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封孝伦

双月刊

1000-5099

gdxbs@163.com

0851-3621772 8292939 3621810

550025

贵州省贵阳市花溪贵州大学学报编辑部北区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CSSCI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是贵州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主要登载政治、经济、哲学、法律、文学、历史等方面的学术论文,为校内外优秀科研成果提供发表园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平台资本主义对"玩劳动"的三重剥削探颐

    马俊峰赵海蕴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互联网技术与平台资本合谋的网络游戏产业改变了已有的劳动形态和组织形式,导致资本形态和吸纳形式有了全新构型。"玩劳动"作为游戏平台资本经济运行增长的源动力,重塑了劳动形态和组织形式,构型了全新的资本形态和吸纳形式。数字技术与游戏资本的勾连,使得人的劳动在平台经济发展中遭受异化,从而使人与人、人与平台、人与资本之间的回应呈现为越与资本反抗越深陷资本裹挟之中的境况。因而,只有通过对玩劳动在不同平台中的不同存在形态进行研究,阐述玩劳动的运演形式,解析玩劳动在平台资本控制下的异化状态与剥削环节,才能解蔽游戏资本逻辑对玩工们日常生活、情感社交、意识形态的深度渗透与入侵。同时,通过对网络游戏平台、游戏陪玩平台与游戏直播平台三重层层深入的资本剥削进行批判与反思,揭示玩工们一步步丧失娱乐体验、遭受情感异化、接受精神与身体的双重驯化,最终被褫夺游戏本真的自由精神,生命进程也随之被促逼转化为机械性的过程,在平台资本闭环的抽象机器装置中被全面异化和剥削。

    玩劳动平台资本主义玩工游戏数据监控异化剥削

    "新质生产力"的概念生发逻辑与内涵探析——基于唯物史观的理解

    张晓晶
    1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又一次重大创新,对处于历史交汇点上的中国为什么发展以及发展什么样的生产力具有举旗定向的指导意义,亟待从学理上进行概括与阐释。从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到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新质生产力",是唯物史观视野下生产力杠杆作用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以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新质"是在已经获得的生产力的基础上,对当代"关键领域的颠覆性技术"所具有的巨大生产力的高度重视,是以独特的"乘数效应"放大前两次工业革命已经获得的生产力的独特之质。同时,"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意义上的生产力,而不是什么别的生产力,准确的学术范畴需要严谨的理论地基,科学的"新质生产力"概念建立在正确理解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的基础上,"新质生产力"概念的学理化阐释需要回到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在马克思生产力理论发展路径上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道路,阐发新质生产力"自根而生、循律而发"的理论、历史与实践逻辑。

    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生产关系科技创新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一般智力

    中国式数字文明建构的演化逻辑、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

    洪燕妮
    2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1 年,在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的贺信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到"数字文明"这个重要概念,它既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构应有的内涵所在。通过中国式数字文明的演化逻辑、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的研究,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深入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文明论述的理论精髓;另一方面,在数字经济领跑的世界新格局的变迁中,建设具有中国优势和特色的数字文明将有助于我们在新的世界秩序中优先获得一席之地。

    中国式数字文明演化逻辑价值意蕴实践路径

    农业强国:理论与经验证据

    洪名勇
    30-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强国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和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为此,本文一方面从理论层面系统且全面阐释了农业基础论向农业强国论的转变,充分体现了农业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另一方面,基于中国国家层面的宏观统计数据,不仅利用农业的产品、市场、要素与外汇四大经济贡献论证了农业是可以实现强国的;而且分别从农业的后向关联、前向关联与行业波及效应视角进一步验证了农业带动是如何实现农业强国的。同时,本文强调加快推进农业强国建设的步伐,务必要充分发挥出农产品加工作为农业强国的重要拉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农业强国的驱动力、农业要素市场化改革作为农业强国的新动能以及农民收入增长作为农业强国的基石等的重要作用。

    农业强国农业贡献农业带动实现路径

    农业保险、农业规模化经营与农业绿色生产

    郑军武翠萍
    5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农业保险、农业规模化经营与农业绿色生产之间的关系,本文首先构建一个包含农业保险、农业规模化经营与农业绿色生产的C-D生产函数与理论分析框架,系统分析农业保险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从而实现农业绿色生产的作用机制;其次基于2007-2021 年省级面板数据,采取混合回归与固定效应模型,实证考察农业保险的风险分散效应与农业规模化经营、技术效应与农业绿色生产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农业保险的政策性刺激农户参保,通过其保障性强化风险分散效应,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并通过技术效应助推农业绿色生产。农业保险可以通过农业规模化经营助推农业绿色生产,因农业规模化经营中机械化水平不同农业保险对农业绿色生产的效果存在差异;进一步研究发现,相比于农作物种植面积多的地区,农业保险助推农业绿色生产的效果在农作物种植面积少的地区更好;在机械化水平高的地区,农业保险助推农业绿色生产效果更明显。

