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自然资源遥感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自然资源遥感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自然资源遥感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唐文周

季刊

2097-034X

gtzyyg@agrs.cn;gtzyyg@163.com

010-62060291/62060292

100083

北京学院路31号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自然资源遥感/Journal Remote Sensing for Natural Resour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国土资源部主管,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主办,中国遥感应用协会、中国地质学会遥感地质专业委员会协办的技术性刊物(季刊),创刊于1989年。该刊以“促进遥感技术发展,加强遥感学术交流,推动遥感技术应用”为办刊宗旨,贯彻学术性与技术性相结合,突出技术应用,兼顾理论探讨。主要刊登实用性强的遥感、GIS及GPS(3S)技术应用论文,宣传3S技术应用的新方法和重要成果。设有综述、技术方法、技术应用及地理信息系统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010-2019年间洞庭湖流域生态环境状况时空动态特征及影响因素

    李世杰冯徽徽王珍杨卓琳...
    179-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洞庭湖流域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生态区,开展其生态环境状况定量监测与评价是进行区域生态保护、修复及治理的先决条件.该文采用 2010-2019 年MODIS遥感数据产品,基于绿度、湿度、干度和热度 4 个生态指标构建了洞庭湖流域遥感生态环境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流域生态环境状况时空动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2010-2019 年洞庭湖流域绿度指标呈增长趋势,湿度指标呈下降趋势,而干度和热度指标变化较为平稳;②洞庭湖流域整体生态环境状况较好,RSEI多年均值为 0.58,并呈波动增长,空间上则表现为西部优于东部、四周优于中部的分布格局;③降水、气温、高程以及土地覆盖与RSEI均具有较强相关性.其中,林地RSEI(0.65)最高,建筑用地RSEI(0.31)最低;在流域 2 种主要土地转化类型中(草地→林地、耕地→草地),"草地→林地"转化有助于促进区域生态环境(ΔRSEI=0.002 5,贡献率为46.3%),而后者则有可能导致生态环境恶化(ΔRSEI=-0.000 4,贡献率为 44.44%).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刻把握流域生态环境时空特征及其内在驱动机制,辅助开展科学的土地规划与生态环境治理,因而具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遥感生态环境指数MODIS数据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洞庭湖流域

    基于DMSP/OLS和NPP/VIIRS夜光影像的中原城市群城市扩张的时空演变及驱动力分析

    胡苗苗闫庆武李建辉
    189-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掌握城市扩张空间格局和驱动机制,有助于中原城市群可持续发展.基于DMSP/OLS和NPP/VIIRS夜间灯光影像,采用统计数据比较法提取了中原城市群 1993-2018 年间建成区范围;并从整体和地级市 2 个尺度研究了1993-2018 年城市扩张的时空演变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驱动力模型,研究其时空扩张驱动力.结果表明:①空间上,以郑州为中心,东北至西南方向为参考,各城市建成区面积及扩张规模总体上呈现出"中间大、两边小"的分布格局;以 2010 年为分界点,扩张类型由边缘式转向飞地式,扩张模式由面状扩张向多中心的点状扩张和沿主要交通线路的线状扩张转变;②时间上,不同城市扩张面积、扩张速度、扩张强度差异显著,扩张速度和扩张强度均为正且大体呈"W"型波动式变化;建成区重心经历了"西南-东北-东北-西-西北-东南"的变动过程,重心在郑州市和开封市之间"徘徊游走";③城市群扩张的主要驱动力来源于经济因素,其次是社会、交通和环境因素.对城市扩张影响前 5 的驱动指标依次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GDP、实际利用外资额、教育支出和人口密度.

    城市扩张时空演变驱动力DMSP/OLSNPP/VIIRS中原城市群

    黔东南稳定林地地表反照率时空变化与影响因子分析

    袁娜刘绥华胡海涛尹霞...
    200-2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表反照率直接影响地-气系统辐射平衡和地表能量收支.稳定林地植被生态完整,区域小气候相对稳定,且与地表反照率之间关系复杂.该文以黔东南稳定林地为例,基于MODIS 地表反照率(MCD43A3)、增强型植被指数(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EVI)(MOD13Q1)、土地利用(MOD12Q1)与土壤水分、气温、降水数据,使用Theil-Sen(T-S)和Mann-Kendall(M-K)趋势分析、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探究黔东南稳定林地地表反照率时空变化、与各因子相关性以及驱动因子.结果表明:①稳定林地地表反照率在年际、生长季和休眠季分别在 0.102~0.112,0.110~0.113 和 0.099~0.102 间波动上升,整体趋势较平稳,呈中部低、四周高的空间分布格局.②在年际和生长季期,地表反照率与土壤水分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51 和-0.943;在休眠季地表反照率与EVI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 0.933.③地表反照率在年际、生长季、休眠季分别受EVI、气温负向驱动和土壤水分正向驱动,其标准化系数分别为-9.168,-11.332 和 1.319.该文研究结论有利于正确认识黔东南稳定林地地表反照率的驱动机制,从而为低纬度小区域林地气候变化提供参考依据.

