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甘肃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甘肃社会科学
甘肃社会科学

胡政平

双月刊

1003-3637

gssk143@126.com

0931-7763141

730070

兰州市安宁区健康路143号

甘肃社会科学/Journal Gansu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术质量第一的方针,注重学术理论的原创性和学术前瞻性,注重应用研究,注重学术信息含量。刊登与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文章;刊登具有地方特色,又有全国意义的文章。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公营商业发展情况调查与因应

    王飞
    96-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公营商业是边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破敌人经济封锁、发展壮大边区财政金融、支援边区经济建设的重要手段,但因过度强调分散经营,陕甘宁边区公营商业一度呈现盲目 自流发展状态.经过强化统一领导、提升员工素质、减少投资、健全管理制度等改革后,边区公营商业实现了由盲目到自觉、被动到主动、自流到集中的转变,呈现出统一领导、有序发展的良好状态.边区公营商业的有序发展,使其有效承担起保障供给、调剂有无、组织工业原料、推销工业产品、积累财政资金等职责,在经济上打破了敌人的封锁,有效保障了物资供给.边区公营商业在平抑边区物价、稳定商贸市场等方面亦发挥了关键作用,为抗战时期边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公营商业陕甘宁边区调查抗战

    以"三治融合"促进基层治理:基于村庄社会差异的分析

    桂晓伟
    105-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完善基层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环节.然而,近年来伴随着资源下乡和规范下乡,乡村治理却出现了一些效能低下和形式主义的问题.对此,应该充分重视乡村区域差异和村庄事务类型差异,厘清阻碍基层治理有效的现实因素;深入分析基层治理的历史演变过程,挖掘兼顾规范治理和简约治理的理论资源.基于上述分析,自治、法治、德治的"三治融合"在理解乡村社会治理基础、兼顾规范治理和简约治理优势上具有重要意义.在三治之中,自治是建立村庄内生秩序并整合村庄内外资源的基本前提,法治是界定不同类型的村庄治理边界并优化相应问责容错机制的制度保障,德治是激发群众参与治理的主体性并有效运用各种治理手段的价值导向.三者的良性互动为优化资源下乡、完善基层治理、克服形式主义提供了一个可行的路径,从而为在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有益的启发.

    资源下乡形式主义村庄社会差异三治融合治理有效基层治理

    数字平台赋能乡村治理的脱嵌形态及其重塑机制

    赵晓峰褚庆宜
    114-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数字中国建设的有序推进,数字平台逐步成为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实现载体.从数字平台建设与乡村治理如何有效衔接的角度进行考察发现,当前数字平台建设普遍存在脱嵌于乡村治理的困境,这其中呈现的脱嵌形态表现为"制造"数字、"制造"事件、"制造"流程以及"制造"绩效等方面.数字平台脱嵌形态的出现,主要是受到各级政府政绩打造与晋升竞争、条线部门间利益矛盾冲突、政府强势主导与社会参与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并给乡村治理带来了包括加重基层干部数字负担、削弱数字平台统合能力、加大基层政府财政压力、数字形式主义和数字平台普遍闲置等诸多意外后果.对数字平台建设脱嵌于乡村治理实践的具体表现、生成机制及其造成的后果进行全面考察,可为进一步反思数字平台难以赋能乡村治理的问题提供系统的客观经验支撑与分析切入口,并有助于探讨如何重塑数字平台建设路径以提升数字平台赋能乡村治理功效的问题.

    数字平台乡村治理脱嵌形态数字赋能数字形式主义

    新时代耕地保护的法治化进路——以《耕地保护法(草案)》(征求意见稿)为分析对象

    耿卓王洪广
    124-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然资源部公布的《耕地保护法(草案)》(征求意见稿)统筹集成和衔接转化以往耕地保护立法、政策,是耕地保护法治化的最新成果,但存在立法概念精确化不足、立法目标贯彻不彻底、法律体系协调性不够等问题,以其制度完善为路径提升耕地保护法治化水平具有必要性.以往政策主导的耕地保护实践和新时代现代化实践的新要求型塑了耕地保护法治化的现实逻辑,因此耕地保护法治化应注重贯彻新的实践要求,以耕地保护政策的立法转化为核心,兼顾法律内外体系的协调性和科学性.在问题导向、系统观念和人民至上理念的指导下,耕地保护法治化应以夯实耕地保护制度根基、提升耕地保护制度实效、共享耕地保护多元价值为路向,通过激励约束机制的创新来转变耕地保护立法理念,通过基础概念精准化和制度规范协调化来增强耕地保护立法科学性,通过健全耕地跨区域占补平衡、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和耕地生态保护之轮作休耕等制度来明确耕地保护立法重点.在法治化水平提升过程中不断增强耕地保护制度体系的稳定性和协调性,助益新时代耕地保护.

    耕地保护法治化激励约束机制占补平衡永久基本农田轮作休耕

    "三权分置"背景下农村土地经营权的信托流转

    李萌
    135-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创新性地将土地权利重构为"集体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经营权"的多层结构,其中放活土地经营权并加速其流转是实现"三权分置"制度目标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信托制度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所有权与利益分离、信托财产独立性、信托目的有限性、信托管理连续性等极具创新价值的基本法理.利用信托进行土地经营权流转,能够在土地权利多层结构中实现三权主体利益并约束其行为,提升土地经营权流转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推动农地经营管理集约化和规模化.必须回归信托制度本源重新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农地信托,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信托公司、农户担任信托委托人、受托人和受益人,从充分发挥农地财产属性的角度围绕土地经营权设立信托;立足于农村农业可持续、良性发展的大环境,以实现农户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进一步细化受托人义务;结合我国物权登记制度进行信托财产登记,从而保证土地经营权信托流转的稳定性.农村土地经营权信托能够在确保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充分实现土地经营权有效流转,促进农村资源要素合理配置,为我国持续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挥积极推动作用.

