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义祥辉

季刊

1001-7070

gljy@gl.gx.cninfo.net

0773-2866972

541001

桂林市解放东路19号四楼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Guilin Normal College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学术性、师范性、地方性。本刊的宗旨是交流学术成果,发展学术事业,尊重学术名家,扶植学术新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清人查礼《铜鼓书堂遗稿》所见修治灵渠史事考述

    李波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人查礼诗文集《铜鼓书堂遗稿》中有《灵渠役》等32首诗作及《修复灵渠记》等3篇记文,直接或间接反映了乾隆十九年(1754年)至二十年(1755年)间查礼监修灵渠之事。这些诗文的内容涉及修治灵渠的原因、人事安排、筹备工作、成效,以及查礼在监修灵渠期间扩新龙王庙伏波祠和其未出仕时与前广西巡抚陈元龙交往等与灵渠修治有关的人和事。梳理《铜鼓书堂遗稿》中有关灵渠修治的文献、史事,可以丰富灵渠修缮、维护基础史料,助益灵渠史和灵渠文化、广西运河史和运河文化等领域的研究。

    查礼《铜鼓书堂遗稿》灵渠修治

    桂州1号窑制瓷技术来源剩议——以窑具为中心

    陈鹏章鹏华
    10-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桂州1号窑是桂州窑的主要组成部分,亦是桂北地区青瓷窑的代表之一,梳理其制瓷技术来源,对于进一步了解广西陶瓷史与我国古代窑业技术交流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以往学界在研究桂州1号窑技术来源等相关问题时,大多引用桂州窑考古发掘简报的结论,即桂州1号窑与岳州窑的关系相当密切。为深入剖析桂州1号窑的技术来源,在先前研究的基础上,将桂州1号窑与其他窑场的窑具比较,并联系其所处的历史地理背景,可推断桂州1号窑通过接收数次移民的方式习得岳州窑、洪州窑与北方窑场等先进技术。

    桂州窑制瓷技术技术来源隋代窑具技术移民

    中华文化符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功能和路径研究

    赵长丽杜帮云
    18-25页
    查看更多>>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中华文化符号积淀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和文化精髓,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中华文化符号发展有其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中华文化符号内蕴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独到的功能,可通过重塑文化符号话语体系、推动中华文化符号的现代性转化和探索文化符号的多元传播等渠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文化符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集体记忆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研究的热点及趋势——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

    王璐陈硕唐韵萌
    26-36,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结合是我国文旅深度融合的重要形式之一,既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又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文借助CiteSpace软件可视化分析了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为主题的382篇文献,从年度发文量、研究者及合作网络、研究机构、关键词等方面展开探讨,总结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动态。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热点主要聚焦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和旅游开发两个方面;研究前沿主要聚焦在乡村振兴、创新发展、活态传承等方面。总体来看,对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研究的年度发文量呈现增长趋势,但是作者和机构之间合作不够紧密,缺乏稳定的核心作者群。未来研究应进一步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联系与合作,使用多种方式和理论进行研究,深入开展以乡村振兴、数字化与智慧化技术、沉浸式体验、体育文化传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主题的研究。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乡村振兴沉浸式体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历史文化名城研学旅游及其发展策略

    魏小源
    37-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文化是重要的文化资源,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近年来,作为旅游活动的一种类型,研学旅游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市场看好,前景广阔。在这样的背景下,历史文化名城可立足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挖掘梳理文化资源、打造富有特色的文化个性,创新历史文化研学旅游产品、满足不同游客的多元化需求,积极培养研学旅游人才,制定研学旅游优惠政策、强化数字科技开发应用等举措,促进历史文化名城研学旅游的发展。

    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研学旅游数字科技

    新时代我国农村土地政策研究的热点与前沿——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卢智增王宁
    44-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方法与目的为借助Cite Space软件可视化分析以"新时代我国农村土地政策"为主题的358篇文献,通过深入挖掘这些文献的发文量、作者、机构、关键词等,总结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动态。结果发现:当前研究者多倾向于同一机构内的合作,而跨机构合作相对较少;研究热点主要聚焦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土地流转等方面;研究前沿主要聚焦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和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总体来看,新时代我国农村土地政策研究的年度发文量呈增长趋势,但作者与机构间的合作不够紧密,暂未形成较大范围的核心作者群。未来研究应进一步加强学科间的交叉联系与合作,深入开展以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和城乡融合发展等为主题的研究,有助于推动我国农业农村工作的开展。

    农村土地政策新时代可视化分析乡村振兴共同富裕

    流动人口城市留居地社会适应的代际差异研究——以南宁市三个城中村为例

    刘银妹童珍
    56-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城市人口快速增多。本文对南宁市三个城中村的研究发现,受社会经济、家庭禀赋、个人特征等因素影响,不同代际流动人口在城市的空间选择、工作获得、社会关系维系等方面存在代际差异,进而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加强技能培训,扩大就业市场;二是改善居住环境,降低受教育成本;三是注重社交关系的扩展,提升适应能力。这些建议有助于解决不同代际流动人口面临的非适应性问题,帮助他们在城市留居地和谐发展。

    流动人口城市留居地,社会适应代际差异

    论冯敏昌的文体观

    陈丕武
    64-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壮族学者冯敏昌的文体观念主要体现在对诗歌、古文及八股文三种文体的思考上。他认为诗歌的本质是抒情言志,诗歌应该具有教化的功能;他推重韩诗,不仅着眼于韩诗的艺术,也看重韩诗的教化意义。在古文创作上,他继承韩愈"气盛言宜"的创作主张,强调气源于作者精深的经学修养以及对儒家义理的践行。他认为八股文的本质是代圣人立言,风格以清真雅正为标准,但八股文源出古文,所以八股文也应当借鉴古文的作法,以立意为主来创新写法。

    冯敏昌诗歌古文八股文

    冰心散文《寄小读者》的语言艺术特点

    张卫霞
    7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寄小读者》是冰心文学的代表作之一,该作不仅是一部为儿童而写的散文集,更是一次与读者亲密对话的情感之旅。深入探讨《寄小读者》的语言艺术,不仅可以窥探冰心文学的独特魅力,也可以领略她对人性、情感的深刻体察与表达。本文从音律和谐富有节奏感、语言简洁通俗平易、感情真挚诗意盎然等三个方面探讨了冰心散文《寄小读者》的语言艺术特点。

    冰心《寄小读者》音律和谐浅俗平易优美意境

    生命教育融入高校志愿服务的内在逻辑与路径研究

    王娟朱焰
    77-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命教育"与"志愿服务"两者具有一致的价值取向,志愿服务为生命教育提供实践平台,生命教育为志愿服务提供动力支撑。将生命教育融入高校志愿服务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创新之举,也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现实之需。为此,本文提出通过理念融入、管理融入、课程融入、资源融入四个渠道推进生命教育融入高校志愿服务,引导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成长,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认知,从而进一步提升高校的育人实效。

    高校生命教育志愿服务生命教育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