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感染、炎症、修复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感染、炎症、修复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
感染、炎症、修复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

盛志勇

季刊

1672-8521

gryzxf@vip.sina.com

010-66867399

100048

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51号

感染、炎症、修复/Journal Infection Inflammation Repair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综合性高级医学学术杂志,严格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的原则,全面、及时地报道这一领域内领先的科研成果和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以及临床救治的新经验,为加强和促进不同学科的学术交流,进一步提高对相关疾病病理生理过程的认识,为理论研究与临床研究相互沟通做出应有的贡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征及白细胞介素-27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李强张婷
    301-3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肺部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特征,研究白细胞介素-27(IL-27)基因多态性对肺部感染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 2022 年 1 月至 2024 年 1 月因肺部感染入院治疗的 98 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临床结局,将住院期间死亡、发生器官功能障碍、并发败血症等的患者纳入不良组(n=23),其余纳入良好组(n=75).所有患者均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检测IL-27 基因多态性,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方法分析肺部感染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因素.结果:不良组与良好组肝肾功能不全、侵入性操作、合并基础病、使用抗菌药时间和抗菌药种类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革兰氏阴性菌为主要感染致病菌,以铜绿假单胞菌(18.75%)和肺炎克雷伯菌(16.96%)为主;革兰氏阳性菌以肺炎链球菌为主.良好组和不良组IL-27 基因rs181206T/C位点和rs17855750T/G位点各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组与良好组rs153109A/G位点的基因型和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好组以rs153109A/G位点AG基因型为主,不良组以AA基因型为主;不良组rs153109A/G位点等位基因A的基因频率(73.91%)明显高于良好组(54.00%,P<0.05).合并基础病、侵入性操作和使用抗菌药时间≥15 d是肺部感染患者出现不良临床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肺部感染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要病原菌,IL-27 基因rs153109A/G位点多态性与肺部感染患者临床结局有关,但合并基础病、侵入性操作和使用抗菌药时间≥15 d是肺部感染患者出现不良临床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

    肺部感染病原菌白细胞介素-27基因多态性rs153109A/G位点rs181206T/C位点影响因素

    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透析后HO-1、IL-6、IL-18的变化及其与透析效果的关系

    胡春艳牛聪陈文龙
    307-3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血红素氧化酶-1(HO-1)、白细胞介素(IL)-6、IL-18在终末期肾功能衰竭(ESRD)患者血液透析前后的水平变化及其与血液透析效果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 2020 年 1 月至 2021 年 3 月在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净化中心实施血液透析的 82 例ESRD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设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同一医院进行体检的 70 名健康人群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HO-1、IL-6、IL-18 水平,观察观察组血液透析效果,分析影响血液透析效果的相关因素,计算HO-1、IL-6、IL-18单独及联合检测对血液透析效果的预测效果.结果:观察组透析前HO-1水平高于对照组,透析后又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IL-6、IL-18水平透析前显著高于对照组,透析后虽然明显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82 例ESRD患者中,透析充分组 61 例与透析不充分组 21 例的年龄、透析期间出现低血压者百分比、透析器凝血者百分比、HO-1、IL-6、IL-18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透析期间出现低血压、透析器凝血、低HO-1 水平、高IL-6和IL-18水平是影响血液透析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HO-1、IL-6、IL-18三者联合预测血液透析结果的AUC为0.854,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 0.943、0.924,高于HO-1、IL-6、IL-18 单独检测(P<0.05).结论:在血液透析前联合检测ESRD患者血清HO-1、IL-6、IL-18 水平,可为预测血液透析进而制订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肾功能衰竭,终末期血液透析血红素氧化酶-1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8