    乡村振兴农地产权制度改革三权分置土地经营权流转土地经营权信托

    对先行先试容错机制的误解与正解

    杨登峰
    145-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容错"是近年党中央推进的特殊责任减免制度.容错机制的建构和应用必须明确,在干什么事情时、出现哪些情况、在什么条件下、怎么处理四个问题,这四个问题构成容错机制的容错事项、容错情形、容错条件和容错结果四个要素.有些地方对容错机制的理解和应用,混淆了改革创新先行先试与日常履职、未达目的与失误错误、责任构成要件与责任减免要件、无责与责任减免之间的差别."容错"是对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特别保障和激励机制,将日常履职等纳入其中,是容错机制的错容.先行先试作为一种试验,旨在检验改革措施的可行性.只要先行先试按客观规律推进,未达目的也是达到了 目的,不宜将未达目的作为失误错误来对待.界定容错条件须严格区分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和法律责任的减免条件.先行先试合法与否与错误后果严重与否是失误错误的责任构成要件,主动纠错才可作为责任减免要件.在确定责任轻重时,不宜将容错与一般的责任减免制度相等同,可容错的原则上应视为无责,至少应对责任加倍减等处理.总之,欲建立完整而科学的先行先试评价与激励机制,不仅要宽容失误错误者,还应奖励勤勉尽责但未达目的者,从而由单一的"容错"走向"奖容并举".

    改革创新先行先试保障与激励容错机制奖容并举责任减免

    基于身份关系协议的物权变动对民法典物权编的参照适用

    王雷
    153-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身份法回归民法是必要的和有益的.《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继承编等身份法不可能面面俱到、巨细无遗,身份关系协议存在参照适用合同法的空间,身份关系协议还可能变通适用物权变动公示规则、强制执行顺位规则等.《民法典》合同编、物权编等财产法规则也从来都不是简单适用于身份关系领域,而是要充分尊重婚姻家庭关系的本质和基本原则.财产法规则能够兜住身份关系协议及相应物权变动法律适用的"底",成为身份法领域的开放法源.婚姻财产关系离不开《民法典》物权编,但也不是直接适用或者补充适用物权编.应该区分身份关系协议所引发物权变动的内部效力与外部效力,物权变动公示原则在身份关系协议的内部法律效力判断上应秉持适当的谦抑性,宜适用债权意思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因夫妻身份关系协议,导致物权设立、变更、转让或者消灭的,自该协议生效时在身份关系当事人之间发生物权变动效力,未经法定公示方法,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基于夫妻身份关系协议的物权变动对民法典物权编物权变动公示制度是"参照适用"而非"直接适用"或者"补充适用".

    身份关系协议物权变动内外有别参照适用身份共同体民法典

    民事指导性案例适用的程序规则论

    赵志超
    163-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践中法官并没有形成适用指导性案例裁判的习惯,导致了指导性案例漏用、误用、规避适用、隐性适用等适用失范现象的发生.纾解困境的方案在于通过诉讼程序规则的建构有效约束指导性案例的适用,避免其流于恣意.以指导性案例的程序适用流程为线索,大致可以区分为案例获取、案例援引、案例评价三个阶段,分别对应案例检索规则配置、案例援引程序规则设计以及案例适用救济规则建构三方面的程序问题.在检索规则的配置上,需要明确法官负有案例检索义务,当事人享有案例检索和主张的诉讼权利.在援引程序规则的完善上,需要区分指导性案例主动援引、被动援引以及主动/被动援引碰撞的具体情境,配套相应的程序机制以对法官形成有效约束.在救济规则的建构上,需要对法官异化适用指导性案例的行为进行消极评价,倒逼法官检索和援引指导性案例的行为规范化.具体则要区分指导性案例适用的实体错误和程序错误,在二审程序和再审程序中建构起适配的救济路径.

    指导性案例案例检索案例援引案例适用救济适用习惯适用程序

    黄河流域城市群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与路径研究——基于功能分工视角

    郭爱君朱瑜珂
    173-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区域协调发展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黄河流域区域协调发展经历了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区域整合发展起始阶段、以战略叠加为重点的区域带状发展阶段和以"大保护、大治理"为内涵的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阶段.城市群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载体,其功能分工深化对于促进形成分工协作、功能完善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将起到重要作用.基于此,通过对2003-2019年黄河流域城市群功能分工指数的特征事实分析,城市群功能分工能够从提升要素资源的有效配置、推动区域空间格局重塑和探索区域府际合作治理新模式三个方面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为此,要继续以功能分工深化促进黄河流域城市群在错位分工中良性发展,以网络一体化为指引构建黄河流域区域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以制度化、多层次的合作契约机制推进黄河流域区域协同发展.

    黄河流域城市群城市群功能分工区域协调

    厚植新发展格局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

    宋宪萍于文卿
    183-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面对国内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必须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发展格局,现代化产业体系就是其中关键一环.新发展格局对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提出了更高的内生要求:产业结构发展协同化,产业价值创造高端化,产业分工形态集群化,产业增长潜力最大化,产业供需对接适配化,多维产业意蕴共生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产业体系.尽管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仍面临诸多困境,厚植新发展格局应该着重从稳定实体经济主体地位、创新核心技术、协同要素发展、夯实产业基础等方面不断深化并推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产业体系.

    新发展格局现代化产业体系供需适配脱虚向实产业迭代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