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感染、炎症、修复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感染、炎症、修复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
感染、炎症、修复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

盛志勇

季刊

1672-8521

gryzxf@vip.sina.com

010-66867399

100048

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51号

感染、炎症、修复/Journal Infection Inflammation Repair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综合性高级医学学术杂志,严格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的原则,全面、及时地报道这一领域内领先的科研成果和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以及临床救治的新经验,为加强和促进不同学科的学术交流,进一步提高对相关疾病病理生理过程的认识,为理论研究与临床研究相互沟通做出应有的贡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孕前体重指数及孕期血糖水平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围产期结局的影响

    杨元元杨盼万瑞
    218-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孕前体重指数(BMI)及孕期血糖水平对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围产期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12月于黄河三门峡医院分娩的206例GDM孕妇,以孕前BMI为依据分为低BMI组(孕前BMI<18.5 kg/m2)、BMI正常组(18.5 kg/m2≤BMI<25.0 kg/m2)及超重肥胖组(BMI≥25.0 kg/m2),分别为 23例、148例及35例;孕 24~28 周行葡萄糖耐量实验并记录血糖水平.记录各组孕妇及新生儿的妊娠结局.结果:空腹、服糖后 1 h以及 2 h血糖水平超重肥胖组>BMI正常组>低BMI组(P<0.05).超重肥胖组孕妇剖宫产率和产后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超重肥胖组新生儿发生早产、巨大儿、新生儿低血糖、胎儿窘迫和新生儿窒息的比例明显高于低BMI组和BMI正常组(P<0.05).根据血糖控制情况分组,控制不良组孕妇的剖宫产率和产后出血比例明显高于控制理想组和对照组(P<0.05).控制不良组巨大儿、早产、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及产后出血发生率较控制理想组、对照组更高(P<0.05);而控制理想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BMI高可对孕妇孕期血糖产生影响,是GDM孕妇围产结局的影响因素之一;有效控制GDM孕妇的血糖水平,可减少孕妇与新生儿的并发症,改善母婴妊娠结局.

    妊娠期糖尿病血糖葡萄糖耐量试验体重指数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凝血功能及纤溶参数变化的临床价值

    任一梦李冉王敬敏
    222-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血小板、凝血功能及纤溶参数变化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 2019 年1 月至2022 年 1 月于焦作市人民医院门诊产检的 70 例健康孕妇作为对照组,选取同期同院就诊的 80 例 GDM 患者作为观察组.检测并比较不同时期(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血小板、凝血功能及纤溶参数.结果:两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血小板压积(PCT)组间比较、时间点比较及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两组PLT 和 PCT 均随孕期时间增加逐渐降低,PDW 随孕期时间增加逐渐升高(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孕早、中期 PLT、PDW 和 PCT 均高于对照组,孕晚期 PDW 高于对照组、PLT 和 PCT 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和 D-二聚体(D-D)组间比较、时间点比较及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两组 PT、APTT、TT 均随孕期时间增加逐渐降低,D-D随孕期时间增加逐渐升高(P<0.05);观察组 FIB 随孕期时间增加逐渐升高(P<0.05).组间比较:两组孕早、中、晚期 PT、APTT 和 D-D 同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孕晚期 FIB 高于对照组同期,TT 短于对照组同期(P<0.05).结论:GDM患者妊娠不同时期的血小板、凝血功能及纤溶参数均存在异常情况,临床上除控制血糖外,应及时干预血小板及凝血、纤溶参数的变化,预防相关疾病的发生,提高产妇生产质量.

    妊娠期糖尿病血小板凝血功能纤溶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计数与淋巴细胞比值及脂蛋白在急性胰腺炎患者中的检测价值

    梁会王惠梅杨玮蔚陈招进...
    226-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不同严重程度急性胰腺炎(AP)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计数与淋巴细胞比值(PLR)、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A1(ApoB/ApoA1)、脂蛋白a[Lp(a)]的水平及其在AP患者中的检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 2020 年 1 月至 2023 年 12 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 69 例A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其分为3 组,比较不同病情严重程度AP患者治疗前外周血NLR、PLR、ApoB/ApoA1、Lp(a)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外周血NLR、PLR、ApoB/ApoA1、Lp(a)水平与AP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根据患者是否发生器官衰竭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n=56)和预后不良组(n=13),比较两组患者外周血NLR、PLR、ApoB/ApoA1、Lp(a)水平,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外周血NLR、PLR、ApoB/ApoA1、Lp(a)水平对AP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不同病情严重程度AP患者外周血NLR、PLR、ApoB/ApoA1、Lp(a)水平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外周血NLR、PLR、ApoB/ApoA1、Lp(a)水平与AP严重程度均呈正相关(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外周血NLR、PLR、ApoB/ApoA1、Lp(a)水平均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ROC曲线中,外周血NLR、PLR、ApoB/ApoA1、Lp(a)水平预测AP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 0.837、0.793、0.827、0.757,敏感度分别为 92.31%、92.31%、84.62%、76.92%,特异度分别为75.00%、66.07%、76.79%、71.43%.结论:外周血NLR、PLR、ApoB/ApoA1、Lp(a)水平与AP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且在预测AP患者预后中均具有较高价值.

