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果树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果树学报
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
果树学报

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

王志强

双月刊

1009-9980

chinagsxb@163.com

0371-63387308 65330928

450009

河南省郑州市航海东路南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

果树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Fruit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经国家科技部、新闻出版署批准,《果树科学》从2001年起更名为《果树学报》。有季刊改季双月刊,由16开本改为大16开本,封面、内文均用优质铜版纸印刷。《果树学报》着重选取密切结合我国果树(包括西瓜、甜瓜)科研、教学、生产实际,反映学科学术水平和发展动向的优秀稿件,及时报道重大科研成果、阶段性成果和科研进展情况。栏目设置有专家论坛、研究报告、专论与综述、研究简报及科技简讯;内容包括生物技术、品种与种质资源、生理与栽培、土壤与肥料、植物保护、贮藏加工等;读者对象为本学科的科研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各级管理干部及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果树(西甜瓜)栽培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猕猴桃新型砧木对金梅猕猴桃果实品质的影响

    李大卫刘小莉韩飞吕海燕...
    2160-2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利用猕猴桃属丰富的物种资源,研究砧木对接穗品种品质的影响,筛选适合猕猴桃产业应用的新型砧木品种.[方法]首先以大籽等6个长势强旺的猕猴桃物种为供试材料,通过统一嫁接四倍体黄肉猕猴桃品种金梅,精准评测接穗金梅的产量、品质和砧穗间的亲和性.其次,从供试材料中选择3个物种共计10个不同基因型,进一步精准评估不同基因型对接穗品种品质的影响.[结果]团叶、梅叶、对萼和大籽猕猴桃砧木嫁接的金梅平均单果质量均超过100 g,显著高于中华本砧,且大籽等砧木提升了干物质含量等关键内在品质.此外,发现同物种不同基因型同样导致金梅的品质发生较大变异.[结论]大籽621和对萼625等新型砧木能够提升接穗的生长速度、产量和品质,且具有较好的亲和性.值得注意的是,大籽猕猴桃等候选砧木不同基因型个体对接穗品种的影响同样显著,选育适配接穗品种的砧木需要充分考虑从同类型中选择最佳的基因型个体.

    猕猴桃物种砧木产量品质亲和性基因型

    广西不同地区红阳猕猴桃果实香气分析

    刘翠霞李洁维高建有莫权辉...
    2170-2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广西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土壤条件等对猕猴桃香气的影响,筛选出自然条件和土壤条件适合猕猴桃香气形成的区域,为广西种植猕猴桃选择适宜地区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顶空固相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广西龙胜、乐业果形指数南丹、全州等19个红阳猕猴桃产区的香气种类和含量.[结果]从19个产区的红阳猕猴桃中共检测出71种挥发性香气物质,其中含26种酯类、24种萜类、2种C13衍生物、2种C6化合物、4种醇类、4种醛类、2种酮类、7种烯烃类.19个地区的红阳猕猴桃香气种类介于9~26种之间,香气种类最多的是百色乐业县,恭城县次之,最少的是桂林龙胜县飘里镇,只检测到9种香气物质.红阳猕猴桃中含量较高的主要是酯类和萜类物质,有12个地区的红阳猕猴桃酯类物质占总香气的50%以上,7个地区的萜类物质占总香气的50%以上.含量较高的香气成分有丁酸乙酯、丁酸甲酯、己酸乙酯、苯甲酸甲酯、乙酸乙酯、桉油精等.19个地区的红阳猕猴桃香气含量(w,后同)介于32~215 μg·kg-1之间,其中桂林市兴安县溶江镇香气含量最高,灵川县下辖乡香气含量最低.主成分分析(PCA)表明桂林市的龙胜县泗水乡、兴安县溶江镇、临桂区南边山乡、河池市南丹县、罗城县红阳猕猴桃的香气综合得分较高.[结论]综合分析表明,广西桂林市兴安县溶江镇、龙胜县泗水乡和临桂区南边山乡及河池市南丹县、罗城县的红阳猕猴桃香气含量较高、种类也较多,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分也较高,说明香气较优,气候环境和土壤条件等都比较有利于猕猴桃的香气形成,结果可为广西种植猕猴桃选择适宜地区提供参考.

