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钢铁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钢铁
钢铁

翁宇庆

月刊

0449-749X

gangtiebianjibu@163.com

010-62182345

100081

北京海淀区学院南路76号

钢铁/Journal Iron & Steel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54年,是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金属学会主办,我国冶金界历史较长的综合性科技期刊,也是反映钢铁工业的科技成就的主要刊物之一,在国内外享有 较高的声誉。其宗旨是面向生产、结合实际,坚持为钢铁工业生产建设服务,报道钢铁工业的科技成就、生产工艺的技术进步、生产工艺的技术进步、品种质量的改善提高、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应用、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和专业理论应用研究等,以提高钢铁行业科技工作者和干部的科技水平,促进钢铁工业的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冷轧对Fe-28Mn-8Al-1C低密度钢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栾泽伟熊毅厉勇杜楠...
    96-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战略目标,汽车轻量化已成为汽车工业的迫切需求.Fe-Mn-Al-C低密度钢因具有低密度和优异的力学性能被认为是第三代汽车用钢的候选材料之一.冷轧作为汽车用钢应用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对低密度钢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尚不明确,因此,通过对Fe-28Mn-8Al-1C奥氏体低密度钢进行不同变形量的冷轧变形,并借助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显微硬度计和万能拉伸试验机系统研究了冷轧对低密度钢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冷轧变形量的增加,试验钢晶粒由等轴状沿轧制方向逐渐被拉长,同时晶内产生大量滑移带,以协调剧烈的塑性变形,最终在90%变形量下形成纤维组织.冷轧过程中位错滑移是塑性变形的主要机制,在低应变条件下,试验钢表现出位错平面滑移特征,形变亚结构为相互平行的滑移带,相应的形变织构为Copper织构;而在高应变条件下,则表现出交滑移的特征,形变亚结构为位错墙和位错胞,并且Copper织构逐渐转变为Brass织构.变形导致试验钢位错密度急剧增加,位错交互作用显著加强,在90%变形量下,试验钢的晶粒尺寸细化至76.5 nm.试验钢的强度、硬度随着变形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大,但伸长率则急剧下降,在90%变形量下,钢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硬度达到最大,分别为1 706 MPa、1 653 MPa和531HV,伸长率则下降至5.3%.相应的断口形貌则由固溶态的韧性断裂转变为90%变形后的韧脆混合性断裂.

    低密度钢冷轧微观组织力学性能织构

    11Cr-5.5Co-2.5W马氏体耐热钢蠕变性能与长时持久强度预测

    董贞蒋聪聪陈雷向志东...
    107-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耐热钢在高温环境下的长时蠕变持久强度评估和微观组织稳定性研究一直是业界关注的焦点.为此,以一种未添加氮的11Cr-5.5Co-2.5W(质量分数,%)马氏体耐热钢为研究对象,开展了650、675、700、725℃不同应力条件下的短时蠕变断裂试验,通过OM、SEM、EDS、XRD、TEM等多种表征技术,对试验钢微观组织和析出相进行分析;基于新蠕变模型结合Monkman-Grant关系式,对该耐热钢在600、650℃下服役105 h的持久强度进行评估,并将预测结果与同条件下的P92钢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该耐热钢经过正火(1 100℃保温 1 h)和回火热处理(780℃保温1 h)后,得到了全马氏体组织,析出相主要为M23C6、MX相,在蠕变试验后钢中还观察到了Laves相,未发现Z相等其他相生成.基于短时蠕变试验结果(断裂时间短于5 000 h),通过新蠕变模型结合Monkman-Grant关系式预测得到,该钢在600、650℃下服役105 h的持久强度依次为108、52 MPa;蠕变试样微观组织和析出相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在测试应力比σ/σTS(应力/拉伸强度)区间(0.229~0.493)内,马氏体板条和边界处析出相尺寸的粗化速率随应力比项的降低无明显变化,表明利用新蠕变模型研究马氏体耐热钢的蠕变行为与微观结构演变之间的关系是可行的.此外,与P92钢相比,虽然在相同条件下该耐热钢展示了更高的高温抗拉强度,但其105 h蠕变持久强度的预测结果略低,这一差异主要与钢在2个过程中的强化机制和微观结构演变不同相关.

    9%~12%Cr马氏体耐热钢蠕变模型组织演变持久强度蠕变寿命预测

    热处理对SLM H13钢组织和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韩李雄王岩张朝晖刘世锋...
    118-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系统探讨了热处理对选区激光熔化(selective laser melting,SLM)技术制备的H13工具钢的微观组织和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基于780℃和830℃2种热处理温度,通过改变热处理条件来研究其对SLM-H13钢微观结构和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试验采用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显微硬度测试及摩擦磨损试验等方法进行材料表征.研究发现,热处理显著改变了材料的微观组织,780℃和830℃热处理的样品展示了不同的组织演变,组织变化导致磨损性能也有所不同.在室温下,未经热处理的SLM-H13钢表现出细小的细胞状网格和柱状晶体结构,这些特征是SLM工艺快速凝固过程的典型结果,同时显示出最优的摩擦磨损性能,具有较低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其磨损机制主要为磨粒磨损.对经过 780℃和 830℃热处理的样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热处理显著改变了SLH-H13钢的微观结构,主要表现为熔池边界逐渐消失、晶粒出现粗化、晶界开始均匀重组,此外,残余奥氏体和马氏体的晶体取向也发生了演变,这些微观结构的变化对摩擦磨损性能有直接影响,表现为780℃和830℃的磨损率都较打印态样品的磨损率出现了增加,其磨损机制为磨粒磨损与疲劳磨损,随着热处理温度升高还表现出氧化磨损的特征.研究表明,适当的热处理可以调整SLM-H13钢的微观结构,但对其磨损性能的提升作用有限,这一发现对于SLM H13钢在苛刻工况下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微观机制理解和指导.

