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外公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外公路
中外公路

刘玉兰

双月刊

1671-2579

zhongwaigonglu@163.com

0731-82309033

410004

长沙市万家丽南路二段960号

中外公路/Journal Journal of China & Foreign Highwa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主管,长沙理工大学(原长沙交通学院)主办。主要栏目有:国内外公路概况、公路路线设计、路基路面工程、结构计算、桥隧工程、材料与试验、路桥检测及维修加固、智能运输系统、养护管理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泸定大渡河桥重力锚碇基础形式研究

    周霆陶齐宇李则均
    155-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第四纪冰期形成的冰碛土在中国西部广泛分布,其力学性质好,覆盖深厚.该文以泸定大渡河桥为依托,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了将冰碛土作为重力锚基础的地基持力层时,不同基础形式对锚碇稳定性的影响,得出带齿坎的斜向扩大基础是一种既受力良好又经济的基础形式,可为西部建设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悬索桥重力锚冰碛土稳定性齿坎效应

    近场地震作用下大跨高墩连续刚构桥易损性分析

    孙永江
    161-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场地震作用对于大跨高墩连续刚构桥的破坏性更强.该文以某新建大跨高墩连续刚构桥为依托,考虑近场地震动下桥梁的地震需求概率,运用OpenSees对该连续刚构桥进行时程分析,通过云图法获得桥梁结构在近场地震下的响应,基于结构的曲率需求概率模型对桥梁进行易损性分析.结果表明:大跨高墩连续刚构桥在PGA较低时结构曲率需求概率响应集中,在较大PGA作用下结构的曲率需求概率降低.在近场的罕遇与特罕遇地震作用下,桥墩出现严重损伤和完全破坏的概率几乎为零,桥梁结构在设防场地下能达到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要求.

    连续刚构桥近场地震易损性分析云图法

    基于Bayes-LSTM的公路隧道围岩变形预测方法研究

    刘智李欣雨李震孔宪光...
    166-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公路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的稳定性对隧道施工的影响较大.因此公路隧道围岩变形的监控量测与准确预测是保障隧道施工安全的关键.针对当前隧道围岩变形的预测精度较低以及泛化能力较差等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贝叶斯(Bayes)优化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的方法,该方法首先对拱顶沉降和周边收敛的原始监测数据进行预处理,而后构建公路隧道拱顶沉降与周边收敛的初始LSTM模型,并利用Bayes优化模型中的超参数,最终得出预测结果.利用该模型对某公路隧道拱顶沉降和周边收敛进行预测,将预测结果以均方根误差为评价指标与神经网络(CNN)和支持向量回归(SVR)进行对比.预测拱顶沉降时,Bayes-LSTM模型的平均预测精度相较于CNN与SVR模型分别提高了1.0与1.26;预测周边收敛时,Bayes-LSTM模型平均精度相较于CNN与SVR分别提高了0.3与0.32.表明Bayes-LSTM模型的预测精度较高,同时其能在训练模型过程中对历史信息进行判断和取舍,极大地提高了时序数据处理的效率,为公路隧道围岩变形预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探索.

    公路隧道围岩变形数据分析LSTM贝叶斯优化

    基于参数化建模思想的四心圆公路隧道洞形优化

    朱磊郭萌郭金勇沈才华...
    177-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合理的四心圆公路隧道断面形式有助于改善衬砌结构的受力状态,减少复合式衬砌的开裂病害,提高隧道结构的耐久性.该文通过Ansys软件APDL参数化编程平台,基于"曲率连续"的设计思想,构建了拱脚区局部洞形几何尺寸参数化建模方程,建立了锚杆加固区等效力学参数计算方法及数值模拟模型,揭示了四心圆公路隧道拱脚区域局部洞形参数设计对衬砌结构内力的影响规律,结合实际工程研究显示:隧道拱脚弧与中墙弧的半径和长度对于隧道复合式衬砌结构内力的影响较明显,增大拱脚弧半径对于抑制衬砌结构内塑性区发展的效果最为明显;为了减小衬砌结构的开裂风险,提出采用衬砌拉应力为控制目标进行局部形状优化思想,通过中墙弧圆心角θ2、拱脚弧圆心角θ3及中墙弧半径R2对衬砌结构内力极值的敏感性及影响规律分析为皮家岭隧道洞形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四心圆公路隧道参数化建模复合式衬砌第一主应力塑性区

    水雾包裹式隧道降尘技术试验研究

    王轶君王飞贾悦迪潘卫华...
    185-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更快速有效地消除隧道爆破所产生的粉尘,该文提出"风筒水雾包裹式"与"车载水雾包裹式"两种喷雾降尘方案,并依托云南轿顶隧道进行现场试验.研究表明:对于"风筒水雾包裹式"除尘技术方案,掌子面处1号特征位置在降尘10 min后,粉尘浓度下降至3.87 mg/m3,满足规范要求;针对"车载水雾包裹式"的降尘技术,相比于无降尘初始状态,前20 min粉尘浓度下降最快,1、2、3号特征位置处粉尘浓度20 min后的降幅分别为70.6%、61.1%及89.9%.风筒、车载水雾包裹式技术均可达到相应的降尘效果,后者降尘效果更为明显.

