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国际城市规划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国际城市规划
国际城市规划

王静霞

双月刊

1673-9493

upi@vip.163.com

010-88305103、88305105

100044

北京三里河路7号新疆大厦写字楼B座8层

国际城市规划/Journal Urban Planning InternationalCSSCICHSSCD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全面介绍世界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专业学术刊物,它立足于中国城市发展的需要,放眼于国际学术发展的前沿,对世界城市及城市规划研究的理论、方法和设计实践等进行研究和介绍,提供中外对比研究的平台,刊物的读者群包括专业人员、政府官员、大学教师和学生、行政管理人员等,我们还按期向建设部部长和各部门以及市长协会举办的全国市长培训班提供杂志。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将时间维度融入城市规划的呼吁

    卡洛斯·莫雷诺罗雪瑶
    1-2页

    时间城市规划的概念、内容与方法——兼论时间城市规划的时间观、空间观与人间观

    柴彦威陈昱龙罗雪瑶
    3-1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梳理总结多学科背景下的城市时间理论以及近期国内外时间城市规划相关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本文以时间地理学理论和行为地理学理论为核心视角,提出时间城市规划的概念与内容,阐释时间城市规划的时间观、空间观和人间观等理论基础,论证时间城市规划的实践方式和未来展望.时间城市规划采用"时—空—人"的整合视角,以时空间行为规划为核心方法论,从空间规划、时间规划、现代技术背景等三个角度讨论具体实现路径,并强调规划者应具备相应的时间意识,创新城市规划的理论视角和实践途径.

    时间城市规划时间性时间观空间观人间观时空间行为规划

    "X分钟城市"的概念、内涵与规划方法

    罗雪瑶柴彦威
    1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X分钟城市"规划作为应对环境和社会问题,实现可持续城市发展的重要策略,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兴起,其核心理念强调构建X分钟步行或骑行可达的社区空间并将该空间作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基本单元.该理念在以邻近性为核心的空间规划模型基础上响应时间都市主义思潮,形成了强调时空邻近性的特色.笔者通过梳理"X分钟城市"规划实践的国际经验,总结"X分钟城市"理念在社区尺度和城市尺度的概念差异性,在物质形态、社会、交通与健康、韧性等不同视角下的内涵多样性,在空间、时间、技术等不同维度上规划方法和实施措施的丰富性;指出国际上相关实践中存在的挑战,最后从"加强社区和城市尺度规划实施传导,构建多层次时空资源供给体系""丰富时间维度内涵,促进供需动态匹配""构建全流程规划实施机制,开展多维度规划方法实践"三方面提出了对中国建设"X分钟城市"的借鉴意义.

    X分钟城市邻近性规划时空邻近性规划实践国际经验社区生活圈

    数字化时代下的城市时间变化及规划响应

    肖作鹏韩来伟
    2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化浪潮正在重塑城市居民对日常生活的感知体验,推动当代社会步入一个加速社会的情境.尽管现有时空间行为等研究对空间现象与规律进行了深入分析,但对时间变化背后的作用逻辑与空间响应仍缺乏深入挖掘.本文从规划角度出发,结合时间社会学等跨学科理论,深入剖析了数字化时代下城市时间的加速趋势,讨论了其空间响应.研究发现,数字技术的普及应用使得时间数字信号化,驱动时间呈现瞬时化、无序化、碎片化的特征,拓展了时间的媒介、交易、制度等价值,时间性成为结合空间、定义空间的关键要素.面向数字化作用下的时间变化与空间响应,本文提出适应数字化时代的生活圈规划策略,即需要以规划价值观转向推动时间导向的空间规划与平台介导虚拟空间治理,适应现代城市化和数字化发展的需求,塑造更有诗意的栖居.

    数字化时代时间变化时间价值空间响应数字生活圈

    个体移动性视角下城市设施时空协同分析方法与实例研究

    宋颖廖静莹
    3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个人的生活和出行呈现出新的特征,人们对设施在时间上的可供性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当前各种实时数据的涌现和基于位置服务的普及,使得城市设施和服务能够满足这一现实需求.然而,目前对于个体移动与城市设施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者的空间位置关系,相对忽视了时间要素对居民获取资源过程的影响.因此,本文从个体移动性的视角出发,解读个体移动与设施服务间的时空关系,提出理解城市设施间时空协同的理论框架;总结相关研究提出的时空可达性、余弦相似度等分析方法,并用实例研究解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聚焦时空协同中移动个体与设施服务间在多层次上的衔接问题,本文提出的理论框架和总结的分析方法能够为后续全面揭示城市动态和个体移动之间的关联、制定与评估城市时间规划政策提供有效的工具和支持,有助于将基于空间可达性的空间设施规划拓展至涵盖个体移动发生全过程的时空调度规划.