    高剂量右美托咪定对子宫恶性肿瘤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肠屏障功能的影响

    郭志鹏冯锋王其敏
    312-3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高剂量右美托咪定在腹腔镜下子宫恶性肿瘤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并分析对术后肠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法将 2020 年 12 月至 2022 年 12 月期间于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择期行腹腔镜下子宫恶性肿瘤手术治疗的91 例患者分为低剂量组[n=45,接受低剂量0.5 μg·kg-1·h-1 右美托咪定处理]和高剂量组[n=46,接受高剂量 1.0 μg·kg-1·h-1 右美托咪定处理],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间、苏醒时间、首次排气时间、术中舒芬太尼、丙泊酚使用量)、血流动力学(血压、平均动脉压、心率)、创伤性应激水平(白细胞介素-2 受体、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肠屏障功能[紧密连接蛋白 1(claudin-1)及二胺氧化酶(DAO)]、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高剂量组苏醒时间长于低剂量组,首次排气时间短于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舒芬太尼、丙泊酚用量和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诱导后10 min(T2)时,高剂量组收缩压、舒张压低于低剂量组,建立气腹后(T3)、术毕(T4)时,高剂量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均低于低剂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T3、T4时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均高于麻醉诱导前(T1)、T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剂量组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4、解除气腹后 12 h(T5)时,两组创伤性应激指标水平均高于T1,且高剂量组均低于低剂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4、T5 时,低剂量组claudin-1 均低于T1,且高剂量组claudin-1 均高于低剂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5 时,两组DAO均高于T1,且高剂量组低于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68,P=0.080).结论:高剂量右美托咪定可有效维持腹腔镜下子宫恶性肿瘤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显著减轻术中炎症反应,并能通过遏制claudin-1 水平的下调和DAO水平的上调来稳定肠屏障功能,但术后苏醒质量劣于低剂量.

    右美托咪定腹腔镜子宫恶性肿瘤紧密连接蛋白肠屏障功能

    纤溶酶原、白细胞介素-8及白细胞介素-1β在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栾晓飞仇晓妤杨会阳
    317-3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纤溶酶原(PLG)、白细胞介素(IL)-8 及IL-1β检测在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 2019 年 8 月至 2023 年 12 月河南省濮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 80 例PNS患儿为观察组,另选取本院同期体检的健康儿童 65 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PLG、IL-8 和IL-1β水平;分析PLG、IL-8、IL-1β单独及联合检测诊断PNS的效能;分析PLG、IL-8、IL-1β单独检测及联合检测与诊断标准的一致性.结果:观察组PLG水平低于对照组,IL-8、IL-1β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PLG检测分别为 87.50%、83.08%、85.52%、86.42%及 84.38%,IL-8 检测分别为 85.00%、76.92%、81.38%、81.93%及 80.65%,IL-1β检测分别为 81.25%、75.38%、78.62%、80.25%及 76.56%,PLG+IL-8+IL-1β联合检测分别为 93.75%、93.85%、93.79%、94.94%及92.42%.PLG、IL-8、IL-1β单独检测及联合检测诊断PNS与诊断标准的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733、0.642、0.617和 0.911,以联合检测的诊断一致性最高.结论:PLG、IL-8 和IL-1β在儿童PNS辅助诊断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且三者并联检测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对该疾病的治疗及检查具有较高价值.

    纤溶酶原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β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肿瘤恶病质死亡病例临床特点113例分析

    冯宇呼健
    321-3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肿瘤恶病质死亡病例临床特点,为开展肿瘤恶病质的有效防治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2009 年 1 月至 2024 年 4 月 113 例肿瘤恶病质死亡患者的病例资料,对肿瘤原发部位、转移部位、并发症、营养不良风险筛查情况等临床特点及生存期等进行分析.结果:肿瘤原发部位以消化系统和肺发生率相对较高,分别为 59.29%和 15.93%,肿瘤原发部位存在明显差异(P<0.01);常见转移部位为肝、骨、肺、脑和肾上腺,分别占死亡患者的比例为 38.05%、25.66%、21.24%、9.73%和 5.31%,不同脏器转移的发生率存在明显差异(P<0.01);常见并发症为电解质紊乱、肺部感染、出血和消化道梗阻,分别占死亡患者的比例为 94.69%、38.94%、30.97%和 19.47%,并发症的发生率存在明显差异(P<0.01);电解质紊乱常见低钙血症、低钾血症、低氯血症、低钠血症,发生率分别为71.68%、69.91%、47.79 和 43.36%,发生率存在明显差异(P<0.01);低蛋白血症、贫血和低总蛋白血症的发生率分别为 97.34%、96.46%和60.18%;51例患者入院时存在营养不良风险,占45.13%;113例患者的肿瘤患病中位生存期为21.84个月.结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发生肿瘤恶病质的概率最高;肿瘤恶病质最常见并发症为电解质紊乱;肿瘤恶病质发生低蛋白血症、贫血和电解质紊乱的概率较高,需要积极预防诊治.