    隧道工程爆破施工包裹式降尘现场试验

    清江某特大桥隧道锚承载特性数值模拟研究

    尹红梅石谦张宜虎
    193-2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清江某特大桥左岸隧道锚为例,在工程地质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三维地质概化模型,利用不同软件实现对复杂岩体和隧道锚结构的近似网格化离散划分.采用FLAC3D软件进行不同工况模拟,获得隧道锚的变形特征和承载能力,明确该隧道锚的潜在破坏模式为锚碇连同锚碇上部受结构面切割的岩体,在主缆拉力作用下发生沿锚碇底部岩/混凝土胶结面的整体滑移.该文采用的研究思路及相关研究成果,一方面能够为清江某特大桥隧道锚工程实践提供技术支撑,同时还有助于构建系统的隧道锚分析研究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对后续隧道锚工程建设具有较强借鉴意义.

    悬索桥隧道锚三维数值模拟承载性能破坏模式分析方法

    融合多相关收费站数据的高速公路交通流预测

    张阳姚芳钰杨书敏
    202-2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济间的紧密联系使城市群区域间多相关收费站交通数据间存在空间关联,准确描述该联系对提升高速公路交通流预测的精度具有积极作用.然而,由于受诸多不确定性的影响,该关联性难以捕捉和量化.针对这一缺陷,该文提出一种ATGCN-ResGRU深度学习高速公路交通流预测方法.通过结合注意力机制构建高、中、低注意度的3个GCN拓扑网络,并根据各个网络的注意度加权获得空间学习数据,将多相关收费站的联系进行量化和分级;同时,为了避免过平滑问题,将两个GRU(Gated Recurrent Unit)模块通过残差连接,进一步提升算法捕捉时间规律的能力;最后,使用特征融合层和全连接层输出预测值.利用该算法预测广东省某高速收费站的交通流量,试验结果表明:该文提出的方法能够有效提升预测精度,与经典模型多元集成CNN-LSTM、CNN-BiLSTM和DL-SVR相比,平均绝对误差(EMAE)分别减小了7.95、4.52、12.88,均方根误差(ERMSE)分别减小了12.03、6.12、19.05.

    高速公路交通流预测收费站深度学习

    基于交通冲突的城市地下互通左出匝道减速车道长度研究

    王海亮程冲官洪丁乃侃...
    209-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确定城市地下互通左出匝道分流区减速车道长度的合理区间,研究减速车道长度与主线、匝道的交通量和设计速度的交互作用对左出分流区交通冲突的影响,该文以武汉市两湖隧道工程地下互通立交为例,开展VISSIM微观交通仿真试验,并提取冲突率(RCR)和碰撞暴露时间(TTET)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① 随着减速车道长度增加,分流区冲突率减小而TTET增大;② 随着主线交通量或匝道交通量的增大,分流区冲突率未呈现显著变化,而TTET有不同程度的增大;③ 随着主线设计速度的增大或匝道设计速度的减小,分流区冲突率和TTET均呈现增大的趋势;④ 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表明,减速车道长度是引起冲突率和TTET变化的关键原因,且综合来看地下互通立交左出匝道分流区减速车道长度的一般合理区间应设置为120~170 m,考虑工程经济性最大长度宜控制在195 m以内.

    交通安全左出匝道减速车道长度交通冲突VISSIM仿真

    山区高速公路弃渣场安全风险评价体系研究

    叶咸尹淏赵鑫王冠群...
    218-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山区高速公路弃渣场工程的安全关乎路域范围内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公路建筑物及下游环境敏感点等的保护,提出安全评估方法十分必要.该文基于云南省内1 369座弃渣场资料分析,提出弃渣场工程安全风险影响因素,概括为选址和设计因素、施工因素、区域地质因素、外部影响因素及资料完整性因素共5个一级指标,进一步提出18个次级指标.建立群决策AHP模型,通过64名技术专家,确定次级指标的权重,构建高速公路弃渣场工程安全风险评价技术指标体系,提出风险等级分级标准.以大理至丽江高速公路一处弃渣场实体工程为例,检验了弃渣场安全风险评估评价体系,证明了评价体系具有简单易行的优点,权重优化需要实践大数据的支撑,该评价体系适合在山区高速公路弃渣场工程中进行推广运用.

    山区高速群决策弃渣场安全风险评价系统

    路基排水沟机械化施工的碳排放计算及方案比选

    邢浩吴佳润李瀚林宇亮...
    225-2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双碳"目标下,路基排水沟机械化施工不仅需要考虑施工功效和经济性问题,也应考虑碳排放问题.该文以勐绿高速公路为工程依托,从建材生产、建材运输及建造3个阶段建立路基排水沟碳排放量与投资成本计算方法.引入碳交易的概念平衡碳排放量与投资成本,基于等效碳排放量实现路基排水沟传统支模法与液压动力式滑模法两种施工方案的综合比选.以路基排水沟上边长、浇筑厚度、建材运距与建造长度4个关键因素设计正交试验,比较两种方案的等效碳排放量,并分析因素的影响敏感性.研究表明:浇筑厚度与建造长度对两种施工方案的等效碳排放量影响均较大.建材生产阶段等效碳排放量对传统支模法的贡献率最大,建材生产与建造阶段等效碳排放量对液压动力式滑模法的贡献率较大.液压动力式滑模法的等效碳排放量优于传统支模法,其施工全阶段的减碳率为85.58%,且3个阶段的等效碳排放量均少于传统支模法,其中建材生产阶段与建材运输阶段的减碳率较高,分别为91.92%和85.06%,因此路基排水沟施工推荐选择液压动力式滑模法.

    路基排水沟机械化施工碳排放量投资成本综合方案比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