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甘肃农业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甘肃农业科技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甘肃省农学会
甘肃农业科技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甘肃省农学会

王恒炜

月刊

1001-1463

gsbianjibu@163.com;gsbianjibu@126.com

0931-7614994

730070

兰州市安宁区农科院新村1号

甘肃农业科技/Journal Gansu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甘肃省农科院和甘肃省农学会共同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农业科技期刊,本刊立足甘肃,面向全国,以促进科技进步、服务科教兴农为宗旨,坚持理论与实际结合,学术与技术并重,普及与提高兼顾的办刊方针,坚持突出西北地方特色和报道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知识性及可读性,适合农业科技工作者,农业院校师生,农村科技骨干和农民技术员阅读参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共享发展理念下甘肃乡村振兴研究——《甘肃农业科技绿皮书》(2023版)主要成果介绍

    张东伟魏胜文乔德华
    589-5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主持编研的《甘肃乡村振兴研究报告》是甘肃农业科技绿皮书系列的 2023 年度成果.该书以共享发展理念为基本遵循,聚焦甘肃乡村振兴进程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梳理了甘肃脱贫攻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阐释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逻辑关系,提出了推进陇原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共同富裕的对策和建议.本文是对这部著作主要研究成果的概括介绍.

    共享发展乡村振兴甘肃省

    盐碱胁迫对植物的影响及抗性机制研究进展

    贾秀苹王莹卯旭辉柳延涛...
    593-5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盐碱胁迫是仅次于干旱胁迫抑制植物生长发育的主要非生物胁迫之一,不仅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而且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研究植物的耐盐碱机制,对耐盐碱作物选育及盐碱地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总结性阐述了盐碱胁迫对植物代谢的伤害(包括离子伤害、膜系统伤害、诱导渗透伤害等)机制,并从膜系统保护以及诱导基因表达方面综述了植物对盐碱胁迫的缓解机制,进而提出外源物质的导入、生物技术手段、耐盐碱品种培育是解决植物抗盐碱的主要手段.最后就植物适应盐碱胁迫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指出了当前研究者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突破口,旨在为提高植物耐盐碱能力、增加作物产量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盐碱胁迫植物伤害抗盐碱机制技术手段

    甜菊糖不良风味的产生原因及改善方案研究进展

    王爔俄克英
    600-6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甜菊糖为来源于甜叶菊的天然甜味剂,因其具有甜度高和低热量等特征而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和酿酒等行业,是公认的理想代糖.然而,甜菊糖在表现高甜度的同时有着明显的后苦味和甘草味等不良风味.为了解决甜菊糖产生不良风味的问题,从甜菊糖的提取工艺和甜菊糖苷的结构方面阐述了甜菊糖不良风味产生的原因,从甜菊糖生产工艺优化和开发新一代高产Reb D和Reb M方面讨论了已有的改善方案,总结了甜菊糖的未来发展与应用前景.

    甜菊糖天然甜味剂不良风味改善方案

    不同地区主栽藜麦品种品质分析与评价

    杨钊黄杰魏玉明杨发荣...
    605-6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不同藜麦的品质性状,选取了全国主要藜麦栽培地区的6个藜麦品种(系),对其主要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区主栽的藜麦品种(系)在主要品质性状上存在显著差异.甘肃藜麦(陇藜4 号)蛋白质含量略低于内蒙古藜麦(蒙藜1号).总膳食纤维含量、总皂苷含量变化范围较大,其中总膳食纤维含量内蒙古藜麦(蒙藜 1 号)最高,为 110.2 g/kg;山西藜麦(LM3)最低,为 69.0 g/kg.总皂苷含量青海藜麦(GRM-1)最高,为168.6 g/kg;河北藜麦(LM1)最低,为97.5 g/kg.脂肪含量变化范围不大,青海藜麦(GRM-1)最高,为 63.3 g/kg;山西藜麦(LM3)最低,为54.0 g/kg.淀粉和灰分含量变化不明显.相关性分析发现,蛋白质与水分极显著正相关,与总膳食纤维显著正相关;总皂苷含量与灰分极显著负相关;总膳食纤维和淀粉极显著负相关;淀粉与脂肪极显著负相关.聚类分析发现,甘肃藜麦(陇藜4号)品质和云南藜麦(LM2)、内蒙古藜麦(蒙藜1号)较为相近,与河北藜麦(LM1)品质相差最远,这表明甘肃藜麦(陇藜4号)在加工、功能成分提取及相关产品的开发等方面具有与云南藜麦(LM2)、内蒙古藜麦(蒙藜1号)相似的潜力.