    选区激光熔化H13钢热处理残余奥氏体和马氏体摩擦磨损

    扫描策略对HTSLM制备316L/IN718梯度材料组织性能的影响

    宿美霞姜风春王民乐张梦醒...
    130-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现代工业对高性能材料的需求日益增长,功能梯度材料(FGM)因其在不同区域具有不同性能的特点而受到广泛关注.镍铁基FGM因其优异的高/低温复合综合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在航空航天、石油化工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前景.传统制造方法在制造FGM方面的局限性限制了其应用,而增材制造技术可制造高度复杂的零件,同时降低损耗,为制造复杂的FGM结构奠定了基础.通过高通量选区激光熔化设备(HTSLM)研究了扫描策略(扫描方式、不同搭接率)对316L/IN718功能梯度材料的成形件孔隙、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扫描方式对316L/IN718功能梯度材料的影响要大于搭接率,条带状扫描方式、扫描间距等于激光光斑直径的工艺参数成形的316L/IN718功能梯度材料的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最高,分别为854 MPa和676 MPa.随着IN718含量减少,微观组织以Laves相为主的柱状晶减少,梯度材料的显微硬度线性降低,Ni、Nb、Mo固溶增量的降低是导致显微硬度降低的主要原因,而成分变化过快和Laves相的存在是导致界面结合性能差和裂纹形成的重要原因.研究结果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扫描策略,了解高通量选区激光熔化制造功能梯度材料的成形机理,对比不同扫描方式和搭接率下316L/IN718 FGM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旨在为制造高品质的功能梯度材料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参考.

    功能梯度材料高通量选区激光熔化镍铁基微观组织力学性能

    基于流程仿真的炼钢-连铸区段运行效率分析

    杨建平高攀姚柳洁白雪峰...
    141-152,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炼钢-连铸区段是钢铁制造流程的核心区段,其运行效率对于流程整体运行的高效-稳定、协同-连续具有重要影响.如何进一步提升炼钢-连铸区段的运行效率,是"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钢铁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以国内某转炉炼钢厂为研究对象,基于实际生产数据的解析,采用Python工具构建炼钢-连铸区段运行仿真模型,并以钢包周转周期、在线周转钢包数量、出钢至开浇时间、周转过程总等待时间、最大完工时间作为评价指标,系统研究排程规则等生产因素对炼钢-连铸区段运行效率的影响.此外,基于低碳、低成本生产的迫切要求,初步探究转炉高废钢比冶炼和夜间LF精炼类钢种集中生产2类模式下炼钢-连铸区段的运行效率.研究结果表明,所研究生产因素对炼钢-连铸区段运行效率影响程度的排序为排程规则>工序作业周期匹配性>工序作业周期波动.相比于炉机一一对应和设备作业均衡排程规则,所研究炼钢厂目前采用的设备最早可用排程规则更适用于复杂生产工况,在此基础上,通过缩小精炼周期波动范围可进一步提高炼钢-连铸区段运行效率.所研究炼钢厂"1座转炉高废钢比冶炼+2座转炉常规冶炼"的模式具有可行性,对于超低碳钢,高废钢比炉次的比例控制在 15%为宜,同时,为保证运行效率,需满足前后工序生产节奏的匹配.夜间LF精炼类钢种集中生产模式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在于连浇炉数的控制,其中,典型低碳钢、包晶钢的合理连浇炉数范围分别为8~12炉和6~9炉.提出的流程仿真方法也可用于炼铁、轧钢等区段运行效率的研究,具有较高的普适性.

    流程仿真炼钢-连铸运行效率"界面"技术排程规则周期匹配周期波动高废钢比

    烟气净化碳基材料产品质量及检测团体标准解读

    康建刚李国政崔泽星李小龙...
    153-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活性炭法烟气多污染物协同高效净化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钢铁烧结和球团烟气处理,其核心碳基材料直接决定了该技术应用的安全性、稳定性及经济性.然而,当前执行的碳基材料产品质量标准及检测标准存在针对性不强、检测方法待完善、检测设备待提升等问题,为规范统一烟气净化碳基材料性能检测及质量分级,亟需制定一套能同时实现技术先进、科学准确、方便快捷的检测标准及质量标准.为此,在中国冶金建设协会的指导下,由国内某设计院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完成了《烟气净化碳基材料产品质量标准》和《烟气净化碳基材料产品检测标准》,编号分别为T/CMCA 40027-2022和T/CMCA 40028-2022.2项标准均自2023年2月1日起实施,标准实施1年来,市场反馈良好,对指导碳基材料企业产品生产、钢铁企业产品应用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为了进一步推动上述2项标准更快更好地应用于生产实际,从标准编制背景、活性炭法烟气多污染物协同高效净化技术分类、主要标准内容、指标设置、方法创新、设备创新等角度展开详细的解读.指标设置方面,新增了湿容量指标,重新规定了SO2(循环)吸附值及循环脱硫脱硝性能概念及测试方法,标准服务工程针对性更突出;方法创新方面,重新规定了耐磨强度、耐压强度、堆积密度测试方法,测试结果更接近真实值;设备创新方面,开发了粒度分布、着火点、挥发分测试设备,测试效率大大提高,测试结果更加准确.

    活性炭碳基材料质量标准检测标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