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甘肃理论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甘肃理论学刊
甘肃理论学刊

魏立平

双月刊

1003-4307

glxk@chinajournal.net.cn

0931-7768684

730070

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健康路6号

甘肃理论学刊/Journal Gansu Theory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共甘肃省委党校主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理论刊物。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研究基础理论和改革开放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为党的建设、政治体制改革、经济发展及西部开发建言献策,适合各级党政干部及大专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性价值取向嬗变:历程、特征与启示

    杨永浦周坤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民性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鲜明价值底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现代化建设在战争炮火中艰难起步,带有突出的革命指向,国家独立、人民解放与现代化建设紧密相连.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现代化建设的中心目标是实现"四个现代化",人民性价值取向寓于"大小仁政"的辩证统一之中.改革开放之后,党和国家对现代化的理解更加深刻全面,"小康"作为人民性价值取向的独特诠释,贯穿于"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全过程和各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锚定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旨在实现全体人民自由全面发展.在此过程中,人民性价值取向呈现出整体逻辑从被动效仿向主动创新转变,价值旨归从基础权益向美好生活转变,价值践行从隐性自在向显性自觉转变,这些对于进一步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现代化人民性中国共产党价值取向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

    宋建
    10-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实现了新的跃升,具有原创性贡献.在理论上,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文化自信论"破除"西方中心论",以"核心价值论"消弭"价值缺失论",以"全球文明论"抵制"文明冲突论",以"两个结合论"荡涤"机械结合论",具有正本清源的理论贡献;在实践上,习近平文化思想秉持科学思维,在文化结构层面致力于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文化发展层面致力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文化交往层面致力于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使得新时代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制度上,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巩固文化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并持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明确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系统建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体系,逐步建构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就习近平文化思想原创性贡献的内在关系而言,其三重形态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共同呈展习近平文化思想原创性贡献的基本面貌.

    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创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文化强国

    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重要论述的叙事范式探析

    杨江楠
    20-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有广泛而深刻的论述,本质上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具有内在严密逻辑架构的理论形态.在系统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时,注重从历史、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叙事视角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成发展规律、制度设计旨趣及实践效能,进而全面呈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得以可能的历史根据、理论依据和实践凭据,不仅从合规律性维度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规定性,而且从合价值性维度道出了这一制度本身存在和发展的客观现实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制度自信习近平叙事范式

    系统论视角下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要素、结构与功能

    徐敏
    29-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全过程的系统性工程,需要一体化、制度化、规范化推进.系统论视角下,新时代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深入实践呈现出"要素生成—结构优化—功能提升"的逻辑进路.在生成要素层面,中国共产党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决定了自我革命的生发逻辑,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实现长期执政,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必须经由自我革命.在实践结构层面,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具有多重实践样态: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是重要保障,勇于自我革命的干部队伍是实践主体,持之以恒反对腐败是具体抓手,永葆自我革命的勇气是精神底蕴.在价值功能层面,新时代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是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的内在要求,是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历史主动性的必然选择,具有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战略价值.

    中国共产党系统论自我革命社会革命大党独有难题

    着力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与坚定历史自信契合互动

    马浩
    36-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与坚定历史自信在理论基础、血脉根基、实践遵循等方面高度契合.在党的百余年奋斗历程中两者始终互动前行:一方面,推进自我革命能够使党砥砺初心使命、建强自身、赢得人民信赖与拥护,为党坚定历史自信提供思想指引、政治保障和依靠力量;另一方面,坚定历史自信能够强化党科学判断历史方位、深刻把握历史规律、总结运用历史经验的能力,为党推进自我革命增强战略定力、提供基本遵循、夯实力量支撑.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着力推进两者的契合互动,为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保驾护航.

