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外公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外公路
中外公路

刘玉兰

双月刊

1671-2579

zhongwaigonglu@163.com

0731-82309033

410004

长沙市万家丽南路二段960号

中外公路/Journal Journal of China & Foreign Highwa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主管,长沙理工大学(原长沙交通学院)主办。主要栏目有:国内外公路概况、公路路线设计、路基路面工程、结构计算、桥隧工程、材料与试验、路桥检测及维修加固、智能运输系统、养护管理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速公路改扩建膨胀土路堤处置方法研究

    王雨威胡艳丽张锐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在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中充分利用膨胀土填料,该文借鉴膨胀土直接筑路的成功经验,依托G40沪陕高速公路合肥至大顾店段改扩建项目,提出采用土工格栅加筋膨胀土包边的路基处置方案.通过室内试验开展膨胀土填料的路用特性和膨胀性试验,确定填料的适用范围和压实控制指标.最后,通过路堤湿胀量预估、土工格栅加筋边坡稳定性分析和经济效应分析,对处置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论证.结果表明:填料胀缩总率为1.12%,RCBR大于3%,初步验证了该膨胀土样可采取包边、加筋等物理处置后用作下路堤填料的可行性.若采用湿法击实试验所确定的压实控制指标,路堤湿胀量预估值将比干法的小1个数量级.各层土工格栅的抗拔安全系数均满足规范不小于2.0的要求,不会存在拔出风险.相比石灰改良方案,该方案可极大地缩短工期和节约造价.

    道路工程膨胀土路基改扩建湿胀量土工格栅

    基于SEM的沙漠公路路基工程施工风险研究

    王首绪韩凌云
    9-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沙漠地区进行公路建设对完善交通网络节点、发展偏远地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为有效探究沙漠公路路基工程施工风险,该文从人员风险、技术风险、材料风险、机械风险和环境风险5个方面出发,通过文献研究法筛选出影响沙漠公路路基工程施工风险的23项指标;基于问卷调查收集到的有效数据,构建沙漠公路路基工程施工风险的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简称SEM);分析施工风险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沙漠公路路基工程施工风险受恶劣气候、人员三违行为、风积沙质量、机械维修与保养、技术交底完整性的影响较大.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可为沙漠公路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路基工程施工风险结构方程模型(SEM)沙漠公路

    基于超固结状态的既有软基段路基轻质换填技术研究

    黄宝涛张牡丹黄湘铄方明山...
    16-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沿海地区公路软基段路基差异沉降病害,该文基于超固结应力比的弹性变形理论,从减轻车辆荷载和结构自重附加应力的角度,开展人造超固结应力比计算分析及轻质化换填新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适宜密度轻质材料的换填厚度可使路基底部附加应力小于原状软土的自重应力,且附加应力小于软土初始流变应力值,形成的超固结应力比,可让软土地基处于弹性变形状态.试验路的沉降性能观测数据显示:工后1年使用情况下,轻质化换填路面结构的沉降稳定保持在1 mm左右,常规路面结构的沉降量达到17 mm,超过行车舒适的上限值15 mm,且沉降还在持续发展中.该文提出基于人造超固结应力比理论的轻质化换填技术可有效解决软基段路基差异沉降,具有显著的理论价值和工程实践推广前景.

    道路工程软基段路基轻质换填差异沉降

    轮胎/路表间水膜受力和排出特征及其受刻槽参数的影响分析

    孙振浩陈俊
    23-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轮胎作用下水泥混凝土路表水膜受力特征及其受刻槽的影响,采用SolidWorks和Ansys WorkBench,构建了轮胎‒水膜‒路表有限元模型,基于CFD控制方程和流固耦合理论,分析轮胎作用下路表水膜流动规律以及水膜厚度、行车速度、刻槽宽度、间距和方向对轮胎所受动水升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轮胎迎水面所受动水升力随水膜厚度的增加而增大;当水膜厚度超过轮胎花纹深度后,动水升力增幅明显变大;增加路面刻槽宽度或减小刻槽间距,能够有效地降低轮胎所受的动水升力;在相同的刻槽参数下,路面横向刻槽的排水性能和对动水升力的降低幅度要优于纵向刻槽.

    轮胎水膜路表动水升力刻槽

    长大纵坡沥青路面车辙发展规律与轴载换算修正系数研究

    郭晨晨丁婷婷吕鑫孙建秀...
    30-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有设计规范未对长大纵坡路面做出特殊设计规定,直接套用设计规范忽略了其受力特点,不能较好地保证路面使用性能及寿命.为实现特殊路段路面结构差异化设计,该文基于实测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全年交通量及温度数据,利用自主开发的温度‒轴载分析软件,将真实交通量转换为标准轴载.采用Abaqus软件,建立实测轴载与温度耦合作用下的车辙模型,分析长大纵坡对车辙发展规律的影响.研究表明:坡度增大导致速度降低,容易引发长大纵坡路段沥青路面车辙病害的发生.基于车辙等效原理,提出不同坡度及坡长下的轴载换算修正系数,为长大纵坡路段沥青路面的差异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路面结构设计轴载换算修正车辙等效长大纵坡修正系数

