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硅酸盐通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硅酸盐通报
中国硅酸盐学会 中材人工晶体研究院
硅酸盐通报

中国硅酸盐学会 中材人工晶体研究院

闫法强

月刊

1001-1625

gsyt123@126.com

010-65492968/4890/2963

100018

北京市朝阳区东坝红松园1号中材人工晶体研究院733信箱

硅酸盐通报/Journal Bulletin of the Chinese Ceramic Socie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内容包括:具有创造性的研究论文和阶段性研究通报,并以快讯的形式简短、迅速地报道有关方面的重要成果;国内外有关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某一领域或某一专题的现状与进展的总结和评述;传播基础知识,探讨和介绍交叉学科和边沿学科,交流生产技术经验和企业管理经验,以促进科研成果的开发、利用,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文章;报道学术动态及学会的活动情况和科技信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光固化3D打印制备高性能BaTiO3压电陶瓷

    毕鲁南李伶宋涛王营营...
    1764-17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光固化3D打印技术在制备异形压电陶瓷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采用数字光处理技术制备了钛酸钡(BaTiO3)压电陶瓷,研究了坯体形貌、烧结温度对钛酸钡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曲拉通X-100的引入使陶瓷料浆的黏度小于3 Pa·s,同时陶瓷粉体的引入未改变树脂的性质.陶瓷坯体层间结合良好,且无明显缺陷.烧成后的BaTiO3陶瓷内部含有四方与正交两种晶相,剩余极化强度为27.6 μC/cm2,矫顽场为4.6 kV/cm,相对介电常数为2 512,介电损耗为0.009 1,居里温度为167 ℃,介电常数为182 pC/N.

    钛酸钡压电陶瓷数字光处理技术增材制造铁电性能介电性能

    增材制造钛酸钡压电陶瓷的高温烧结与极化工艺研究

    刘凯鲁超贺俊超李天杨...
    1772-17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增材制造BaTiO3压电陶瓷的综合性能,本文研究了 BaTiO3压电陶瓷的浆料剪切变稀特性及数字光处理(DLP)成型特性,揭示了 DLP成型BaTiO3压电陶瓷坯体在不同烧结温度条件下的致密化机制,探索了极化方向对DLP成型BaTiO3陶瓷压电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调节高温烧结与极化工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DLP增材制造BaTiO3压电陶瓷的电学性能.当烧结温度为1 420 ℃、保温时间为2 h时,压电系数d33最大,为163.4 pC/N,样品层间结合紧密,晶粒尺寸均匀.当Z轴与极化方向夹角由0°变为90°时,相对介电常数εr和d33分别提高了 29.37%和27.01%.当固含量为80%(质量分数)、烧结温度为1 420℃、Z轴与极化方向夹角为90°时,样品d33最大,达到182.4 pC/N.

    压电陶瓷钛酸钡增材制造数字光处理烧结极化

    SLA打印制备融合TPMS氧化铝陶瓷支架结构优化设计研究

    薛伟董天源黄晨侯智善...
    1784-1795,18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周期最小表面(TPMS)结构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与生物医学性能,设计制造合适的TPMS骨支架结构能为骨修复、骨替代、骨愈合的临床治疗提供可能.本文基于人体骨组织结构参数分别设计了以P、G、D三种类型为主的TPMS支架及其不同融合系数K值影响下的融合TPMS支架,采用紫外立体光刻技术(SLA)打印制备了陶瓷生坯,通过脱脂与烧结后处理获得了成型氧化铝陶瓷支架,并对支架模型与成型陶瓷试样分别进行了有限元仿真与实验测试.结果表明:1)陶瓷支架具有相对光滑的表面与较高的成型精度,其整体形态与设计模型基本一致,侧面比顶面稍显粗糙.2)与单类型结构相比,融合TPMS结构支架表现出较好的抗压强度与应力分布.其中,当融合系数K=4时,P与G结构融合支架支架的力学性能最优,抗压强度为71.72 MPa,最大应力与平均应力分别为141.90和13.214 MPa;3)融合结构的渗透性均弱于单类型结构,且不同融合系数K值的结构支架渗透性也不同,结合数值模拟与实验数据,当融合系数K=1、2时,P与G结构、P与D结构融合支架渗透性表现较好.综上,当融合系数K=1时,P与G结构融合支架同时具备较优的力学性能和渗透性,适合作为人体骨支架结构类型.

    融合TPMS氧化铝陶瓷支架有限元仿真陶瓷3D打印力学性能渗透性

    纳米碳材料在水泥基材料中分散技术及表征方法的研究进展

    李雨洋赵立革刘爽韩康...
    1796-18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纳米碳材料具有独特的结构和优异的性能,能够作为增强材料改善水泥基材料的性能,受到了广泛研究与关注,然而这均以纳米碳材料在水泥中能够良好分散为基础.纳米碳材料比表面积大,分子间作用力强,难以直接分散在水泥基体中,且分散效果也不易判断.本文系统梳理了常见的纳米碳材料在水泥基材料中团聚的机理,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采用的分散技术,详细分析了各种分散方法的机理与优缺点,同时列举了纳米碳材料在水泥基材料中分散效果的表征方法.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重点开发更高效、更适合工业化生产的分散方法,研究纳米碳材料在水泥基体中真实分散状态的评价手段,助力纳米碳改性水泥基复合材料在实际工程项目中的规模化应用.