    胰腺炎,急性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计数与淋巴细胞比值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A1脂蛋白a诊断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性肝病患者血清凝血因子Ⅷ及抗凝血因子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张亚宾程航
    230-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相关性肝病患者血清凝血因子Ⅷ、抗凝血因子活性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0 年9月至2022年10月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 113例HBV感染相关性肝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慢性乙型肝炎组42例、肝硬化代偿组26例、肝硬化失代偿组27例、肝衰竭组18例.对4组凝血因子Ⅷ、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和抗凝血因子[抗凝血酶(AT)、游离蛋白S(FPS)、蛋白C(PC)]活性进行检测并比较,分析HBV感染相关性肝病患者抗凝血因子与凝血因子Ⅷ和PLT、PT、APTT水平的相关性,并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HBV感染相关性肝病患者发生肝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诊断效能.结果:4组凝血因子Ⅷ、PLT、PT、APTT、vWF:Ag、AT、FPS、P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慢性乙型肝炎组相比较,肝硬化代偿组、肝硬化失代偿组、肝衰竭组PT、APTT、vWF:Ag、凝血因子Ⅷ水平较高,PLT、AT、FPS、PC水平较低(P<0.05);进入肝硬化代偿期后,随看病情的加重,凝血因子Ⅷ水平、PT、APTT、vWF:Ag逐渐升高,抗凝血因子活性继续下降(P<0.05).Pearson 相关分析显示,AT、FPS、PC与凝血因子Ⅷ、PLT均呈正相关(P<0.05),与PT、APTT、vWF:Ag均呈负相关(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凝血因子Ⅷ(P=0.029,OR=1.061)水平、AT(P=0.001,OR=1.059)、FPS(P=0.014,OR=1.066)、PC(P=0.001,OR=1.077)活性是HBV感染相关性肝病患者发生肝衰竭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凝血因子Ⅷ、AT、FPS、PC联合检测诊断肝衰竭的曲线下面积(AUC)值最高,为0.966,且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4.44%、88.88%.结论:HBV感染相关性肝病不同病变阶段患者凝血因子Ⅷ水平和AT、FPS、PC等抗凝血因子活性均有所变化.随着病情的加重,凝血因子Ⅷ水平越高,AT、FPS、PC活性越低.同时采用凝血因子Ⅷ、AT、FPS、PC联合检测的方式在评估HBV感染相关性肝病患者发生肝衰竭方面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乙型肝炎病毒凝血因子抗凝血因子肝衰竭

    胆囊切除术后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杨良梅
    235-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胆囊切除术后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2023年1月至12月在河南省胸科医院接受治疗的59例胆囊切除术患者,依据是否发生医院感染,将患者分为感染组、未感染组.统计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治疗情况,分析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59例患者中,医院感染 9例(15.25%),其中切口感染 5例,肺部感染 3例,尿路感染 1例.感染组与未感染组患者的年龄、是否吸烟、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术前与术后白蛋白含量、术前与术后血红蛋白含量、术前与术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术中出血量、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停留时间、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等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和术后低白蛋白水平、术前和术后低血红蛋白水平、术后FEV1 占预计值百分比低、PACU停留时间长、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长是胆囊切除术后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胆囊切除术后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术前和术后低白蛋白水平、术前和术后低血红蛋白水平、术后FEV1 占预计值百分比低、PACU停留时间长、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长.临床应当加强上述危险因素的筛查与管理.

    医院感染胆囊切除术危险因素白蛋白血红蛋白

    成人Still病合并李斯特菌脑膜炎1例并文献复习

    朴妍颖安荣仙姜龙李雷...
    239-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报道 1 例成人Still病合并李斯特菌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方法:回顾患者的治疗经过.患者女,62岁,10年前开始出现间断发热、皮疹、多关节疼痛,经各项检查后诊断为成人Still病,入院后出现恶心、呕吐,行脑脊液检查后诊断为合并李斯特菌脑膜炎,给予联合抗感染治疗.结果:患者经治疗后病情稳定,出院,定期复诊.结论:成人Still病为免疫性疾病,有引起条件致病菌感染的可能性,尽早明确诊断、予以有效治疗,可降低病死率,改善病情.

    Still病,成人脑膜炎,细菌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细胞衰老在慢性肾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张泽浩王滨陈意志
    241-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细胞衰老的特征表现为不可逆的细胞周期阻滞以及衰老相关分泌表型.衰老细胞既可以在体内执行促进正常器官形成、伤口修复和癌症防御等关键生理功能,同时在器官功能障碍、组织纤维化和促进癌症的方面也起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肾脏细胞的衰老在慢性肾脏疾病的发生、进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综述总结了部分衰老细胞在肾脏疾病中的机制及相关研究进展,探索慢性肾脏疾病预防、诊断及治疗的新方向.

    细胞衰老慢性肾脏疾病衰老相关分泌表型

    《感染、炎症、修复》杂志对医学伦理审查及摘要、关键词的要求

    245页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咳嗽的机制及中西医治疗进展

    余快马莉文肖庆龄谌晓莉...
    246-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感染后咳嗽是指新冠感染后仍持续 3~8 周的顽固性咳嗽,而肺部影像学无异常.新冠病毒感染后咳嗽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影响患者生活,其发病机制主要是气道敏感性增强,这与其他感染后咳嗽的发病机制相同,但新冠病毒感染存在嗜神经性的特点,多合并全身其他系统表现.本文就新冠病毒感染后咳嗽发病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以及中西医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咳嗽机制治疗中医药

    人参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王树明陈曦孙琦刘冠冶...
    250-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参是我国盛名的传统中药材,近年研究表明人参的主要化学成分有人参皂苷、多糖、挥发油、蛋白质、氨基酸、微量元素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促进血细胞再生、调节内分泌、调节机体代谢、抗焦虑抑郁、调节中枢神经系统、预防全身代谢性骨病、抗炎和促进组织再生等药理作用.药理学研究显示人参对消化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肿瘤等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本文对近年来人参在上述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人参人参皂苷人参多糖药理作用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