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甘肃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甘肃社会科学
甘肃社会科学

胡政平

双月刊

1003-3637

gssk143@126.com

0931-7763141

730070

兰州市安宁区健康路143号

甘肃社会科学/Journal Gansu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术质量第一的方针,注重学术理论的原创性和学术前瞻性,注重应用研究,注重学术信息含量。刊登与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文章;刊登具有地方特色,又有全国意义的文章。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美丽甘肃: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甘肃实践

    黄承梁宫长瑞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考察甘肃,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甘肃代表团审议,就甘肃省的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批示指示.特别是就甘肃祁连山生态保护区生态环境破坏等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事件多次作出批示,明确要求甘肃省正确处理开发和保护的关系,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继2019年8月在甘肃兰州发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伟大号召之后,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兰州又主持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全面系统梳理和总结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甘肃生态文明建设、美丽甘肃建设系列重要论述的宝贵文献的基础上,阐发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美丽甘肃建设的总成效,提出了新时代新征程甘肃奋力绘就美丽中国宏大愿景下美丽甘肃建设新画卷的若干路径和相关对策.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美丽中国美丽甘肃甘肃实践

    历史耐心的哲学意蕴和实践指向

    谢江平
    1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将"历史耐心"首次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历史耐心的提出是应对和筹划"两个大局"的时代需要,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教训的科学总结.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历史耐心的论述有着丰富的哲学蕴含:历史耐心是历史唯物主义大历史观的体现,以宽广的视野把握了历史的发展;历史耐心是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所导致的人类历史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规律的科学总结;历史耐心的形成有深刻的辩证法和认识论依据,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过程性和认识的过程性.在新的历史起点,坚定历史耐心应做到既要坚定历史自信,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也要保持战略定力,稳步走好共同富裕之路,还要坚守底线,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坚定历史耐心要总结历史经验,容错纠错,不断推进改革开放.

    历史耐心大历史观历史自信"两个大局"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审思与批判——基于《共产党宣言》的文本考察

    杨宏伟
    20-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性是资产阶级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沉疴顽疾",也是当代哲学的重要时代课题.虽然"现代性"这一概念在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年代尚未以系统形式被提出和讨论,但通过对资产阶级社会的分析,马克思恩格斯确已深刻揭示了现代性随着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历史生成过程.资本是资产阶级社会的最高理性,资本逻辑是现代性的本质表达.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产阶级社会现代性的核心问题是人的"非人化",并进一步证明了雇佣劳动导致人的物化和工具化.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产阶级社会现代性的批判,图绘了社会主义的独特现代化之路.

    《共产党宣言》现代性资本逻辑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相融通的逻辑论析

    徐国亮陈芝宇
    29-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新时代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从生成基础看,在立场观点方法上内在契合构成了二者融通的理论基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及其基础之上主体观念形态的发展脉络构成了二者得以融通的历史基础,共同利益诉求、社会文化环境等客观要素则构成了二者融通的现实基础.从价值意蕴看,二者相融通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重要举措,是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群众基础的必要途径,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有效方法,是持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科学指南.新时代推动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融入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之中,就是要在认知传导方面做到晓之以"理",在思想共鸣方面做到动之以"情",在常态推进方面做到持之以"恒",在实践外化方面做到导之以"行".

    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共同价值观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颠倒"颠倒的世界"意涵探讨

    保虎
    38-50页
    查看更多>>摘要:资本主义游走于真理与幻想之间、真实和虚妄之间,是对一个扭曲的、颠倒的社会场景的描绘.在《资本论》等经典著作中,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并对其自我否定的必然趋势进行了阐述,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着了魔的、倒立着的世界,即是一个颠倒的世界,而这种"颠倒"是"客观的颠倒".如何理解马克思对这种"颠倒的世界"的"颠倒"实质,关系到如何评判当代资本主义世界,更关乎人类社会的未来走向.从商品、资本、增值和货币等方面深入探讨、透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颠倒的世界"的颠倒本质,以求将"倒立着"的资本主义世界"倒过来".