    红阳猕猴桃广西香气不同地区

    补光对设施栽培樱桃果实成熟和糖分积累的影响

    李都岳吴延军
    2183-2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不同补光处理对樱桃果实的影响,筛选设施栽培樱桃最佳人工补光方案.[方法]以设施栽培的中国樱桃诸暨短柄与黑珍珠为材料,从果实硬核期到采收期间,分别使用不同功率的LED灯光源、白炽灯光源、商品补光灯光源进行补光,以自然光照作为对照,对果实内源激素、相关酶活性与基因表达进行测定.[结果]发现采用红蓝光比例6∶1的LED光源补光显著促进了果实成熟进程,能够使果实成熟过程中内源激素动态变化趋势较对照组提早出现,并且显著提高了成熟软化与糖合成基因的表达,使果实蔗糖合成酶活性比同期对照组提高18.75%以上.[结论]功率36W的LED补光处理效果最好,显著促进了果实成熟进程,提高樱桃糖分积累量,值得在樱桃生产中应用和推广.

    樱桃补光LED成熟糖分积累

    甜瓜双单倍体组培生根过程中内源激素、多胺及相关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赵卫星高宁宁康利允程志强...
    2195-22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甜瓜双单倍体组培苗内源激素、多胺类物质和关联酶对不定根诱导分化和伸长响应的生理机制.[方法]以未受精子房离体培养获得的双单倍体芽为试材,在生根培养基上诱导培养,探讨和分析其生根过程中内源激素、多胺类物质含量以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生根诱导过程中吲哚乙酸(IAA)、脱落酸(ABA)含量呈现"下降-升高"的趋势,分别在第7天和第14天达到最低值;赤霉素(GA3)含量先升高后下降,在第7天时达到最大值;玉米素核苷(ZR)含量呈现"下降-升高-下降"的趋势,在第21天达到最大值;IAA/ABA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逐渐升高,IAA/ZR和精胺(Spm)、亚精胺(Spd)、腐胺(Put)含量及吲哚乙酸氧化酶(IAAO)、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呈现"升高-下降-升高"的趋势.相关性分析可知,Put与IAA/ABA、Spm以及IAAO与GA3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性(p<0.01),Spm与IAA/ABA、Spd,Put与Spd、POD以及IAAO与PPO呈显著正相关性(p<0.05),Spd与ABA含量存在极显著负相关性(p<0.01).[结论]一定范围内的IAA、ABA含量、IAA/ABA和IAA/ZR升高及GA3、ZR含量降低有利于不定根诱导分化和生长发育,后期组培苗体内Spm、Spd、Put含量的升高有利于不定根的形成,IAAO、PPO、POD酶活性变化与不定根的发生和伸长也有密切联系.

    甜瓜双单倍体芽组培生根内源激素多胺关联酶

    杜梨实生苗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火疫病抗性鉴定评价

    蒋媛位杰王岩李永丰...
    2204-2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杜梨是新疆梨产区广泛应用的砧木,但其对梨火疫病的抗性较差.探究杜梨实生后代的遗传多样性和抗病性,对后续杜梨分子水平上遗传多样性的分析以及抗病基因的挖掘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对人工培育的196份杜梨实生苗的19个质量性状和6个数量性状进行形态遗传多样性分析,采用室内人工接种梨火疫病菌的方法进行种质的抗病性鉴定,并结合田间发病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9个质量性状中裂刻、刺芒、叶背茸毛、托叶、针刺这5个性状的遗传较为稳定,其他14个性状的变异系数在2.33%~57.03%之间,遗传多样性指数在0.03~1.20之间,叶尖性状变异系数最大(57.03%),叶缘的变异系数最小(2.33%);6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在11.14%~22.27%之间,遗传多样性指数在1.95~2.07之间,叶面积的变异系数最大(22.27%),叶形指数和叶长的变异系数相对较低,分别为11.14%和11.73%,数量性状表型遗传多样性相对更为丰富.抗病性鉴定筛选出4个抗病材料和10个中抗材料.田间发病规律表现为童期发病程度较轻,进入开花期后发病程度加重较快,树势越强,发病率越高,发病程度越重.[结论]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讨杜梨种质多样性、开展抗梨火疫病砧木育种和挖掘相关抗病基因奠定了材料基础.

