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自然资源遥感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自然资源遥感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自然资源遥感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唐文周

季刊

2097-034X

gtzyyg@agrs.cn;gtzyyg@163.com

010-62060291/62060292

100083

北京学院路31号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自然资源遥感/Journal Remote Sensing for Natural Resour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国土资源部主管,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主办,中国遥感应用协会、中国地质学会遥感地质专业委员会协办的技术性刊物(季刊),创刊于1989年。该刊以“促进遥感技术发展,加强遥感学术交流,推动遥感技术应用”为办刊宗旨,贯彻学术性与技术性相结合,突出技术应用,兼顾理论探讨。主要刊登实用性强的遥感、GIS及GPS(3S)技术应用论文,宣传3S技术应用的新方法和重要成果。设有综述、技术方法、技术应用及地理信息系统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植被光学厚度的全球植被动态监测进展

    杨妮邓树林樊艳红谢国雪...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被光学厚度(vegetation optical depth,VOD)为一种基于微波的植被含水量和生物量估算方法.与光学遥感相比,卫星VOD对大气扰动的敏感性较低,可测量植被不同方面的特征和信息,为全球植被监测提供了一个独立和互补的数据源,已经被广泛用于研究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对植被的影响.了解目前VOD在全球植被动态监测的应用研究进展,对其进一步发展和深入应用非常重要.鉴于此,文章首先重点介绍了被动微波和主动微波反演VOD的主要方法,对比分析不同传感器VOD产品的主要特点;然后,从植被特征监测(如植被含水量、生物量)、碳平衡分析、干旱监测、物候分析等方面总结当前VOD在植被动态监测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最后,探讨了VOD产品的优缺点和改进方法,进一步展望了VOD技术在植被动态监测中的应用前景.

    植被光学厚度植被含水量生物量植被物候分析碳平衡分析

    多标签遥感图像分类研究现状与展望

    林聃李秋岑陈志奎钟芳明...
    10-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标签遥感图像分类是遥感分析领域的基础研究任务之一,解析给定的遥感图像并识别其中的类别语义,可以为下游计算机视觉任务提供重要的技术基础;由于遥感图像空间分辨率不断提升,众多遥感对象以不同规模、颜色、形状分布于图像的各个区域,为遥感图像多标签分类任务带来了严峻挑战.该文聚焦于遥感领域的多标签图像分类研究,对该问题的前沿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分析.首先,阐述多标签遥感图像分类任务的问题定义,并对该研究问题中常用的多标签图像数据集和模型评估指标进行归纳介绍;进而,对该领域的前沿进展进行系统性的介绍,深入剖析多标签遥感图像分类过程中的 2 个关键任务——遥感图像特征提取和标签特征提取;最后,针对遥感图像特性,分析了该任务当前存在的挑战和问题,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遥感图像多标签遥感图像分类多标签分类遥感

    全国废弃露天矿山采矿用地分布状况与存在问题

    邢宇王静雅杨金中陈栋...
    2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客观获取矿山环境基础数据,采取遥感数据与多源数据相结合、计算机自动信息提取与人机交互解译相结合、室内综合研究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开展了全国废弃露天开采矿山的采矿损毁土地、生态修复土地监测.2022 年遥感监测查明:全国废弃露天矿山采矿用地面积约82.74 万hm2,占全国陆域面积的0.86‰,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河北省、山东省、黑龙江省等省(自治区).其中,采矿损毁土地面积约 50.74万hm2,生态修复面积约32.00 万hm2,生态修复率38.68%.废弃露天矿山采矿用地占用基本农田2.63 万hm2,占总面积的 3.18%;位于生态红线内的全国废弃矿山露天采矿用地面积 8.09 万hm2,占总面积的 9.77%.全国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采矿用地)吻合的废弃矿山露天采矿用地面积累计 30.13 万hm2,占总面积的 36.42%.初步分析了全国废弃矿山露天采矿用地情况、废弃矿山采矿用地占用基本农田情况、生态红线内的废弃矿山采矿用地情况、废弃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土地等遥感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废弃露天矿山采矿用地矿山生态修复遥感监测

    武功山隆起区地热资源预测遥感方法研究

    陈艳袁晶唐春花孙超...
    27-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遥感热红外和多光谱数据,分析与温泉相关的遥感解译构造,温泉出露在"∗""入"字形构造交汇部位."∗"字形构造条件更优.深入剖析与温泉相关的遥感特征,提出地表温度、羟基异常、土壤湿度、水系和高程等遥感因子.采用基于GIS的数学地质统计预测方法——证据权法、找矿信息量法和特征因子法,分析与温泉相关的地质、遥感和物探因子进行数学地质统计及预测,综合分析圈定 57 处地热有利区,其中A类 8 处、B类 18 处、C类31 处,8 个A类地热有利区中均含包已知地热点,B类有利区内打出一处 51.6℃温泉,预测结果可信度较高.该方法体系可为地热预测提供新思路.