    黔东南稳定林地地表反照率时空变化驱动因子

    基于ICESat-2和Sentinel-2A数据的森林蓄积量反演

    刘美艳聂胜王成习晓环...
    210-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森林蓄积量是林业调查的重要指标,在衡量森林健康状况和评价森林固碳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协同主被动遥感是当前反演大区域森林蓄积量的主要手段.以云南香格里拉森林为研究区,分别提取ICESat-2/ATLAS和Sentinel-2A影像的特征变量,并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共线性诊断方法筛选特征变量,构建Sentinel-2A变量集和ICESat-2/ATLAS变量集,以及二者联合的变量集,然后结合样地实测数据与 3 个特征变量集,采用逐步线性回归和随机森林方法分别建立线性和非线性回归模型,反演森林蓄积量,并对结果进行精度验证及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 3 个变量集,随机森林方法精度均优于逐步线性回归;ICESat-2/ATLAS变量集在 2 种回归方法下的反演精度均高于Sentinel-2A变量集;联合Sentinel-2A和ICESat-2/ATLAS变量集,随机森林方法的反演精度最高,其R2,RMSE和rRMSE分别为 0.703 4,84.78 m3/hm2和 36.46%.整体来说,与Sentinel-2A数据相比,基于ICESat-2/ATLAS数据及其与多源数据联合的反演模型均可以提高森林蓄积量反演精度和模型稳定性.

    森林蓄积量特征变量随机森林多元回归ICESat-2/ATLASSentinel-2A

    基于GF-2和ASTER数据青海德龙地区构造蚀变信息提取及找矿预测

    王艺龙王然严子清张新铭...
    217-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德龙地区位于青海东昆仑金及多金属成矿带东段,是该成矿带内极具勘查潜力区域之一,受限于偏远的地理位置和崎岖的地形条件,大比例尺地球化学勘查及常规地质调查工作难以直接开展.为此,基于ASTER和GF-2数据,通过分析不同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的色调、几何结构和纹理特征进行线性和环形构造识别;同时,根据主要蚀变矿物光谱特征分析,利用ASTER可见光—近红外波段和短波红外波段,采用"掩模+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铁化、Al-OH和Mg-OH蚀变信息;在此基础上,结合多元地学信息及野外调查结果,综合分析遥感解译构造蚀变信息与研究区金矿化的内在联系,建立基于区内金矿床的遥感找矿预测模型,并以此为依据划分出找矿远景区 3 处.通过野外查证,在德龙找矿远景区新发现金矿体多条.研究结果表明,融合遥感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可有效识别地表热液蚀变和构造空间结构特征,能够为该地区进一步找矿预测提供参考和依据.

    GF-2ASTER主成分分析找矿预测德龙地区

    基于Landsat的巴音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演化分析

    吴冰洁文广超赵梅娟谢洪波...
    227-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巴音河流域生态环境的综合演化特征,指导当地或类似地区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优化管理,选取2005-2020 年 12 景遥感影像数据,基于研究区生态环境问题,引入地理探测器定量探究关键因子,结合生态系统服务和权衡的综合评估模型(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InVEST),综合运用统计分析、叠加分析、层次分析等方法建立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模型,揭示流域生态环境的综合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影响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演化的关键因子为人口数量、国内生产总值、高程和降雨量,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值从 0.455增至0.533,整体呈上升趋势.研究区内生态环境质量地域差异明显,14.9%的区域呈现退化状态,主要分布于巴音河流域附近及德令哈市区周边区域;33.6%的区域呈改善状态,分布于巴音河流域中下游湖泊以南区域.研究表明巴音河流域在未来生态环境保护与规划中应更注意城镇化过程中农业及其他生态用地与建设用地的平衡,科学地进行空间格局规划,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

    巴音河流域地理探测器InVEST模型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演化

    丘陵地带耕地撂荒遥感监测应用研究

    周小迦
    235-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精准掌握耕地撂荒分布情况对于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尤为重要.为此,该文以南方丘陵区地带粮食主产区湖南省宁远县作为研究区域,依据该地水稻种植物候特征,以2020 年和2021 年获取的6 期卫星遥感影像和航空影像作为数据源,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水田和1∶2 000 DLG田埂范围作为最小提取单元,基于时序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分析和改进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方法,提取水稻种植图斑;通过连续 2a差值计算,筛选出疑似撂荒区域,结合无人机抽样航空调查,对疑似区域进行精细化筛查,分析得到耕地撂荒区域,经过现场核查监测精度可达 85%以上.结果表明,融合空、天、地一体化的遥感监测方法可以为农业管理部门的耕地撂荒现象治理工作提供科学有效的数据支持.