    杜梨实生苗遗传多样性火疫病抗病性鉴定评价

    冰糖橙叶片受柑橘溃疡病菌诱导脱落的离区解剖特性分析

    孙紫青罗健铭李益颜培涵...
    2214-2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冰糖橙叶片受柑橘溃疡病菌(Xanthomonas citri subsp.citri,Xcc)诱导脱落过程中离区组织结构的动态变化特征,探明冰糖橙叶片受Xcc诱导脱落的特征和规律.[方法]通过不同的活体接种方式和接种不同浓度的病原菌,筛选加速叶片脱落的Xcc接种方式和接种浓度,并采用树脂切片观察叶片脱落过程中离区组织结构变化.[结果]与注射接种106或107 CFU·mL-1Xcc、108 CFU·mL-1主要致病效应子pthA4缺失的菌系Xcc 049A,以及浸泡接种108或109 CFU·mL-1Xcc相比,注射接种108 CFU·mL-1Xcc显著促进本叶脱落,翼叶未脱落,4 dpi(day post inoculation)离区细胞分化形成离层和保护层,离区细胞膨大且细胞平均面积减少.[结论]冰糖橙叶片注射接种108 CFU·mL-1Xcc后,在本叶和翼叶衔接处从外周向中轴逐渐分离,分化形成成熟的离层和保护层,最终导致本叶脱落.

    冰糖橙柑橘溃疡病叶片脱落离区树脂包埋

    嗜果刀孢菌的室内药剂筛选及拮抗菌的种类鉴定

    陈帅康肖木迪丽努尔孙添琦...
    2229-2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由嗜果刀孢菌(Wilsonomyces carpophilus)引起的穿孔病对野杏、野生樱桃李、栽培杏和桃的叶片、果实造成了严重危害.对嗜果刀孢菌的室内药剂筛选及拮抗菌的种类鉴定可有效防治野杏真菌性穿孔病.[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8种杀菌剂对嗜果刀孢菌的室内毒力;同时从野杏叶片上分离出1株拮抗细菌,结合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基于16S rD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开展拮抗菌株的鉴定.[结果]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50%多菌灵对嗜果刀孢菌菌丝生长抑制效果较好,75%百菌清抑制效果较差,有效中浓度(ρ,median effective concentration,EC50)为918.8 mg·L-1;27%戊唑·噻霉酮对分生孢子萌发毒力较强,EC50为0.0605 mg·L-1,75%百菌清对分生孢子萌发毒力较弱,EC50为1103.0 mg·L-1;拮抗菌株XHG-1-3m2对嗜果刀孢菌抑制率为88.88%,同时对17种病菌具有抑菌效果,经鉴定该菌株为萎缩芽孢杆菌Bacillus atrophaeus.[结论]50%多菌灵对嗜果刀孢菌菌丝生长抑制效果较好;27%戊唑·噻霉酮对分生孢子萌发抑制效果较好;菌株XHG-1-3m2对嗜果刀孢菌有较好的抑制效果.

    野杏嗜果刀孢菌萎缩芽孢杆菌防治

    温度对粗胫翠尺蛾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徐淑曾东强全林发姚琼...
    2241-22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确温度对粗胫翠尺蛾各虫态存活率、发育历期以及繁殖力的影响,为准确预测粗胫翠尺蛾发生期及提高田间防控效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室内人工恒温饲养的方法,以荔枝嫩梢为寄主,利用年龄-阶段两性生命表,测定20、23、26、29、32℃5个温度下粗胫翠尺蛾各虫态发育历期、存活率、成虫寿命及繁殖力,对其发育速率与温度的相关性进行回归分析,计算各虫态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20~32℃范围内,粗胫翠尺蛾能正常发育,发育历期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各虫态的存活率明显受到温度的影响,32℃下各虫态的存活率均明显低于其他温度,其中1龄幼虫受影响较大,存活率低于80%.雌雄成虫的寿命在32℃下最短,单雌产卵量也最少,仅为(125.20±29.38)粒.20~32℃条件下,内禀增长率r值分别为0.08±0.01、0.08±0.01、0.11±0.01、0.12±0.01和0.10±0.01,净繁殖率R0分别为139.63±7.69、142.09±10.38、176.92±8.52、107.01±9.11和45.57±5.21.各虫态发育速率与温度符合二次回归模型,利用直线回归法计算得到粗胫翠尺蛾卵、幼虫、蛹及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3.84、7.11、8.25、7.68℃,有效积温分别为64.30、311.56、135.67、531.99℃·d.[结论]温度对粗胫翠尺蛾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具有明显的影响,23~29℃是粗胫翠尺蛾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最适温度范围.