    不同地区藜麦品质相关性

    高产抗病大豆新品种陇豆5号选育报告

    李玥王兴荣张彦军王红梅...
    611-6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甘肃省自然条件复杂,广适型大豆品种少,播种面积增长缓慢的现状,为选育出高产、稳产、抗病、适应性广的大豆新品种,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大豆课题组以吉育 72 为母本、Stout为父本,利用系谱法经过连续多年选择杂交选育出大豆新品种陇豆 5号.该品种在 2021-2022 年进行的甘肃省大豆品种(系)区域试验中,2 a 10 点(次)平均折合产量2 808.00 kg/hm2,较对照品种陇豆 2 号增产 3.20%.在 2023 年进行的甘肃省大豆品种(系)生产试验中,7 个试点平均折合产量为 3 030.30 kg/hm2,较对照品种陇豆 2 号增产 4.30%.陇豆 5号平均生育期 128 d,属中晚熟品种,植株田间长势好、落叶性好、抗倒伏,抗花叶病毒病,抗灰斑病.籽粒饱满、圆形,商品性好,粗蛋白(干基)含量为 394.8 g/kg,脂肪(干基)含量为 202.1 g/kg.具有高产、稳产、抗病和广适应性等特性.该品种适宜春播种植,在甘肃省雨养农业区(干旱、半干旱)和非保灌区的中晚熟及晚熟品种类型区及类似生态区均可种植.

    大豆新品种陇豆5号选育栽培技术

    高寒阴湿区蚕豆品种的适应性研究

    魏国军焦旭升魏春雷师立伟...
    615-6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筛选适宜在高寒阴湿区种植的优良蚕豆品种,以青蚕 13、青蚕 14 和青蚕 25 为供试材料,分析不同蚕豆品种形态特征及产量差异,采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进一步明确品种的适宜性.结果表明,青蚕13和青蚕25的单株重、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单株荚重、荚数均显著高于青蚕 14;青蚕 13 和青蚕 25 的生态适宜性较强,其鲜产量分别比青蚕 14 高 1 974.30、1 453.95 kg/hm2.青蚕 13 和青蚕 25 在甘肃省高寒阴湿区产量高、收益好,宜在该地区推广种植.

    蚕豆高寒阴湿区品种比较适宜性分析

    冬小麦新品种武都24号选育报告

    何蔷薇张援文宛亮李忠英...
    620-6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进一步提高陇南地区小麦产量,降低小麦条锈病在小麦生产上带来的影响,选育丰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冬小麦品种.冬小麦新品种武都 24 号以引 11-12 为母本、98t-23-101 为父本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2019-2021 年参加甘肃省陇南片川区组冬小麦区域试验,平均折合产量 7 500.2 kg/hm2,较对照品种兰天 33号增产 7.77%;2021-2022 年度参加甘肃省陇南片川区组冬小麦生产试验,平均折合产量为 7 133.6 kg/hm2,较对照品种兰天33号增产 3.23%.该品种生育期 237 d,株高 89 cm,穗长 6.5 cm,穗粒数 43 粒,千粒重 40 g,具有抗病性好、丰产、稳产等特点,适宜在甘肃省陇南川地冬麦品种类型区种植.