    沥青路面磨耗层与下卧层组合结构力学行为分析

    杨晓华袁战文温勇兵周超...
    40-47页
    查看更多>>摘要:路面结构的层间状态在服役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会发生改变,层间结合状态的改变对路面结构的力学行为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该文通过组合结构试验与数值分析,探究不同磨耗层与下卧层组合结构在不同应力和黏结状态下的力学行为.作为对比分析,试验考虑 3 种目前常用的沥青路面磨耗层(面层)材料:AC-13、OGFC-13 和SMA-13.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组合结构由于材料特性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层间黏结性能与疲劳特性;与AC-13+ AC-20组合结构相比,OGFC-13+AC-20和SMA-13+AC-20的抗剪切疲劳性能较强,但是抗弯拉疲劳性能较弱.层间压‒剪破坏主要发生在层间界面和界面过渡区,可以观察到材料空隙结构的压缩与黏结界面的嵌挤变形;局部界面会有集料在挤压和剪切过程中破坏,随着界面剪切变形和滑移.弯拉应力作用下组合结构的疲劳破坏行为与压-剪应力作用下明显不同,材料特性的差异对其抗弯拉变形能力有显著影响,且疲劳失效形态受到层间黏结与接触咬合状态的影响;随着材料损伤的开展,裂缝由组合梁试件底部沿着集料周边向上开展,到层间界面时会沿着界面向两侧横向开展造成局部脱黏,随后再向上开展直到组合结构试件失效.

    沥青路面层间界面组合结构力学行为

    控制吸力下低应力条件的合肥膨胀土抗剪强度试验

    侯超群张荣健李永鑫
    48-54,65页
    查看更多>>摘要:膨胀土边坡在变饱和条件下可能发生浅层滑塌失稳.为了研究非饱和膨胀土在低应力条件下的强度特性,采用非饱和三轴仪设置多组不同基质吸力和应力条件,进行合肥膨胀土的三轴剪切试验,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当膨胀土所受净围压应力不断降低时,其应力‒应变曲线会由应变硬化向应变软化过渡;非饱和膨胀土强度随基质吸力增大而增大;浅层膨胀土的抗剪强度会呈现明显降低,具有非线性特点;非饱和膨胀土的黏聚力对抗剪强度影响显著,低应力条件下黏聚力会显著降低,内摩擦角明显增大;净围压应力对低应力段土体强度影响明显,而基质吸力对低应力段土体强度影响较弱.

    合肥膨胀土抗剪强度非饱和三轴试验低应力条件基质吸力非线性

    不同纳米黏土改良黄土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赵丹妮曹宝花许江波南亚林...
    55-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应用正交法设计试验,定量地分析了改良黄土抗压强度、抗剪强度指标以及渗透系数的影响因素和影响大小,得到了改良黄土的最优掺量.另外,通过扫描电镜试验探究纳米黏土材料对黄土的改良机理.研究表明:① 影响改良黄土抗压强度因素有纳米黏土掺量、含水率和养护龄期,影响黏聚力、内摩擦角、渗透系数的因素有掺量、干密度、围压;② 在不同影响因素下,纳米蒙脱土比凹凸棒土更能有效提高黄土的抗压强度;③ 当材料掺量小于等于1%时,凹凸棒土改良黄土的抗剪强度指标总体高于纳米蒙脱土抗剪强度指标,渗透系数则相反,而当掺量大于等于2%时,则相反;④ 当凹凸棒土材料掺加量为1%、纳米蒙脱土材料掺量为2%时,改良黄土表面最为致密,孔隙最少.

    正交试验凹凸棒土纳米蒙脱土三轴试验对比SEM扫描电镜试验

    RAP掺量对温再生沥青混合料力学性能和路用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

    任瑞波尹利洋徐强赵品晖...
    66-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温再生技术是一种有效的利用沥青混合料回收料(RAP)实现再生的新技术.为改善温再生沥青路面性能,有效提高RAP的循环利用率,通过力学性能和路用性能分析考察了RAP掺量对温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规律,探讨动稳定度与重复加载蠕变试验力学参数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RAP掺量的增加,温再生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抗剪切和抗弹性变形能力提高,但低温抗裂性能、水稳定性能有所下降.此外,流动数与动稳定度之间具有较好的线性相关性,可以借助流动数评价混合料的高温抗车辙能力;相同RAP掺量下,改性温再生沥青混合料的各项性能均优于普通温再生沥青混合料,当RAP掺量达70%时,混合料各项性能仍能满足规范要求,可为后期工程应用和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沥青混合料回收料温再生技术沥青混合料力学性能路用性能

    纳米SiO2在乳化沥青中的不同形态及对乳液存储稳定性的影响

    冀超曹元浩李志刚
    76-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乳化沥青存储性能不足一直是影响其应用的较大问题,中国已有将纳米SiO2粒子作为添加剂来改善乳化沥青稳定性的研究,但其效果不明显.该文基于Pickering乳液原理将表面改性后的纳米SiO2作为乳化剂直接乳化基质沥青,探究是否比纳米SiO2作为改性添加剂对乳化沥青的稳定性改善效果更佳.首先分别制备了普通改性乳化沥青A、纳米SiO2做改性添加剂的乳化沥青B和基于新型纳米SiO2Pickering乳液乳化的乳化沥青C共3种乳化沥青,然后通过光学显微镜与SEM,探究纳米SiO2粒子分别作为乳化剂和改性剂时乳化沥青表面结构的微观形貌差异,分析3种乳化沥青中乳液颗粒的不同形态;最后通过室内乳化沥青试验和乳液颗粒粒径分析,进一步论证纳米SiO2分别作为乳化剂与改性剂对于乳化沥青存储稳定性的差异及差异机理.微观与宏观试验均表明纳米SiO2作为乳化剂比作改性剂能使乳化沥青具备更好的稳定性.该文的研究说明纳米SiO2用作乳化剂能更好地解决乳化沥青稳定性不足的问题,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道路工程乳化沥青纳米SiO2改性纳米SiO2乳化Pickering乳液改性效果储存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