    个体移动性时空协同城市设施服务供需匹配时间城市规划

    面向时间城市规划的行为决策建模及上海陆家嘴地区案例探索

    王德任熙元胡杨
    40-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揭示居民时空活动背后的行为决策机制,模拟不同政策情景下个体在城市时空环境中的活动选择,对于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落实时间城市的规划政策、推动数字化时代的智慧城市建设具有关键作用.在时间城市规划的语境下,本文明确了行为决策建模对于时空间行为研究的意义,提出"时间—空间—决策—活动"四位一体的理论框架,并梳理了时空间行为决策建模的基本要素、效用假设和拟合算法.本文以上海陆家嘴为研究案例,探索出一条"数据采集、模型构建、偏好分析、政策制定、效果预测"的实践路径,并进一步认为时间城市规划应充分了解居民的行为决策机制,协调好个体时间与城市时间的关系、时间规划与空间规划的关系、适应性规划与引导性规划的关系.

    时间城市规划行为决策模型时空间行为通勤时间规划上海陆家嘴

    城市生活时间规划的目标、内容与方法

    陈梓烽谭一洺
    51-57,7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时间城市规划"等规划实践方式受到越来越多关注,试图以鲜明的时间要素(如15分钟步行时间)回应城市资源配置失效等问题.本文提出时间城市规划的一种新形式——城市生活时间规划.这类规划直接对城市时间系统进行规划和调控,即按照城市的生活时间需求,将城市的生活时间资源或供给按照一定的时间布局方式进行配置,以促进城市不同个体的生活时间需求与城市生活时间资源、布局的协调,最终实现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其具体内容包括统筹城市总体时间资源、调整城市时空间结构的全局性规划,为落实总体规划目标而进行城市设施运营时间的调控,以及直接引导和干预个体生活时间利用的新型规划措施.本文系统阐述了城市生活时间规划的概念与目标,并论述了在多源数据支撑下开展城市总体生活时间规划、城市设施运营时间规划、居民个体时间利用规划的具体方法.本文旨在推动对城市生活时间研究及其规划的关注,为新发展背景、新技术条件下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和资源的精细化配置提供参考.

    城市生活时间规划时间城市规划时间节奏时间资源时空间行为

    时间城市规划的上海探索——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的时间路径

    吴秋晴王睿奚文沁
    58-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区作为城市内涵式创新发展基本单元的作用正逐步被强化,尤其是将时间维度融入社区规划与建设体系后,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社区功能结构、空间组织与治理运营等模式的认知.2014年,上海在国内率先提出"15分钟社区生活圈"这一基于时空间行为视角的单元概念,尊重城市的发展流变,强化对社区各时间要素的综合治理,以积极应对城市化和全球化背景下社区社会结构的变化趋势和复杂诉求.笔者通过梳理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理念的演进特征和典型实践,提炼上海社区规划探索中的三个主要时间路径:一是通过整体优化生活圈的时空结构来系统提升社区空间的时间价值;二是通过精准引导个体行为的时空匹配来维护社区资源的时间秩序;三是以更具韧性的时空动态治理多维回应社区生活的全时诉求.在人本价值导向回归的背景下,对相关策略的整理与实施评估将为时间城市规划在各地社区层面的实践应用提供借鉴启示.

    时间城市规划社区生活圈时间路径上海探索

    国土空间规划制定实施中的时间城市规划方法体系构建与实践

    孙道胜张晓东许丹丹鞠秋雯...
    66-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规划中的时间性体现在规划的实施时序和动态性上,对城市内基于时间的资源和活动分配考虑不足.发源于欧洲国家的"城市时间政策"讨论及其实践,为我国审视城市的时间性问题,以及将时间城市规划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提供了启示.本文首先从时间城市与时间城市规划的概念探讨入手,提出时间价值、时间性、时间城市规划应用路径等方法体系;进而提出国土空间规划制定与实施的时间城市规划实践框架,并结合北京市等相关实例从9个方面对该框架进行诠释;最后,结合当前大数据、未来城市、城市计算等新技术趋势,探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时间城市规划的机遇、挑战与展望.

    国土空间规划时间城市体系构建实践模式时空间行为

    以舒适物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型——一种国际城市研究新范式

    吴军王桐郑昊
    75-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艺术、科技、地方文化与丰富多元的社交环境相结合,以满足创新型人才需要的生活方式,是最近二十余年全球城市"筑巢引凤"和提升自身竞争力的主要路径,而舒适物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越来越多的国际研究表明,舒适物已成为驱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在梳理舒适物研究的英文文献基础上,提出以舒适物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型:首先,概述其理论意涵、模型特征和适用条件;其次,探讨舒适物对城市发展的作用,涉及舒适物与创新型人才增长、普通市民群体需求的关联;再次,聚焦国际研究争论的热点以及场景视角下的整合,继而分析舒适物导向下城市政策与规划的理论和实践;最后,展望舒适物研究的国际新趋势以及挑战.舒适物驱动城市发展作为一种城市研究新范式,有利于引导城市政策从关注产业发展的需要转向关注从事产业的人的发展需求,尤其是创新型人才在创新、消费、文化等方面的需求,从而吸引集聚高素质人力资本并促进城市发展由外生力量向内生动力转变.

    舒适物场景城市发展城市理论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