    冬小麦新品种武都24号抗条锈病

    2021年甘肃省胡麻品种区域试验白银试点参试材料综合评价

    李雨阳赵宝勰杜世坤俞华林...
    623-6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科学准确地对 2021 年甘肃省胡麻品种区域试验白银试点参试材料进行综合评价,为胡麻新品种的登记和推广提供依据.采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多元分析方法对甘肃省胡麻品种区域试验白银试点的 18 份胡麻参试材料的千粒重、产量等 10 个主要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8 份参试胡麻材料的生育期为 109~113 d,与对照品种陇亚 13 号生育期差异不大.不同参试材料的各主要性状变异系数差异较大,介于1.34%~114.37%.对各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株高与工艺长度、单株果数与主茎分枝数、单株粒重与单株果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单株果数与主茎分枝数、单株粒重与有效分茎数及主茎分枝数均呈显著正相关;有效分茎数和产量呈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单株生产力因子、千粒重因子、株高因子和分茎因子的特征值累计达 80.06%,能够全面地代表胡麻的特征特性.对产量进行的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参试胡麻材料1310-6、0724-18、2009-1A-1、GFWK-03、H2011、D439、09-3-11 的折合产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品种陇亚 13号(P<0.05),可进入下一步试验环节.

    胡麻品种区域试验多元分析农艺性状综合评价

    干旱山区糜子新品种(系)的生态适应性评价

    郭承毅陈宝霞范荣
    628-6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筛选出环县旱作农业区生态适应性强的糜子新品种,2023 年对引进的 10 个糜子品种(系)在环县干旱山区进行品比试验.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系)产量差异明显,折合产量高于对照品种陇糜 10 号(2 110.5 kg/hm2)的品种有 6 个,其中以 1104-2-2N最高,为 2 555.6 kg/hm2,较陇糜 10 号增产 21.1%(P<0.05);其次是2012FMZ8-1-3,为 2 388.9 kg/hm2,较陇糜 10 号增产 13.2%(P<0.05);0903-1-1N、1126-7、2013FMZ3-1-3、1119-4-4-2 分别较陇糜 10 号增产10.5%、7.9%、5.3%、2.6%.其余 3 个品种(系)的折合产量均低于陇糜10 号,以晋黍 8 号最低,为 1 944.4 kg/hm2,较陇糜 10 号减产 7.9%,但与陇糜 10 号差异不显著(P>0.05).综合参试品种(系)的生态适应性及经济性状和产量表现,1104-2-2N、2012FMZ8-1-3、0903-1-1N、1126-7、2013FMZ3-1-3、1119-4-4-2 等6个品种可在生产中应用.

    糜子品种比较试验生态适应性产量旱作农业环县

    高山寒旱区高原夏菜新品种引种试验初报

    谢延林董立盛石恺
    633-6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甘肃是我国的高原夏菜主要产地和重要的出口型加工地区,为筛选出适宜在位于高山寒旱区的甘肃高原夏菜主产区天祝县种植的优良蔬菜品种,为当地高原夏菜品种选择提供参考,引种观察了莴笋、贡菜、甘蓝、结球生菜、西兰花等 5 类高原夏菜 30 个品种的生育期、农艺性状及经济性状.结果表明,莴笋品种以富盛红笋王表现最佳,其生育期短,抽薹率最低,为 7.00%;折合产量最高,为 71 250.0 kg/hm2,较对照品种紫龙显著增产18.66%.贡菜品种以云南贡菜表现最佳,其株高中等,株幅最小,肉质茎短且粗,不抽薹,商品性好,产量最高,为 123 211.5 kg/hm2,较对照品种北方贡菜显著增产 7.80%.甘蓝品种以中甘 21 号表现最佳,其叶球紧实度中等,商品性好,产量最高,为 91 815.0 kg/hm2,较对照品种精品中甘显著增产 6.90%;结球生菜品种以玛丽娜表现最佳,其商品性好,产量最高,为 91 035.0 kg/hm2,较对照品种富盛结球生菜显著增产 9.68%;西兰花品种以对照品种耐寒优秀表现最佳,其花球紧实,球形指数较高,单株球重最重,折合产量较高,为 67 650.0 kg/hm2.因此认为莴笋品种富盛红笋王、贡菜品种云南贡菜、甘蓝品种中甘 21 号、结球生菜品种玛丽娜、西兰花品种耐寒优秀等适应性较强、产量高、商品性好,是适宜在位于高山寒旱区的甘肃高原夏菜主产区天祝县及甘肃高原夏菜其余主产区进行推广的优良高原夏菜品种.

    高原夏菜高山寒旱区新品种引种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