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国际城市规划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国际城市规划
国际城市规划

王静霞

双月刊

1673-9493

upi@vip.163.com

010-88305103、88305105

100044

北京三里河路7号新疆大厦写字楼B座8层

国际城市规划/Journal Urban Planning InternationalCSSCICHSSCD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全面介绍世界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专业学术刊物,它立足于中国城市发展的需要,放眼于国际学术发展的前沿,对世界城市及城市规划研究的理论、方法和设计实践等进行研究和介绍,提供中外对比研究的平台,刊物的读者群包括专业人员、政府官员、大学教师和学生、行政管理人员等,我们还按期向建设部部长和各部门以及市长协会举办的全国市长培训班提供杂志。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地块与城市更新

    刘鹏丁凡
    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为"地块与城市更新"专辑的导读.文章以具有多重内涵的地块要素为对象,旨在解析地块与城市更新的多维度关联,探索实现地块(格局)有机更新的路径.本文包括三部分.首先,厘清"地块"概念的多重内涵,将其归纳为三种主要属性,即作为城市形态的构成要素、作为土地的权属单元,以及作为土地利用的规划管控单元.其次,从影响机制、研究历程,以及我国有机更新的现实要求等方面论述了地块与城市更新关联研究的重要意义.最后介绍了专辑的内容构成,5篇文章包括3篇中文论文和2篇英文论文的中译文,分别聚焦地块概念解析、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地块规划与管控、地块形态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以及差异性更新情景下的地块形态识别与评估等内容,涉及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地块形态、功能、产权和规划管控等问题,希望能推动我国的城市更新工作建立针对地块要素的多维度、精细化规划管控机制.

    地块城市更新城市形态产权规划管控

    地块、产权和行为

    卡尔·克罗普夫刘鹏吴楠
    4-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城市形态学领域,"地块和产权地块"概念缺乏清晰的定义和解释.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被用来指代多种对象.此外,产权概念的非单一性以及不同概念下的边界不一致,都进一步加剧了概念模糊性.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城市形态的不同方面常被误解为一个单一且定义不清的实体.尽管地块在建筑类型学和城市形态学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其概念的模糊引发了疑问,我们不清楚地块在城市形态生成和演变过程中,尤其是在街道格局、地块格局和建筑格局三者之间的延续或不同程度变化的核心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因此,本文旨在厘清地块和产权地块的概念,解析界定以上概念的相关特征及其潜在关联和逻辑.笔者认为,地块被定义为一种产权的根本基础源于人的行为、人与环境的互动,以及人际间的互动.这一观点为更深入地探讨地块格局延续现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城市形态产权管控法律习俗行为

    城市更新中的地块格局形态与产权管控——德国和美国案例的启示

    刘鹏吴楠徐苗李和平...
    1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块格局作为反映土地产权结构的形态要素,对建成空间形态和品质塑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是城市更新的核心管控要素之一.在我国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更新的背景下,亟待探索精细化的城市更新地块格局管控方法,通过地块格局的有效导控促进城市空间形态和土地产权结构的优化.德国、美国等欧美国家较早开始应对旧城更新中地块格局的规划管控问题,建立了相对成熟的地块格局管控方法和机制.为此,本文梳理了当下我国两种典型的旧城地块格局更新情景,建立城市更新的地块格局形态与产权管控要素框架,以德国(柏林)和美国(纽约)为例探讨它们在对应更新情景下的地块格局形态与产权管控方法.在总结国际经验基础上,本文提出面向我国旧城有机更新的地块格局形态和产权管控建议.

    地块格局城市更新城市形态产权控制性详细规划

    地块格局和城市经济活动——基于伦敦、阿姆斯特丹、斯德哥尔摩的地块类型与零售餐饮设施的关联分析

    叶夫根尼娅·博布科娃拉尔斯·马库斯米塔·伯格豪斯·庞特约安娜·斯塔夫鲁拉基...
    2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块格局(也被称为产权地块,宗地或地块)通常被认为是城市形态的组织架构,并有助于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然而,目前有关地块空间形态与经济数据的关联研究十分有限.本文以韦伯斯特和黎伟聪的理论为基础,该理论认为,城市化过程与土地产权不断细分(如土地被划分为更多的地块)相一致,是由于城市具有典型的经济专业化进程.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以下两者的相关性来验证这一理论:(a)地块格局的形状和结构,根据3个地块指标(面积、紧凑度和临街指数)对地块格局进行分类解析;(b)经济活动,以每个地块的零售和餐饮活动的集中程度来衡量.本文将使用统计分析方法,以欧洲的3个城市(伦敦、阿姆斯特丹和斯德哥尔摩)为例,研究地块类型与经济活动的关联特征.实证研究结果佐证了我们最初的假设以及韦伯斯特和黎伟聪的理论,即面积更小、形状更规则、临街面更小的地块通常与城市中聚集程度更高的经济活动相对应.

