差错管理氛围能正向调节绩效趋近目标导向的中介作用.本研究在越轨创新行为形成机制的研究上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为企业如何驱动员工越轨创新行为提供了实践指导.

    创造力自我效能感心理安全感绩效趋近目标导向差错管理氛围越轨创新行为

    企业基础研究倾向影响因素的组态效应——基于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的QCA分析

    杨媛棋寇明婷陈凯华
    88-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立足于系统整合视角构建了企业基础研究倾向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运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QCA),以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内198家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样本,识别检验了企业内外部多元要素对企业基础研究倾向的协同影响作用和因果复杂机制.研究发现,存在5种可推动企业产生基础研究倾向的要素组合驱动模式,包括企业内部资金主导驱动型、企业外部创新资源主导驱动型、金融资本支持下的自主驱动型、金融资本支持下的合作驱动型以及企业内外部创新资源协同支持型.这5种不同的要素联合驱动模式体现了企业基础研究倾向的多重形成路径.研究结论有利于从系统整合视角丰富企业基础研究倾向影响因素的研究,对揭示企业基础研究倾向产生的要素组合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基础研究定性比较分析影响因素组态效应

    人才激励、企业创新绩效与创新结构扭曲——基于城市人才引进的准自然实验

    胡珺任洋虬
    100-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为进一步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中共中央于2016年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要求各级政府积极落实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激发人才工作能效.本文基于中国各城市发布人才引进政策的时点差异构建PSM-DID模型,以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探究中国不断深化的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是否有助于优化城市人才资源配置,提升企业创新绩效.研究发现:城市人才引进政策的实施显著地促进了当地企业的创新绩效,但也导致了创新结构扭曲,即创新绩效的提升主要是由非发明专利增长所驱动的,对发明创新的影响并不明显.机制检验发现,人才政策嵌套的货币类揽才措施、人才津补贴刺激以及企业内部人才冗余竞争是导致创新结构扭曲的重要缘由.异质性分析发现,人才激励对企业创新绩效及创新结构的影响在西部地区、非高新技术行业以及非国有企业中更为明显.本文进一步深化了人才引进政策对企业创新及创新结构的影响,这对于进一步深化中国的人才市场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人才引进政策企业创新创新结构物质激励

    自贸试验区建设、金融供给与企业研发投入

    焦永香徐芬杨宏恩
    115-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金融供给纳入到企业研发投入决策模型中,推演其对企业研发投入的作用效果与路径机制,并运用2012-2020年的地区与上市企业层面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自贸试验区建设显著促进了企业研发投入,金融供给对此发挥了正向调节作用;且在以股票和债券为主的直接融资供给调节下,自贸试验区建设对企业研发投入的促进作用更强.机制检验结果显示,自贸试验区建设与金融供给协同推进能通过降低债权融资成本、提升外资企业集聚效应和降低市场竞争程度的方式促进企业研发投入,但不能通过降低股权融资成本和提升内资企业集聚效应促进企业研发投入.

    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供给企业研发投入调节效应中介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