    马克思主义颠倒的世界资本主义黑格尔哲学

    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跨媒介叙事机理、挑战与对策

    陈盼盼孙绍勇
    5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跨媒介叙事作为一种协同多元媒介共同讲述故事的方式,为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路向.其多平台、互文性、参与性的特征与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广泛性和深度性具有一定的契合度,跨媒介平台能够丰富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叙事维度,互文性建构能够深化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叙事空间,受众的参与式互动则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叙事共鸣.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下,中华文化"走出去"已显成效,但在这过程中仍然面临西方文化霸权的威胁、叙事主体缺乏合力、叙事内容现代文明融入有待强化、叙事效果差强人意等挑战.因此,需要从顶层设计层面,构建中国特色叙事体系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在叙事主体方面,协同多元叙事力量提升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聚合力;在叙事内容方面,深入挖掘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内涵,全方位讲好中国故事;在叙事方式方面,准确把握跨媒介叙事逻辑和叙事技巧,推进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分众化表达,增强目标受众的叙事投射,切实提升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实效.

    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跨媒介叙事叙事体系叙事技巧分众化

    数智化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物叙事路径

    王凤娥
    60-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然而,由于人的主体性等原因,跨文化传播面临巨大的文化折扣.当前,无论是哲学层面还是社会实践层面均出现"物转向"之势,同时人工智能技术让万物皆物,做好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已具备物转向的可能.当前,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要做到人的主体性隐退、物的主体性强化和文化主体性的隐藏;要充分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相融性;需要对文化的物传播体系进行全面梳理,做到知晓目标,融通技术路径和现实路径,使人、文化表征物、技术生成物均成为文化传播的行动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智化时代文化传播物叙事异质力量

    "思无邪"和"兴观群怨"说:理解与应用的诗学诠释学问题

    李建盛
    70-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思无邪"和"兴观群怨"是孔子论诗言论中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用语.汉代以来,论者不断发掘其诗学和审美内涵,但伦理政治理解作为持久牢固的"先见"框架始终影响论者的阐释,最终把"思无邪"归于"正"或"思想正确",把"兴观群怨"说归结为政治伦理或伦理政治的功利目的.对"思无邪"和"兴观群怨"分而论之的主导阐释,不但没有把握两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而且最终都被归结为伦理政治的功能维度.如果把"思无邪"作为本体论命题,把"兴观群怨"说作为该本体论命题的具体化,"思无邪"与"兴观群怨"便构成了孔子诗论的"体""用"关系,并成为具有内在逻辑关联和开放阐释空间的诗学命题,从而释放被遮蔽了的孔子诗论的丰富内涵及其深刻价值.

    思无邪兴观群怨实践应用诗学诠释学诗经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档案工作者的角色定位与文化使命

    熊文景
    8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档案是历史最原始、最客观、最权威的直接记录,是实现文明传承与创新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没有人类文明的历史演进,档案不会产生,而没有档案,人类已诞生的文明就很容易沦为神话或者传闻.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重视档案这一独特的文化载体及其特有的文化价值.档案具有的见证文化兴盛、涵养文化根脉、赋能文化再造、建构文化认同、释义文化特性等功能,使其成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容忽视的载体依赖.新时代新征程,档案工作者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决定档案价值实现的能动主体,应从"时代风云的客观记录者""中华文化的忠实守护者""文化瑰宝的深入挖掘者""主流旋律的大力弘扬者""中华文明的形象塑造者"五个不同维度明晰角色定位,进而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档案档案工作者文化使命

    中国式现代化文艺发展的现实指向与价值归依

    连婉廷
    90-9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艺是社会意识的具象化表达.新时代中国文艺发展要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相携而行,应明确新时代文艺发展的现实指向与价值归依.文艺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既展现社会现实也引领社会风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是鼓舞社会进步的重要精神力量.然而,文艺本质上是"属"人的,文艺作品应从"社会性"的立场走向"社会性"和"人性"的协同建构中来.据此,文艺作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艺和现代化的关系在于优秀的文艺作品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在激励人的过程中充实了人们改造社会的力量.因此,审视与解读文艺发展的基本脉络,既要从文艺作品本身入手,也要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宏观视野,从文艺的表达中投射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理想.

    中国式现代化文艺发展现实指向价值归依文以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