    地块格局地块类型空间形态产权经济活动经济专业化

    基于量化城市形态研究的地块形态与生活便利度关联效应解析——以上海的新城为例

    叶宇陈昶宇郭雨寒刘雨轩...
    3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城镇化建设迈入以品质化、人本化为导向的新阶段,生活便利度逐渐成为塑造城市品质的重要指标.已有研究表明地块形态对交通连接性和服务设施可达性等要素有重要影响,而这些因素对生活便利度至关重要,但地块形态对生活便利度的影响效能仍需进一步探索.针对这一情况,本文融合多源城市数据与量化城市形态研究方法,在量化解析生活便利度的基础上,探寻各类地块形态特征对生活便利度的影响效能.考虑到当前新城更新的实际需求,本研究以上海松江新城和嘉定新城作为实证案例,在控制人口密度、路网可达性等关键变量的基础上,使用基于机器学习的相关性分析方法进一步解析地块形态特征要素与生活便利度间的关联效应.统计分析表明,小街区、密路网的紧凑布局和适宜的容积率有利于生活便利度的提升,且地块平面形态对于生活便利度也有重要影响.针对新城地块普遍划分不够细致的问题,本研究建议在开发过程中将单元地块面积控制在2 hm2以内,街块面积控制在4~4.8 hm2,并将街块划分为4~5个单元地块;同时,控制单元地块朝向和建筑容积率对提升便利度具有积极影响,建议在新城规划中进一步加强这些要素的控制.上述立足量化城市形态研究视角的地块形态效能解析,或可为控规编制和城市更新提供针对性建议.

    量化城市形态地块形态特征生活便利度多源城市数据城市空间品质

    历史地段的多层级地块形态划分和空间效能评估——以南京老城南片区为例

    李小溪张烨
    45-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历史地段保护和活化协同发展的目标指引下,笔者基于城市形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结合历史地理学派和空间组构学派,建立了一个多层级地块形态划分和空间效能评估的方法框架,用来判断每个地块兼顾历史信息保留延续和社会经济活力提升的空间潜力.进而,以南京老城南片区具有典型明清风貌特征的两片居住型历史地段——中华门西的荷花塘和钓鱼台为例,划分出具有不同空间效能的地块组合单元,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基于形态学的保护和活化更新的建议.研究旨在为历史地段的整体价值评估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以期推动结合不同形态学派观点的城市形态学领域的实证研究,为历史地段的保护和活化工作提供城市形态学的依据.

    历史地理学派(康泽恩学派)空间组构学派空间效能历史地段有机更新南京老城南片区

    西欧城市致密化的概念、政策、实践和借鉴

    张泽肖钰尧李紫玥
    54-61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20世纪末以来的再城市化进程中,西欧主要城市普遍经历了城市致密化,在外延式扩张受限下实现了城市内部的存量空间挖潜.不同于紧凑城市等广受争议的规划发展理念,城市致密化是西方广泛实施的务实规划政策,并在治理实践中形成了不同模式.在辨析城市致密化与紧凑城市的区别和联系的基础上,笔者对西欧主要城市的致密化政策的绩效争议和实施模式展开引介,并聚焦英国布里斯托尔市,例证致密化的不同模式和柔性致密化的独特作用.同样,受城镇开发边界刚性限制和城市更新财政平衡约束的中国城市也面临存量空间增容的致密化压力.谋划制度供给,由"偏重刚性致密化"向"兼顾柔性致密化"转型,从而有效激发中心城区消费活力,应是未来规划变革的重点探索内容.

    密度再城市化城市致密化紧凑城市柔性致密化布里斯托尔

    城市高密度背景下的感知密度——内涵、价值与重要研究问题

    吴夏安徐磊青
    6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我国对城市高密度背景下的公众健康问题给予了大量关注,但相关研究主要以城市空间的物理密度作为出发点,对于感知密度的关注严重不足.本文梳理了感知密度的概念与研究现状,展示了感知密度的内涵与重要价值.在内涵上,感知密度的概念揭示了人对于空间密度的感知并非仅由物理环境所决定,还会受到社会文化背景与个人特质的影响.它能够使城市密度由单一的物理空间维度拓展至主观认知维度.在价值上,感知密度不仅会影响居民的身心健康,其丰富的影响要素也能够为高密度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最后,基于对过往研究内容、手段、对象、场景的分析,笔者提出了我国背景下感知密度领域目前仍待研究的6个重要问题.

    城市高密度感知密度物理密度拥挤感压迫感

    危机中的空间生产——列斐伏尔、康斯坦特与总体都市主义

    杨宇振
    7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笔者首先讨论和分析列斐伏尔理论在实践中的困境,探讨产生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的特定社会情景和空间问题,进而论述1960年代前后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空间转向,特别是与情境主义国际成员康斯坦特的"总体都市主义"理论的关联,在他与情境主义国际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中深化了 日常生活批判的空间转向和理论建构.其次,笔者进一步探讨从理论到空间实践的路径,即从列斐伏尔、康斯坦特到凡·艾克的理论发展过程中被忽视的线索,这一线索为今天的空间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价值.再次,笔者将列斐伏尔的社会空间理论结合具体实践和人物展开讨论,将其放置于与城市规划和建筑学更相关的语境中分析其过程和问题.最后笔者提出,对于总体性的追求以及对于人自身实现的追求,始终是空间实践的根本目标.

    理论困境空间的生产亨利·列斐伏尔康斯坦特·纽文惠斯阿尔多·凡·艾克总体都市主义

    空间治理视角下同城化战略实施路径研究

    陈旭斌林善泉
    79-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同城化作为城市群发展到后期区域合作的高级形态,是降低城市行政壁垒、提升城市区域竞争力的战略选择,但面临规划编制本身方法论的重构和挑战.本文从空间治理的视角,审视和反思我国同城化战略实施面临的三大主要困境;并基于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和日本京阪等区域的实践经验,以"权力逻辑、资本逻辑、社会逻辑"为同城化空间协同治理的切入点,提出新时期我国同城化战略实施的主要方向和建议.

    同城化区域一体化空间治理区域协同逻辑实施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