    荔枝粗胫翠尺蛾年龄-阶段两性生命表温度生长发育繁殖力

    一种体内检测ROP蛋白活性的方法及应用

    张皓刘雪莹贺千可王鹏...
    2252-22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一种体内检测ROP蛋白活性的方法,为进一步研究ROP蛋白的功能提供技术支持.[方法]该方法基于RIC作为ROP蛋白的效应子能特异地与活性形式的ROP结合这一特点,通过荧火素酶互补试验,借助烟草瞬时表达系统,利用植物活体成像仪和酶标仪进行定性或定量检测荧光强度,从而实现体内检测ROP蛋白的活性.[结果]以拟南芥AtRIC1为检测基因,以AtROP1为例来检测其蛋白活性,成功检测到了AtROP1与AtRIC1有荧光,表明它们有互作.同时对AtROP1蛋白进行了点突变试验,成功构建了持续激活态的ROP1(AtROP1-CA)和持续失活态的ROP1(AtROP1-DN)载体,通过定性定量检测,发现与AtROP1-DN相比,AtRIC1与AtROP1-CA有更强的荧光信号,表明AtRIC1可以作为检测蛋白来检测AtROP1蛋白的活性.此外,通过引入3个蛋白(以AtGAP1、AtGDI1和AtGEF1蛋白为例),利用该方法进一步检测,表明AtGAP1和AtGDI1作为AtROP1蛋白活性的抑制因子,明显降低了AtROP1蛋白的活性;而AtGEF1作为AtROP1蛋白活性的促进因子,明显提高了AtROP1蛋白的活性,说明该方法还可以通过At-RIC1检测其他蛋白对AtROP1蛋白活性的影响.同时,该方法还解决了之前单一的pull-down试验检测ROP蛋白活性变化的问题,增加了一种新的体内检测ROP蛋白活性的方法.[结论]与其他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可视化、可定量化和操作简单等特点,并且适用于检测其他蛋白对ROP蛋白活性的影响,所以该方法是一种可靠的体内检测ROP蛋白活性的新方法.

    ROP蛋白RIC蛋白荧火素酶

    基于轻量化卷积神经网络的苹果表皮损伤分级研究

    付夏晖王菊霞崔清亮张燕青...
    2263-22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苹果在销售过程中,其表皮的损伤情况会直接影响果实的经济价值.运用相机采集苹果表皮的损伤图像,对获取到的图像进行分类和数据预处理,基于迁移学习的方法对苹果表皮损伤进行直接分级研究,为提高苹果表皮损伤分级效率进而更好地指导苹果采收后的分类售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首先对采集到的富士和丹霞两个苹果品种图像进行对比度调整、旋转、翻转、添加噪声等11种批量操作,将数据集扩充到9360张,同时对扩充后的样本集统一调整为224×224像素.针对预处理好的数据集,选取5种20 MB以下的轻量化卷积神经网络在相同超参数设置条件下进行初始化训练、引入迁移学习训练以及在迁移学习基础上增加冻结网络层权重3种方法进行训练对比.[结果]5种网络初始化训练后的测试精度仅为56.32%~71.98%;基于迁移学习的MobileNet-v2模型最终训练精度达99.04%,在轻量级卷积神经网络中,比表现性能最差的EfficientNet-b0模型最终训练精度高18.79%;在基于迁移学习的Mo-bileNet-v2模型基础上冻结不同模块参数,得出模型选择冻结至第1个卷积模块到Bottleneck 3-1模块时均可在缩短模型训练时间的基础上提高模型验证精度,其中在冻结到Bottleneck 3-1模块时比基于迁移学习的MobileNet-v2模型训练时间缩短了29.32%,同时验证精度提高了0.93%,测试精度提升了1.12个百分点达91.58%,检测单张图片所用平均时间为0.14 s,网络大小为8.15 MB,可以满足快速识别需求.[结论]基于迁移学习加冻结训练的MobileNet-v2模型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和分级性能,可为移动终端和嵌入式设备在苹果损伤直接分级方面提供技术参考.

    苹果表皮损伤分级轻量化迁移学习冻结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