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外公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外公路
中外公路

刘玉兰

双月刊

1671-2579

zhongwaigonglu@163.com

0731-82309033

410004

长沙市万家丽南路二段960号

中外公路/Journal Journal of China & Foreign Highwa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主管,长沙理工大学(原长沙交通学院)主办。主要栏目有:国内外公路概况、公路路线设计、路基路面工程、结构计算、桥隧工程、材料与试验、路桥检测及维修加固、智能运输系统、养护管理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温天气对宽幅矮塔斜拉桥大悬臂施工控制影响研究

    朱豪杰张谢东李勇林源...
    192-2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高温天气下温度梯度对处于大悬臂施工阶段的宽幅矮塔斜拉桥施工的影响,通过理论计算宽幅等高箱梁的太阳辐射和热边界条件,采用Abaqus建立宽幅等高箱梁的热分析有限元模型,使用智能弦式传感器与红外测温仪实测箱梁截面温度,计算宽幅箱梁在夏季某天从日出至日落的温度梯度大小及其分布.采用Midas Civil建立施工阶段有限元模型,分析大悬臂阶段控制工况下正温度梯度对主梁线形与应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热分析有限元模型结果与实测温度结果吻合较好.宽幅等高箱梁边中腹板处温度梯度效应最显著,中午高温时段内宽幅等高箱梁边中腹板顶部竖向温度梯度大小与作用范围均高于《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15)规定值.正温度梯度使主梁产生下挠,并且随着悬臂的增大,主梁下挠效应越显著,与无温度梯度相比最大悬臂节段浇筑后正温度梯度使主梁悬臂端下挠量增大了36.08 mm,尾索张拉主梁悬臂端下挠量增大了40.23 mm.正温度梯度使主梁顶板压应力显著增加.

    宽幅矮塔斜拉桥大悬臂施工日照温度场温度梯度桥梁线形与应力

    斜拉桥由成桥状态求解施工初始索力方法研究

    徐郁峰陈斯谢云飞朱梦阳...
    201-209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文针对斜拉桥由成桥状态求解施工初始索力的问题,提出一种结合无应力索长与正装迭代的方法.该方法首先由成桥状态计算斜拉索无应力长度,然后基于无应力索长进行施工正装计算,求得拉索原始初始索力,再通过差值迭代调整施工初始索力,最后根据主塔变形微调施工初始索力,来获取满足偏差要求的成桥状态.以一座斜拉桥为研究背景,该桥已知成桥目标状态,采用该方法确定施工过程的张拉索力.通过算例说明该方法不需要进行复杂计算,能取得满足工程精度的结果.

    斜拉桥成桥状态无应力索长施工初始索力

    基于LS-DYNA的ECC管桩的抗冲击性能分析

    曾庆有叶晨峰刘俊俊冯凯...
    210-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工程水泥基复合材料(Engineering Cementitious Composite,ECC)管桩的抗冲击性能,采用Ansys/LS-DYNA对管桩受竖向落锤冲击作用进行模拟.基于静态拉压试验和动态压缩试验获得关键参数,建立ECC管桩的HJC(Holmquist-Johnson-Cook)本构模型,通过霍普金森压杆试验(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SHPB)验证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对不同锤体质量和冲击速度组合的管桩模型进行参数化分析,得到管桩在不同冲击能量下的位移、能量时程曲线和有效塑性应变图等动力响应.结果表明:在竖向冲击作用下,ECC管桩的最大残余变形只有高强混凝土(High-Strength Concrete,HC)管桩的66.0%,最小残余变形仅为HC管桩的13.7%;且ECC管桩释放的变形能占比平均为HC管桩的6.26倍.表明ECC管桩较HC管桩有更好的抗损伤能力和弹性恢复能力.

    管桩工程水泥基复合材料(ECC)抗冲击性能LS-DYNA高强混凝土(HC)

    隧道施工期间不同通风方式的对比研究

    岳昆包小华敖翔刘宽...
    218-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隧道施工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隧道掘进的速度和里程快速增长,其中隧道施工期间的通风问题是影响隧道高效、安全施工的主要问题之一.该文以珠海兴业快线(西线)隧道工程为背景,研究压入式、抽出式和混合式3种通风方式对隧道工作面附近有害气体CO的稀释情况、排出效果和洞内风速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合式通风在CO稀释方面更有优势,而抽出式通风的CO排出效率较高,其工作面附近的风速较小.因此,虽然压入式通风在CO的稀释和排出效率方面稍弱,但在考虑工作面附近保持一定风量的情况下,应该在隧道施工中考虑采用压入式通风方式.

    隧道工程压入式通风抽出式通风混合式通风CO的稀释效率CO的排出效率洞内风速

    公路隧道施工涌水处治与计量计价

    王朝杰冯志华樊浩博
    225-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公路隧道的一种特殊地质情况,涌水发生后会引起工程建设技术与管理上的难题,主要原因在于涌水处理时间周期长、管理单位多、规范条文分散,不同参建单位关注重点不一致,进而出现管理难题及不必要的争议.针对公路隧道建设中出现的涌水处治理念、勘察估算、计量计价、现场确认等关键问题,该文对现行规范条文等指导文件规定进行了系统梳理,调研了中国公路、铁路行业对隧道涌水与反坡抽水的处理方法,并结合已有的实践经验,指出建设单位、勘察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合理分工及应当重点关注的事项,可为今后公路隧道做好涌水处治的建设管理提供有益参考.

