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国际城市规划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国际城市规划
国际城市规划

王静霞

双月刊

1673-9493

upi@vip.163.com

010-88305103、88305105

100044

北京三里河路7号新疆大厦写字楼B座8层

国际城市规划/Journal Urban Planning InternationalCSSCICHSSCD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全面介绍世界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专业学术刊物,它立足于中国城市发展的需要,放眼于国际学术发展的前沿,对世界城市及城市规划研究的理论、方法和设计实践等进行研究和介绍,提供中外对比研究的平台,刊物的读者群包括专业人员、政府官员、大学教师和学生、行政管理人员等,我们还按期向建设部部长和各部门以及市长协会举办的全国市长培训班提供杂志。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密度和紧凑发展理念下的中外城市比较与启示

    凌昌隆刘志航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方有关交通出行、公共健康等领域的研究发现,在较低密度和城市蔓延语境中兴起的紧凑发展比非紧凑发展更具优势.然而,中国城市独特的环境诱导了一定程度的高密度紧凑.与机动化和公共交通上的优势相比,对健康城市、公共福祉的负面影响引发了对于高密度语境下紧凑发展的担忧.与西方城市明显不同,中国城市显示出相对高密度的城市本底、以土地为中心的紧凑策略,以及收益导向的高密度倾向.在普遍高密度环境中,仍提倡以提高密度为导向的紧凑发展可能导致一系列过密问题.中国式的紧凑发展应在区域与城乡间实行各具特色的紧凑政策,建立面向相对高密度的多目标紧凑模式,在空间产品的供给上更加包容多样的个体需求.

    紧凑发展高密度城市建成环境国土空间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区划中外比较

    基于建筑密度分布的中国城市空间生长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李迎成钟笑寒祁俊衡胡明星...
    9-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筑密度是衡量城市空间密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其在城市内部的分布模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水平尺度的空间生长特征.因此,探讨城市内部建筑密度的分布规律对于揭示城市空间生长的基本特征、制定促进城市可持续生长的规划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样本,采用2000年、2010年和2020年三期100 m栅格尺度下的建筑密度数据,构建了基于建筑密度圈层梯度分析的城市边缘生长度指标,对样本城市水平尺度的空间生长特征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包括:(1)城市建筑密度的分布整体上由中心向外围渐缓递减,其可通过负指数函数进行较好的拟合;(2)大部分城市在2000-2010年和2010-2020年两个时间段内呈现出进一步边缘生长的特征,边缘生长度的增长幅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大城市、中等城市、超大和特大城市、小城市,但小城市的增长幅度在统计意义上不显著;(3)自然地理条件、人口与经济规模、宏观政策与规划引导是影响城市空间生长特征以及不同规模城市差异的重要因素.

    建筑密度空间生长负指数函数城市蔓延可持续性

    尺度重组视角下的德国跨区域治理实践及启示——基于莱茵-内卡大都市区的经验

    颜思敏王启轩安娜·格罗韦
    20-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德国莱茵-内卡大都市区地处三州交界,有着近70年的州际治理实践历史,被誉为德国跨域治理的典范,其经验可为我国跨省市区域治理提供启示.本文从尺度重组视角出发,梳理区域、跨区域治理经验,并聚焦具体案例,结合一手调研访谈和治理历程解析,剖析该大都市区跨区域治理过程中参与主体、治理工具和协作机制的转变.分析发现:莱茵-内卡大都市区在治理主体方面,实现了政府主导下多元主体的协作共治;在治理手段方面,制定了具有法律地位的跨区域规划,将其较好地融入了德国空间规划体系,并配合市场、行政等手段进一步推动了区域交通、蓝绿基础设施和城乡住房供给等一体化项目的后续落实;在治理机制方面,构建了"战略—运营"双层治理框架,充分激发了政府和市场主体的能动性.最后,笔者结合德国经验探讨中国的跨区域空间(尤其是跨省界区域)治理问题,从界定主体权责、融入规划体系、重构治理网络三方面总结了政策启示.

    区域治理尺度重组跨区域规划德国莱茵-内卡大都市区区域协调发展

    伦敦屋顶绿化和墙体绿化政策(2008)的十年回顾

    董菁郭飞路晓东张弘驰...
    32-39,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推动绿色与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屋顶绿化和墙体绿化作为缓解与城市化相关的一系列负面环境影响的重要手段,在城市高密度地区的发展和建设中日益受到重视.这些技术在一些欧美城市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中国的发展还相对滞后.世界范围内的屋顶绿化和墙体绿化先驱城市已经推广相关政策40多年,而相关政策出台仅10年的伦敦在较短时间内就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为全球推广城市绿化舞台上的"新秀城市".区别于许多城市通过各种形式的税费减免、财政补贴、奖励等提升城市绿化(特别是屋顶绿化),伦敦的城市屋顶绿化和墙体绿化主要通过中央—区域—地方三级规划体系的土地利用规划过程实现.本文以伦敦为例,分析其屋顶绿化和墙体绿化政策的发展历程和实施建设,从环境问题驱动的政策基础、行政分级协调的政策组合以及组合目标实现的技术创新三个方面总结了可供我国城市屋顶绿化和墙体绿化可持续发展借鉴的有益经验.

