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高速铁路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高速铁路技术
高速铁路技术

秦小林

双月刊

1674-8247

gstl2010@creegc.com

028-86445544

610031

四川省成都市通锦路3号

高速铁路技术/Journal HIGH SPEED RAILWAY TECHNOLOGY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速铁路列控车载设备故障诊断的研究及应用

    王亭岭赵君查园园郑炳校...
    55-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列控系统中车载设备故障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且数据记录非文本化,传统的基于专家知识的诊断方法效率低下且精确度不佳.贝叶斯网络(BN)在处理不确定性和相关复杂性问题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本文以CTCS3-300T型车载设备为研究对象,建立贝叶斯网络模型进行故障诊断.通过分析典型车载设备故障处理现状,提出一种结合专家知识、故障数据集和K2 算法的贝叶斯网络模型研究方法;利用K2 算法和最大似然估计法分别进行结构学习、参数学习,从局部到整体优化贝叶斯网络诊断模型,实现故障的快速定位;建立最优贝叶斯网络模型,并进行推理计算,其故障诊断准确率为 87.1%.与传统的专家知识模型相比,最优贝叶斯网络模型的故障诊断准确率提高了 37.4%.经实例分析和模型验证,该模型能够保证故障诊断结果的准确性且提高故障诊断的效率.

    车载设备专家知识贝叶斯网络K2算法

    铁路机车车辆整备设施融合设置研究

    黄波
    6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常规铁路机车、客车整备设施为分散设置,车站咽喉区作业量大,土地资源未得到集约利用.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和动力集中动车组的大量开行,机车车辆整备设施正逐渐趋向集中化布局.本文分析了铁路机车、客车及动力集中动车组在整备工艺流程和作业内容上的共同点.为充分推进机车车辆生产和管理的深度融合,提出机车车辆整备设施共享的可行性.基于机车牵引客车入段的作业方式,分析比较机车车辆整备基地 4 种总平面融合布置方案的作业流程和应用场景.以成都十陵南机车车辆整备基地的布置为例,首次提出移车台的适应性总平面布置方案,并进行出入线能力分析,总结出适应机车、客车及动力集中动车组整备设施的融合设置标准.

    机车车辆整备设施整备作业流程融合设置移车台总平面布置

    复杂地应力环境下隧道底鼓处治技术研究

    马有良
    68-7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南地区某隧道仰拱出现底鼓病害,道床开裂变形严重,底鼓速率快,运营安全隐患高.为安全高效处治运营线路无砟轨道隧道底鼓病害问题,采用现场调查、探孔验证、地质补勘等方式,对既有隧道结构现状、病害成因进行了调查,优选了处置方案.结果表明:(1)通过对病害发育程度、地下水情况、混凝土状态、围岩地应力、结构变形等因素的综合分析,得出复杂地应力环境下缓倾软弱岩层与地下水的相互作用是造成该隧道上拱的主要原因;(2)对隧底注浆加固、隧底微型桩、隧底桩筏结构、道床抗拉锚杆(索)及隧底拆换并加深加强结构等方案进行比选,确定采用增大矢跨比、隧底加深加强的拆换重构方案;(3)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应急管理,根据沉降观测、应力监测、隧底围岩位移监测等数据分析,及时优化调整设计方案,整治完成后效果良好.研究成果可供后续工程借鉴和参考.

    复杂地应力环境仰拱底鼓沉降监测矢跨比

    高压旋喷桩单桩施工挤土效应数值模拟分析

    王宇黄德贵
    73-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高压旋喷桩加固区域近接既有高速铁路时,高压旋喷桩施工造成周围土体变形的规律,依托杭甬高速铁路 198 号桥墩所在断面,结合现场试验,采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模拟高压旋喷桩施工,探究高压旋喷桩单桩注浆压力、桩长和土体模量变化对挤土效应范围的影响.结果表明:(1)现场试验中单桩挤土效应影响距离约 16.5 m,占桩长的 82.5%;(2)高压旋喷桩单桩施工挤土效应影响距离与注浆压力、桩长呈正相关;(3)单桩注浆压力增大,桩长增长,挤土效应影响距离增大;(4)桩周土体模量增大,高压旋喷桩的挤土效应影响距离减小;(5)高压旋喷桩近接既有高速铁路施工时,需确定正确施工参数并进行变形监测,必要时采取变形控制措施.