    隧道涌水水文地质反坡抽水量堵水与排水工程造价合同管理

    双模盾构土压模式下下穿珠江断裂带开挖面稳定性研究

    佟彬张斌朱汉标王树英...
    232-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盾构下穿珠江断裂带开挖面的稳定性,该文依托广州地铁7号线二期工程洪圣沙站—裕丰围站区间项目,通过盾构下穿珠江断裂带全域及其局部高风险区域的数值模拟,探明盾构穿越过程施工风险,并分析不同支护应力及注浆压力对开挖面稳定性及地层变形的影响,最后通过掘进参数分析评价数值模拟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① 隧道开挖面为上软下硬地层分布时,盾构施工容易出现较大的地层沉降,当上硬下软地层分布时则易产生较大隆起;②盾构穿越复合地层时,局部软弱地层易出现开挖面稳定性问题,当软弱地层受到的静止土压力大于支护应力时,软弱地层土体将朝隧道内变形,且变形量随支护应力比的减小而增大;③ 注浆压力对开挖面稳定性无影响,但与地层沉降成反比,注浆压力越大,地层沉降越小.盾构的顺利掘进验证了数值模拟的正确性.

    双模盾构断裂带开挖面稳定性数值模拟支护应力注浆压力

    基于语义分割的公路路面裂缝智能识别技术研究

    高亮饶法强杨忠民代宗晟...
    241-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速公路路面裂缝的实时检测和及时处理是保障车辆行车安全的关键环节与重要基础,特别是发生地质灾害导致路面开裂时,裂缝快速识别与对比是监测地质灾害发展变化的一种新手段.针对这类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语义分割的公路裂隙智能识别方法,通过数据集制作、神经网络搭建、计算参数以及评估指标4个部分搭建模型对公路裂缝进行快速识别.研究结果表明:① 该文搭建的神经网络AttentionU-net在语义分割公路裂隙时,二分类交叉损失函数值和准确率分别达到 0.008 7、0.998 4;② 语义分割法在公路裂隙智能识别中表现出更高精度,Dice相似系数为0.978,故与传统算法相比,语义分割法在公路裂隙智能识别方面具有更强的可靠性与优越性;③ 语义分割法对亮度和噪声有较好的鲁棒性和泛化能力.

    高速公路裂缝语义分割智能识别

    基于机器视觉的公路桥梁变形测量及安全预警

    苏子玥杜文康雷冬
    248-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路桥梁结构安全对交通安全运营和区域经济发展起到关键作用,但由于交通荷载的快速增加和复杂变化,桥梁结构变形及安全状况实时监测的需求日益凸显.然而,以接触式传感器为主的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存在安装施工难、维护更换繁、需要中断交通等局限.为此,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非接触式变形测量系统,利用模板匹配和特征点识别方法,实现结构表面标记的识别和关键位置的位移提取,并通过实验室和现场试验对视觉方法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开展测试.此外,针对实际桥梁结构运营状况建立相匹配的有限元分析模型,通过动静力学试验设定多级预警阈值,进一步判定结构的安全状况.试验结果表明:① 所建立的视觉变形测量系统位移测量误差在5%以内,振动频率误差在1%以内;② 基于模板匹配和特征点识别的测量技术能够对结构自有特征进行识别,满足长期性变形监测的需求;③ 通过多工况下有限元分析,可以为结构长期位移监测设置预警阈值.

    公路桥梁机器视觉结构动态位移有限元分析安全分析

    城区段高速公路市政化改造总体设计理念研究

    付元坤张钰
    259-2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区段高速公路市政化改造工程对拉大城市骨架,完善空间格局,促进组团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中国高速公路市政化改造工程案例较少,与城市融合欠佳.针对该问题,该文以河北省某高速公路市政化改造工程为例,通过分析城区段既有高速公路在城市空间、交通、产业、景观、城市品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从城市空间、路网、市政配套、生态、人文景观等角度实现与城市融合的总体设计理念,研究并优化了市政化改造工程方案,消除了高速公路对城市空间割裂,突出了"市政化"主题,强化了道路与城市融合.

    道路工程市政化改造总体设计理念

    绿色建造下预拌混凝土原材料市场发展趋势

    丁虎丁庆军林皓鋆张珍...
    269-276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对泵送混凝土的传统原材料资源枯竭、生产过程能耗大、碳排放高、污染严重等情况以及中国土木工程行业实施绿色建造的大趋势,各种新的原材料逐渐被开发和推广,其质量、产量、社会认可度逐渐提高.优质天然河砂和卵石在原产地供不应求,而老旧淤塞河道中尚可开采;使用大粒径天然卵石、石灰石、建筑垃圾等为原料生产的碎石和机制砂将成为新的替代品.水泥、粉煤灰、粒化高炉矿渣粉等原材料在生产企业进行转型升级并倾向于在交通便利地区集中建厂的过程中,导致平原、丘陵、山地等区域间供应不均衡的问题,因此,需根据施工所在地的供料情况,采取就地取材的策略.聚羧酸型缓凝高效减水剂以其高效、经济、相容性高、施工方便等优点已普及市场,还需进一步提升与机制砂等材料的适应性;而钙系和镁系膨胀剂对混凝土的补偿收缩需确保与混凝土收缩同步以控制收缩裂缝并避免结构胀裂.配制泵送混凝土需站在建筑全寿命周期的高度考察和改进各种原材料的性能并充分发挥原材料之间的组合效应.

    泵送混凝土原材料资源枯竭绿色建造就地取材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