    纳米碳材料水泥基材料团聚分散改性表征方法

    再生微粉多元复合胶凝体系的性能研究

    裴军军苑博文高敏郭启龙...
    1812-18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再生微粉复合胶凝体系对再生微粉的应用具有积极作用.本文采用再生微粉-水泥-粉煤灰构建二元/三元复合胶凝体系,研究了再生微粉的掺量对胶砂试块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并通过XRD和SEM探究了胶砂试块的水化产物和显微结构.结果表明:随着再生微粉掺量的增加,胶砂试块3、7、28 d的抗压强度逐渐下降,需水量增加,流动度下降,干缩值先减小后增大;掺有再生微粉和粉煤灰的复合胶凝体系胶砂试块的干燥收缩在7~14 d发展较快.随着再生微粉和粉煤灰掺量的增加,水化硅酸钙生成量逐渐减少,胶砂试块内部孔隙、裂隙明显增多.再生微粉和粉煤灰对水泥的总取代率最大为40%(质量分数).

    再生微粉碱激发复合胶凝体系力学性能水化产物干燥收缩

    两类三元胶凝体系的构建及配比优化

    荆彪张凯峰桑国臣童小根...
    1822-18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保证混凝土材料性能,同时实现低碳、绿色化发展,本文以矿渣粉(GS)、粉煤灰(FA)和石灰石粉(LS)等辅助胶凝材料(SCMs)替代55%(质量分数)水泥(C)制备了两种三元胶凝体系,即粉煤灰-矿渣粉-水泥体系(FGC)和石灰石粉-矿渣粉-水泥体系(LGC),研究了体系中FA-GS、LS-GS比例变化对三元胶凝材料粉料堆积密实度、工作性和强度的影响,并结合微观结构分析确定了三元胶凝体系的最佳配比.结果表明,随着两种三元胶凝体系中GS占比的增大,试样密实度和流动性略微减小,试样抗压、抗折强度以及环境效益逐渐增大.在FA-GS和LS-GS质量比均为3:8时,两种胶凝体系制备的胶砂试样中后期强度均能接近甚至超过纯水泥试样.

    粉煤灰矿粉石灰石粉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微观结构配比优化

    不同母土对水泥土微观结构及强度的影响

    熊家归李焱胡松涛廖铖...
    1832-18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多元变量组合差异下水泥土强度的变化规律,以江西省内常见的黏性土、砂性土和砂砾土为研究对象,在不同配合比方案下开展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并通过SEM测试分析水泥土微观结构.试验结果表明,在母土为最优含水状态下的三种水泥土中,水泥掺入比为21%(质量分数,下同)、水灰比为0.5、土质含砂砾率为100%的水泥土抗压强度最高,其C-S-H凝胶含量较多,孔隙数量较少,砂砾基质的粒状骨架较多.

    水泥土水泥掺入比水灰比土质含砂砾率抗压强度微观结构

    轻质漂珠对HPMC/水泥基复合多孔保温材料性能的影响

    王建龙马兵安巧霞杜轶赟...
    1840-18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获得性能良好的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水泥基复合多孔保温材料,研究了不同掺量漂珠(FACs)对HPMC/水泥基复合多孔保温材料力学性能、导热系数、干密度、吸水性的影响,同时运用SEM、XRD等方法以及图像分析软件对复合材料气孔孔结构特征进行表征.研究表明,随着FACs掺量增加,导热系数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抗压强度先增大后降低.当FACs掺量为9.0%(质量分数)时,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最小,为0.094 W/(m·K),28 d抗压强度为1.58 MPa,干密度为418.9 kg/m3;当FACs掺量为18.0%时,复合材料的抗压强度最优,28 d抗压强度为2.15 MPa,导热系数为0.101 W/(m·K),干密度为431.0 kg/m3;随着FACs掺量增大,复合材料小于300 μm的气孔比例逐渐增大,平均孔径呈降低趋势.

    漂珠泡沫混凝土抗压强度导热系数吸水率孔结构

    基于格构模型理论的单纤维拉拔试验建模及仿真

    赵翔鹏李辉杨青原刘元珍...
    1850-18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泥基材料的单纤维拉拔试验对测试仪器要求较高,试验操作难度大,很多实验室不具备测试能力.针对该问题,采用格构模型理论建立模型,基于分段步进式方法,对单纤维拔出过程进行数值仿真,得到纤维拉拔荷载-位移响应曲线.通过文献中的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发现该模拟方法可以模拟单纤维拉拔过程及荷载-位移曲线.进一步,通过模型研究纤维方向、弹性模量和水泥-纤维界面黏结强度对于拉拔荷载-位移响应曲线的影响.模拟结果可用于研究不同边界条件下各种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计算工程水泥基复合材料单裂缝桥接关系,为高韧性工程水泥基材料设计提供参考.

    工程水泥基复合材料格构模型纤维单拔拉拔荷载-位移纤维方向界面黏结强度

    盐侵冻融循环下聚乙烯醇纤维混凝土孔结构分形特征

    吴浩薛维培王中建
    1859-18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聚乙烯醇(PVA)纤维对混凝土孔结构的影响及其与抗冻性能的联系,本文通过核磁共振技术对冻融循环作用下PVA纤维混凝土的微观孔结构进行了测试,分析了核磁共振T2谱和孔隙分布变化规律,并基于分形理论探究了其孔隙分形特征,揭示了冻融循环作用下PVA纤维混凝土孔结构与分形维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PVA纤维混凝土在冻融循环前期表现出较好的抗冻性能;中孔(100 nm<r≤1 000 nm)和大孔(r>1 000 nm)的数量及占比增加,削弱了 PVA纤维混凝土的抗冻性能;PVA纤维混凝土具有一定的分形特征,分形维数Dmax在5次冻融循环前增大,而后随着冻融循环次数增加不断减小.

    冻融循环聚乙烯醇纤维混凝土孔结构核磁共振分形维数抗冻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