    屋顶绿化墙体绿化绿色基础设施公共政策伦敦

    日本东京的极化与分化——基于新自由主义城市政策的分析

    魏阳城所哲夫
    4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197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从欧美向全球蔓延,日本的城市政策也深受其影响.本文首先提出一个假说,即日本新自由主义的城市政策造成了东京的极化与分化现象.通过国土尺度的分析,笔者观察到自2000年新自由主义成为日本主流城市政策后,东京的单极化趋势明显加速;城市尺度的空间与政策分析结果则反映了东京内部的城市分化日益显著.本文的分析检验并支撑了本文所提假说的有效性,同时证明了东京都政府和各区政府的城市政策与区域绅士化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本文呼吁,城市规划相关政策应从新自由主义式转向区域协作型,并从大规模城市再开发导向转变为渐进式城市更新导向.在后新自由主义的当下,本文为中国规划理论的范式转型提供了一种路径思考.

    新自由主义单极化城市分化城市政策东京

    香港基层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机制的演变、特征和启示

    张起王思强郑振华黄建中...
    47-54,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何通过政策调控发挥"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在城市基层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中的协同作用是基层共建共治的核心议题,长期广受关注.开埠百余年来,香港特区不断改革基层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形成了高效、精细、特色的多元主体共治机制.本文基于文献综述和实地调研,回顾了香港环卫、康体、养老和医疗等公共产品供给模式的历史演变,总结了当前供给模式的主要特点和策略,解析了以"地区为本"的行政和规划导向、财政资助的多渠道下沉、"空间—社会"分级协同治理、社会福利的多主体供给和"疗养全周期"导向的地区医疗联网等具体举措.通过审视香港模式下治理主体、空间配置、机制保障等方面的优势和不足,本文提出了针对内地大城市基层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的政策启示,包括建立稳健的专项财政保障和高效的需求反馈机制,明晰社会参与服务供给的边界和优化资源分配机制,协调空间分级与需求分级,兼顾空间集约与管理精细化以及强化相关法律和条例的引导和约束.

    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端治理市场社区香港

    情景分析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基于1991-2020年文献计量的研究综述与展望

    窦寅张尚武
    55-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情景分析作为一项应对发展不确定性的规划方法,1990年代起被系统运用于城市规划领域,随着城市发展所面临的环境愈加复杂,情景分析的作用将进一步凸显.采用CiteSpace分析工具,笔者对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1991-2020年的文献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对国内外情景分析方法在城市规划中应用的进展、热点、趋势和应用领域进行总结.之后,对比国内外主要应用领域的差异,并对情景分析在我国城市规划实践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拓展应用领域和理性规划研究方法,强化方案绩效评价和优化决策过程,综合智能规划技术构建推演分析平台,以及推动新技术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集成.

    情景分析文献计量研究综述知识图谱引文空间

    德国气候保护目标下的空间规划施策路径

    干靓朱佩露钱玲燕王颖...
    65-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梳理了德国空间规划落实气候保护目标的法律法规基础,解读联邦、州、地区和地方四个层级空间规划与气候保护专项计划的融合途径,重点探讨各层级空间规划在用地、能源、交通、建筑四大重点领域的气候保护施策路径及其要点,总结德国气候保护目标下的空间规划施策特征.研究表明,德国不同层级空间规划所关注的气候保护侧重点不同,对应同层级规划的定位,从原则引导到空间保障层层传导,并明确与气候保护相关部门规划的衔接以及对相应法律法规条款的落实.研究结果为在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中落实与气候保护相关的"双碳"政策提供启示,即:(1)以空间保障和空间主动适应性为抓手响应"双碳"战略;(2)对应五级三类规划定位形成层层深化与总详衔接的传导机制;(3)对应"双碳"战略事权,为各部门方案和行动计划落实空间配套;(4)创新管控工具和管制规则,促使国土空间规划更好引导绿色低碳发展.

    气候保护空间规划"双碳"战略施策路径德国

    英国混合用途城市更新的制度支持与实践策略

    陈雪萤段杰
    75-83页
    查看更多>>摘要:1990年代以来,混合用途开发成为英国城市更新实践的主要形式,并在历次规划体系改革和政策创新中得到不同维度的制度支持.本文首先梳理英国实现混合用途城市更新的制度背景与政策框架,并以大伦敦地区为例分析阐明近20年来地方政府促进混合用途开发的政策目标转向、使用的关键政策工具和构建的治理结构.其次笔者探讨混合用途城市更新实践中面临的具体困境,并以伦敦帕丁顿地区重建为例阐释混合用途城市更新实践受阻的原因和应对策略.最后从规划决策制度、规划实施管理和复合空间功能协调机制三个方面入手,总结英国混合用途城市更新的实践经验,以期为中国综合开发式城市更新的制度优化与实践策略探索提供借鉴与启示.

    城市更新混合用途开发土地使用决策空间功能协调伙伴关系

    新加坡城市用地容积率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

    刘作刚叶如海
    84-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人多地少的约束条件下,新加坡城市运行高效、环境宜居,成为我国许多城市建设的学习榜样.容积率是城市建设与管控的核心指标之一,研究新加坡容积率空间分布规律,对我国城市规划建设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本文以新加坡总体规划数据为基础,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评估的方法对新加坡容积率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其整体分布特征上延续"一环一带"的结构,用地以中高强度建设为主,但总体容积率适宜;极值集聚程度上形成了"一核高度集聚、多心均匀散布"的特征;空间分布形态上呈现"中心高外围低、南部高北面低"的特征.造成上述特征的因素有自然环境、历史发展、政府意志、中心体系和公共交通等.参考新加坡的容积率空间分布与管控经验,为了适应我国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在用地强度管控上既要使容积率空间分布符合客观规律,也要以高效与宜居为长期目标,突出城市整体强度分区,鼓励建筑向重点地区集中,并通过制度设计加强容积率的管理等.

    容积率空间分布特征集聚宜居影响因素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