    农业保险农业规模化经营农业绿色生产

    环境行政处罚对象在租赁关系中的确认

    吴满昌李文凤
    66-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环境行政执法实践中,处罚对象适格是行政处罚成立与否的重要前提。然而,由租赁关系引起责任主体的变化,致使行政机关在认定环境行政处罚对象时陷入困境。损害担责原则是我国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它由污染者负担原则演变而来,其责任范围涵盖环境民事、行政和刑事领域。行政执法机关以损害担责原则来确认环境行政处罚对象,符合违法行为人承担行政责任的一般原则。在租赁关系中,当事人约定环境责任的条款有效,但不能改变行政公法责任的承担主体,行政执法机关确认环境行政处罚对象应遵循:对履行环保义务存在有效约定的,由协议约定的一方或第三方履行,但是,确认环境行政处罚对象应以实际违法行为人为准,并坚持损害担责原则和处罚法定原则的路径。此外,基于环境行政法律规范的特别规定,在执法实践中还需要区分污染/破坏环境类违法行为、环境管理制度类违法行为,并结合租赁标的对被处罚对象的确认进行类型化分析。

    环境违法行为行政责任租赁关系损害担责责任主体

    环境法典的体系结构、边界延伸与统合立法研究

    彭峰张梁雪子
    77-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化了对自然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部分,明确把"资源""环境""生态"三者分开并列表述,为环境法体系从"两分法"向"三分法"发展提供了政治基础。随着生态环境立法的激增,环境法体系进一步呈现不成体系性的特点,从"三分法"到"七分法"等观点被提出。环境法领域的扩张性使其边界具有模糊性。国家安全战略对环境法的功能进行了重塑,环境法体系结构需进行调整,应当超越传统分类标准。建议以绿色"新经济安全"价值为最高位阶的总体目标,建构新环境法体系,延伸边界,将气候法作为环境法的子体系;以"自然资本观"统合自然资源法和自然(生态)保护法,理顺内在逻辑结构,更新和构建新的自然资源(生态)保护法子体系。由于环境法体系的变化和不成体系性,在适度性编纂原则的基础上,若以实质性《生态环境法典》为目标,建议以最小范围划定构建统合立法,以总则和环境责任编为核心先行构建"环境法通则"。

    环境法典两分法三分法体系化国家安全

    互动与赋能: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华民族主体性的生长

    张淑娟田梦
    89-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文明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质而言是中华民族主体性生长和确立的表征之一。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华民族主体性的生长关系密切,中华民族生态文明建设既体现于思想的觉解及演进,又彰显于中华民族的主体性实践。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中华民族主体性在生态领域的生长。中华民族主体性的生长又为生态文明建设赋能,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华民族主体性提升互动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之中。当前,中华民族生态文明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更需要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相统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相协调,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民族主体性生长两者间实现互动与赋能。

    生态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民族主体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道路基础设施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机理、理路层级及路径展望

    马巍苏二龙
    98-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道路基础设施对于国家建设、民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筑路理念和实践,中国共产党遵循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秉持"人民交通为人民"的理念,致力于中国式现代化交通建设。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建设和完善,加快了各族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步伐,增进了各民族文化的共同性,夯实了政治统一和认同,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应赓续筑路为人民的理念,辩证认识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在特质,不断夯实道路基础设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基础、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的物质保障。

    道路基础设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在机理路径展望

    生态美学的哲学根基:生态自旋为世界本体

    袁鼎生太琼娥
    106-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世界本体,指其本身。这本身,呈现出原身—自身—整身—超身—原身的超循环结构。生态本体也在自旋生中序出天体生态圈的原身、生物生态圈的自身、文明生态圈的整身、天慧生态圈的超身四种"身份",回转环升出本身结构。每一个生态本体"身份"的涌现,都形成了相应样式的世界本体。生态本体四大"身份"序进环回的自旋生,形成、增长与提升了世界本体的有机化质性,呈现了生态自旋为世界本体的规律。这一规律明示,环走圈升的生态,就是有机化周进圆长的世界本体。凭此,生态世界观有了核心内涵,生态哲学走向了基础哲学,生态美学也就有了自然化、存在化、超在化旋升的生态本原、逻辑疆域、理论模型,也有了发展为基础美学的哲学根基。

    自旋生生态本体世界本体哲学根基美生自主知识体系生态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