    卫星遥感耕地撂荒耕地保护遥感监测

    渤海海冰时空分布特征和大气环流对渤海海冰的强迫作用

    郭玉娣王铁程善俊左涛...
    242-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冰灾害是渤海冬季的主要海洋灾害,对石油开采、海上运输和海洋渔业造成很大的危害,因此对海冰的生消变化监测和预测尤其重要.利用 2001-2020 年MODIS数据、再分析格点资料和气象观测站数据,经卫星资料反演得到日尺度渤海海冰面积,统计分析渤海海冰面积的年际变化特征和不同冰情年在初冰期、盛冰期和消融期的变化特征,利用合成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探讨了渤海海冰偏重冰年和轻冰年的大气环流差异.结果表明:20 a间渤海海冰冰情等级越高,平均冰期越长,海冰面积经历了"少-多-少"的变化过程,海冰面积与积温变化趋势相反;年内海冰生消过程为单峰型和多峰型,多峰型年冰期和大面积冰封时间更长;渤海海冰初冰期集中分布在辽东湾,偏重冰年比轻冰年海冰面积多一倍,盛冰期 3 个海湾基本能覆盖到海冰,偏重冰年全部覆盖,消融期海冰仍以辽东湾为主,呈"东北—西南"向分布;偏重冰年较轻冰年的大气环流形势更有利于海冰生成,贝加尔湖至我国东北一线高空槽后冷空气更强,温度更低.渤海冬季海冰冰情与 500 hPa位势高度有较强的负相关性,500 hPa位势高度的强弱决定了渤海海冰的冰情.

    渤海海冰海冰面积冰情大气环流

    整合多源遥感数据的洪涝灾害评估恢复——以河南"7·20"暴雨灾害为例

    黎孟琦李功权谢志辉
    250-2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洪涝灾害发生后通过植被指数和灯光指数定量评估灾后恢复情况,对灾区经济建设和生态恢复的评估具有重要科学意义.该文以河南"7·20"暴雨灾害区为研究区,基于日度和月度NPP-VIIRS数据、Sentinel-NDVI、MO-DIS-EVI数据和统计年鉴数据,构建归一化差异城市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urban index,NDUI)来表征城市内部空间细节;基于回归模型模拟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的空间分布;从研究区的夜间灯光数据和植被覆盖数据 2 个不同的维度来评估洪涝灾害.结果表明:高危区和中危区总面积为 1 429.04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 6.06%,高危地区主要分布在郑州西部、新乡东部、安阳东部、鹤壁北部,其中郑州市受灾严重程度最高;从植被覆盖度恢复率(vegetation cover recovery rate,VCRR)来看,卫辉市、淇县、滑县、林州市等地区整体植被恢复情况较差,其VCRR的值大部分在 0 以下,植被覆盖有恶化趋势.NDUI与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拟合精度高于 0.8,表明NDUI可以在洪涝灾害发生后应用于精确位置救援和灾后针对性重建工作;NPP-VIIRS和MODIS-EVI评估洪涝灾害的结果具有很好的互补性,2 种数据的有机结合进行洪涝灾害研究,对灾后救援和恢复评估均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河南"7·20"暴雨NDUINPP-VIIRS灯光指数植被覆盖度植被覆盖度恢复率

    城市化进程下厦门市海岸线形态时空变化分析

    刘源李婷
    267-2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海岸线绵长,海洋资源丰富.厦门作为沿海城市,近年来,港口建设、临海工业、滨海旅游开发等活动的增加导致海岸线出现较大变化.高效、精确地测量海岸线的时空动态变化极具研究价值和实际意义.该文基于2005 年、2010 年、2015 年、2020 年 4 期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利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对海岸线进行提取,然后从海岸线长度、形态和陆地面积变化等方面研究海岸线的时空演变.研究结果表明,15 a间,厦门市海岸线时空变化特征显著.海岸线长度整体持续增长,先加速后减速,2010-2015 年间变化最快,平均速率高达 4.1 km/a,变化主要集中在大嶝岛和海翔码头附近.海岸线形态逐年趋于平整,湖里区变化最为明显.2005-2020 年间,厦门陆地面积增长约 24.5 km2,翔安区陆地面积增长最大.海岸线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政策的出台和改变等都对海岸线的变化产生巨大影响.

    海岸线提取Landsat分形维数厦门市时空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