    高压旋喷桩挤土效应现场试验数值模拟

    高速铁路引入枢纽(地区)电分相缓坡设置方案研究

    王希元张光源
    8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川中浅丘地形高速铁路引入枢纽(地区)时电分相合理设置的难题,本文以成达万铁路引入资阳西站为例,针对电分相涉及上下游多专业的特点,构建了"多因素分步研究、多维度综合比选、多工况行车验证"的研究方法,对电分相缓坡设置方案进行研究,得到了满足功能需求、技术可靠、经济合理的技术方案.研究结果表明:(1)新线合场引入车站时,通常由同一相电源对车场内多线供电,末端分区所(电分相)应尽量靠近车站,减小牵引负荷;(2)分相区反向断电标边界里程=车站最外侧信号机里程-(一离去区段长度+三接近区段长度)-0.2km-0.5km;(3)列车限速 40 km/h通过六跨短分相的最大上坡度为 5‰;(4)川中浅丘地形下,分区所选址不作为控制电分相设置的主要因素;(5)枢纽(地区)内,电分相设置应统筹考虑规划线路的引入,避免规划线路实施时对既有铁路相关工程造成严重影响.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和指导.

    高速铁路枢纽(地区)电分相缓坡多因素

    嘉兴南站咽喉区插入道岔可行性研究与论证

    何建林
    87-91,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建南通至宁波高速铁路拟引入嘉兴南站,修建沪甬、苏杭方向联络线接轨沪昆场,按沪昆高速铁路预留条件插入道岔,新铺道岔与既有道岔间夹直线长度为 15 m,小于《高速铁路设计规范》相关规定.为探究设计方案可行性,通过数值仿真对道岔间夹直线长度为 15 m时车辆的通过性能以及无缝道岔的温度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道岔间夹直线长 15 m条件下,车辆的各项动力学指标均能满足规范要求;(2)在嘉兴地区特有的温度环境下,无缝线路的温度力受道岔间夹直线长度的影响较小,其静力学指标均能满足规范要求;(3)在综合考虑工程投资、对既有铁路运营影响以及工程合理性等因素,可优化咽喉区布置,将 15 m作为道岔间夹直线长度的设计标准.研究成果可为其他项目和相关规范修编提供参考.

    接轨道岔间夹直线有限元分析车辆通过性能无缝道岔温度力

    磨万铁路站前广场尺度研究

    柯尧周延龙
    92-97页
    查看更多>>摘要:铁路站前广场作为重要的集散空间,在交通组织及站城融合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合理确定站前广场设计尺度,有利于节约土地资源,提高交通接驳效率并创造宜人的城市开放空间.结合磨万铁路 10 个站前广场工程实例,运用数据统计、对比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开展了站前广场布局模式、面积指标、空间尺度等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站前广场的布局和尺度受站房及场地条件影响较大,站区规划时宜综合考虑站前广场的布局;(2)站前广场各部分用地中,车行道、停车场、集散广场 3 项占比最大,表明交通疏解是一般中小型站前广场的主要功能;(3)磨万铁路站前广场旅客专用场地面积指标普遍大于规范规定的最小面积指标,且呈现出随车站规模增大而逐步减小的趋势;(4)站前广场宽度与长度比一般趋向于黄金分割比,站房场坪长度与站前广场长度比趋向于 1∶1,站房高度与站前广场宽度的高宽比在 1∶4~1∶2 之间.

    站前广场面积指标空间尺度磨万铁路

    基于"一日一图"的列车开行方案优化方法

    李传松万琛葛琦
    98-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一日一图"实施过程中客运列车开行方案拟定的难点,基于客流需求构建了"一日一图"列车开行方案双层规划模型.在满足约束条件下进行下层随机用户均衡分配,通过控制最大断面上座率等策略,借助模拟退火算法进行求解.以沪宁城际高速铁路为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构建的模型运算效率高,能够极大缓解当前采用人工制定列车开行方案效率低下的问题,采用的优化方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模拟退火算法列车开行方案一日一图双层规划模型

    山区高速铁路车站综合管线设计研究

    杨健李果傅于航
    104-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针对山区高速铁路车站的综合管线设计进行研究,对位于路基段、桥梁上的车站综合管线设计内容和主要形式进行深入分析,探讨车站四电场坪在山区布置较为分散情况下的远距离综合管线设计方案,对综合管沟的排水设计进行了分析研究,并结合具体工程给出了相关解决方案.

    高速铁路山区车站综合管线

    高速铁路隧道轨道板上拱切割落道施工技术

    杨星智冀胜利李曙光何炳兴...
    110-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某隧道仰拱在地质构造应力及承压富水环境的综合作用下,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道床板出现上拱变形和平面移位,最大上拱变形值达47.1 mm,最大横向移位达10 mm,超出常规扣件可精调的范围.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绳锯切割仰拱填充(即找平层),以实现道床板与下部隧道结构分离落道的施工方法,利用千斤顶、水平顶推装置、气垫等方式进行道床板平面位置或高程姿态调整.结果表明:该技术避免了因道床板及仰拱填充层大拆大换造成的行车中断,降低了拆除和重建成本,保证了无砟轨道结构整体性受力,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研究成果可为类似道床板线性大尺度偏位处理提供借鉴.

    隧道轨道板绳锯切割仰拱填充落道姿态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