    地表温度羟基异常土壤湿度GIS数学地质统计法

    基于特征优选和时空融合算法的黄河三角洲湿地类别制图方法研究

    冯倩张佳华邓帆吴贞江...
    39-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滨海湿地的遥感分类研究对于滨海湿地的保护和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以黄河三角洲作为研究区,采用2019 年 3-10 月获取的 8 景Landsat8 OIL作为数据源,使用GEE(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根据影像的不同特征构建了 7 种不同的分类方案;然后,使用随机森林分类器对不同特征集合进行分类,并选择其中分类效果最好的用于绘制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湿地类别图.其中 8,9 月份数据由于受到云的污染导致质量差,使用增强型自适应反射率时空融合模型(enhanced spatial and temporal adaptive reflectance fusion model,ESTARFM)算法对有云区域进行填补处理.结果表明:①ESTARFM时空融合模型生成的预测影像与真实影像波段表现出较好的相关性,其 R 值均能达到 0.73 以上,说明重构的影像可以用于本研究;②使用随机森林算法对研究区地物类型进行分类,其中方案 7 通过特征优选,分类结果总体精度达 92.28%,Kappa系数达 0.91,分类结果与湿地实况相吻合,比常规方案分类精度更高.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和掌握该区域湿地不同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可为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Landsat8多时相数据黄河三角洲湿地图像融合GoogleEarthEngine随机森林

    下期要目

    49页

    一种基于YOLOv5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目标检测方法

    宋爽爽肖开斐刘昭华曾昭亮...
    50-59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分辨率遥感图像在拍摄过程中包含了丰富的数据信息,使得目标与背景之间的差异减小,导致在检测目标时精度达不到所需要求,降低了目标检测的性能.基于YOLO深度学习算法,结合端到端坐标注意力(coordinate attention,CA)和轻量级网络模块GhostConv设计了一种轻量级网络模型GC-YOLOv5.CA沿水平和垂直方向分别对每个通道进行编码,使得注意力机制模块能够同时捕获具有精确位置信息的远程空间交互,并帮助网络更准确地定位感兴趣的目标.使用GhostConv模块代替原有的普通卷积模块(convolutional-batchnormal-SiLu,CBS),降低特征通道融合过程中的参数数量,减小最优模型的大小.使用公开的NWPU-VHR-10 数据集进行了实验并在RSOD数据集上验证了模型的稳健性.结果表明,在NWPU-VHR-10 数据集上的检测精度达到了 96.5%,召回率达到了 96.4%,mAP达到了 97.7%.在RSOD数据集上也取得较好的效果.

    深度学习遥感图像目标检测YOLOv5

    五种典型遥感时空信息融合算法在湿地区域植被指数重建中的适用性比较

    罗佳欢严翼肖飞刘欢...
    60-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不同遥感时空信息融合算法在水陆转换频繁、地物类型多样的湿地区域的适用性问题,该文以鄱阳湖样区为研究区,选取 5 种典型的时空信息融合算法(STARFM,ESTARFM,FSDAF,Fit-FC和STNLFFM).根据不同时期地物差异状况,选取Landsat和MODIS遥感数据分别开展枯水期、平水期 2 个时段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影像融合实验,并在空间和光谱 2 个维度进行算法精度评估.结果表明,仅一对粗细分辨率影像输入时,FSDAF算法在枯水期的融合预测效果最好,总体误差为 0.433 5;STNLFFM算法在平水期的融合预测效果最好,总体误差为 0.514 7;同时应用枯水期、平水期 2 对粗细分辨率影像时,ESTARFM算法融合预测效果最好,总体误差为 0.467 0.不同时空信息融合算法在湿地地区的适用性与研究区域内水体面积的占比情况有关,STNLFFM算法在水体区域的融合预测效果最好.

    时空信息融合鄱阳湖湿地FSDAF模型STNLFFM模型ESTARFM模型

    面向海岛海岸带区域的高分遥感影像智能化色彩增强方法

    赵彬如牛思文王力彦杨晓彤...
    70-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原始高空间分辨率海岛海岸带遥感影像往往存在影像灰暗、偏色、地物信息较难辨识的现象.为及时获取清晰、信息丰富、反差适中、亮度均匀的海岛礁遥感影像,满足日益强烈的海岛海岸带地理信息保障需求,针对海岛海岸带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该文提出一种深度学习结合改进直方图匹配的智能化调色方法.首先,进行数据重采样与自适应分块获取抽稀影像;其次,应用MBLLEN网络对抽稀影像进行真彩色增强;最后,采用改进直方图匹配的方法对原始影像进行色彩映射,最终得到符合人眼视觉、色彩一致、细节丰富的遥感影像.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评价调色效果,结果表明:相较于Retinex,HE和MASK等常用调色方法,该文算法结果更符合人眼视觉、色彩一致、细节丰富,可有效改善海岛海岸带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视觉效果,较好地保留原始地物的细节信息,大幅提升调色效率.

    海岛海岸带遥感影像MBLLEN直方图匹配色彩映射

    联合无人机影像生成DSM和DOM的多层次建筑物变化检测

    柴佳兴张云生杨振陈斯飏...
    80-8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建筑物日新月异,及时、准确地掌握城镇建筑物的变化信息对城镇管理、违章建筑查处及灾害评估有着重要意义.该文提出了一种联合无人机影像生成数字表面模型(digital surface model,DSM)和正射影像(digital orthophoto map,DOM)的多层次建筑物变化检测方法,主要包括 4 个步骤:①对无人机影像生成的密集点云和DOM进行预处理,生成差分归一化DSM(differential normalized DSM,dnDSM)并提取植被区域;②利用多层高差阈值提取候选变化区域,并在此过程中剔除植被及面积较小区域;③对低层候选变化区域进行连通域分析,对于每个连通对象,利用其较高层的变化检测结果剔除低层中的误检测;④统计每个变化对象的正、负高差值数量关系,确定变化类型.实验结果表明,该文方法不但能够保留较低高差阈值检测到的低矮变化建筑物,而且能够保证高大变化建筑物的正确性、完整性.

    建筑变化监测无人机影像数字表面模型正射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