    肿瘤恶病质肿瘤低蛋白血症贫血电解质紊乱

    经靶向高通量测序诊断Q热1例并文献复习

    狄雨洁陈睿鹏刘崇梅梁艳芳...
    325-3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报告1例Q热患者的诊治过程,为临床诊治提供借鉴.方法:报告1例Q热(贝纳柯克斯体感染)病例,患者经靶向高通量测序确诊Q热,并对有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经治疗后,患者症状缓解,无不适主诉后返家,继续口服药物治疗,定期复查.结论:Q热不常见,其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均不具有特异性,二代测序的普及在诊断中尤为重要;临床医生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Q热贝纳柯克斯体感染高通量测序二代测序

    利奈唑胺致视神经病变及血小板减少1例

    高小娟王雨晴叶桢陈仁利...
    328-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 1 例皮疽奴卡菌感染的患者在服用利奈唑胺治疗后出现罕见不良反应的诊疗过程.方法:回顾患者在接受利奈唑胺治疗后的临床表现和诊疗过程并总结经验.结果:患者因"右前胸肿痛 8 d"收治于宁德市医院风湿免疫科,诊断为皮疽奴卡菌造成的软组织感染、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痛风石和肾功能不全;临床给予甲泼尼龙和利奈唑胺序贯治疗皮疽奴卡菌感染.在给予利奈唑胺后第 50 天,患者开始出现视力丧失和血小板减少.临床考虑可能与利奈唑胺导致的视神经病变和骨髓抑制有关,嘱立即停用利奈唑胺并改为亚胺培南治疗,患者随后视力丧失和血小板减少得到恢复.结论:利奈唑胺可用于治疗皮疽奴卡菌感染,但应警惕药物相关的视神经病变和血小板减少的发生.

    利奈唑胺皮疽奴卡菌感染视神经病变血小板减少不良反应

    免疫/炎症指数在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

    赵静静高伟勤
    331-3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心力衰竭已经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随着对心力衰竭认识的不断探索与研究,目前认为持续低度的慢性炎症与心力衰竭发生、发展高度相关.临床工作中常用血常规来评价患者的炎症状态.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由血常规中血细胞和血脂水平组合的复合炎症指标,如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比值、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全身免疫炎症指数、泛免疫炎症值、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计数比值、系统炎症反应指数、血小板/淋巴细胞计数比值等在心力衰竭患者的诊断和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价值,且优于单一指标评估.这对未来抗炎治疗及相关药物研发提供了新思路.

    血常规血脂免疫/炎症指数心力衰竭

    环状RNA对乳腺癌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

    刘金虹赵杰刘长鑫
    335-3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环状RNA(circRNA)作为一类新兴的非编码RNA,在乳腺癌的调控作用中展现出重要潜力.近年来,circRNA在不同乳腺癌亚型中的研究表明,其表达谱的差异有助于乳腺癌亚型的分类与预后判断,为治疗新策略的制定提供了依据.因此,circRNA在乳腺癌诊断与治疗中表现出现较好的潜力及价值,或能作为新型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在乳腺癌的早期诊断、个体化治疗和疗效监测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circRNA的基本特征与形成机制,揭示了其独特的环状结构和反向剪接生成方式,深入探讨了circRNA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模式,指出多种circRNA在乳腺癌组织和细胞中呈现特异性表达,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紧密相关,可通过调控基因表达、作为miRNA海绵及参与蛋白质翻译等机制,影响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凋亡和侵袭等生物学行为,以期为乳腺癌的精准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

    环状RNA乳腺癌调控表达标志物治疗靶点

    《感染、炎症、修复》杂志2024年第25卷总目次

    后插1-后插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