    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历史自信

    论"第二个结合"的内在性——从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的思想关系讲起

    马凤阳
    44-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第二个结合"何以可能的论证必须从外在性的反思走向内在性的反思.马克思在对待自身文化传统时,走的是一条内在性的超越之路,他的这种内在性反思最终凝结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第一个结合"之所以成功地完成了对中国旧社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创造,恰恰因其遵循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实现了 一种内在性的结合.同样,"第二个结合"并非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抽象的、外在性的嫁接,而是坚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着眼于当前的主要问题和任务,着眼于社会主体的解放和发展需要,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培育引领时代的新文化力量,不断推进人的解放和发展.

    "第二个结合"内在性历史唯物主义人的解放和发展

    马克思对兰克史学的学习吸收与批判发展——从《克罗茨纳赫笔记》出发的分析

    陈显川
    5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德国著名历史学家兰克是马克思在柏林大学的师辈,尽管他们在政治立场与思想观念等方面存在很大分歧,但兰克在历史学方面对马克思依然有重要的影响.从《克罗茨纳赫笔记》等论著可以发现,马克思在对兰克史学进行学习吸收与批判性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其唯物史观.在历史观念方面,马克思在对兰克史学的批判与发展中,逐渐实现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飞跃;在研究范畴方面,马克思促进了从兰克所重视的政治史到社会经济史的转向;在研究方法方面,马克思在兰克"史料批判"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实践反思"的方法.因此,把握马克思与兰克的史学交集与理论联系,有助于进一步梳理马克思历史观的发展脉络,以及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观念和方法.

    马克思兰克《克罗茨纳赫笔记》历史观念

    新自由主义的精神政治学批判——韩炳哲的理论视角及分析框架

    程芸芸单俊宇
    6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韩炳哲的精神政治学框架中,数字时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依赖于其所塑造的功绩社会,其中,功绩主体作为精神政治的主体化症候,在透明化加速社会中显现、在同质化暴力裹挟中生存、在数据拜物教规训中异化.功绩主体以责任和风险的内在化、个体化增强了数字资本主义的危机治理能力,精神政治在本质上是为了实现新自由主义体制的延续和再生产.因此,精神政治批判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批判层面,需要重新回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深入资本主义经济逻辑体系当中.

    新自由主义韩炳哲精神政治生命政治政治经济学批判

    自由的选择困境及其哲学批判——兼论德拉·沃尔佩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

    王馨雨
    70-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德拉·沃尔佩以卢梭对三种自由概念的讨论为切入点,合理审视卢梭关于平等主义的自由理论的哲学构想,进而开展他对自由迷思的深入讨论.德拉·沃尔佩敏锐捕捉到自由和民主的双面性特征并提出现代自由的"两个灵魂"理论.通过对卢梭和马克思共同关注的"分配平等"问题的深入阐释,德拉·沃尔佩发现,在社会主义合法性议题之下,公民自由与平等自由的融合有助于平等主义自由的实现.全面准确理解德拉·沃尔佩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思想,对整体把握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合理性成分,捍卫马克思有关自由理论的整体性哲学意蕴以及辨析西方诸学者对社会主义自由、平等的误读和质疑均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德拉·沃尔佩公民自由平等自由社会主义的合法性

    婚姻目的视野下彩礼返还纠纷的司法困境及出路——兼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彩礼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康琳
    79-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婚姻目的以性和爱情、抚育子女、长期稳定的共同生活为主要内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彩礼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2024]1号)对规则的适用范围、彩礼范围、诉讼主体资格、彩礼返还具体规则的规定均体现着"婚姻目的".在当前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彩礼返还纠纷所面临的"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司法适用混乱、当事人未达法定婚龄情况的司法处理混乱、"共同生活"的司法认定混乱等困境,并未在法释[2024]1号中得到明确的回应.对此,法释[2024]1号在适用中应当根据给付和收受财物的行为是否具有婚姻目的的指向性来界分"彩礼";以未达法定婚龄的当事人不可能实现婚姻目的为由,直接排除这类情形的适用;根据婚姻目的的实现情况对共同生活作出认定.

    彩礼返还司法困境婚姻目的共同生活婚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