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国外理论动态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国外理论动态
国外理论动态

刘元琪(执行)

月刊

1674-1277

lldongtai@cctb.net

010-66509302;66509322

100032

北京市西城区西斜街36号

国外理论动态/Journal Foreign Theoretical Trend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理论信息刊物。本刊所载文章由精通多种外文的专家学者从国外最新出版的各种外文报刊和理论著作中筛选编译而成。本刊致力于客观介绍国外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研究的新动向、新观点、反映国外对当代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评论;报道国外哲学社会科学诸领域的新情况和新思潮;介绍国外对当代中国的研究和评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023年美国学界关于中国研究的若干热点议题及评析

    付正
    3-1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年,美国学界聚焦中美关系、美国对华政策以及中国内政外交领域的发展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形成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研究内容方面,既有对前几年热点议题的延续和深化,也有因新的研究视角激发出的新思考和新观点.在对华认知方面,对华理性反思的声音明显增多,一些坚持独立思考的学者努力冲破反华"政治正确"的"寒蝉效应",频繁发声,并对中美关系频繁"遇冷"背后的深层原因进行了分析.及时对这些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进行跟踪梳理,有助于从总体上把握美国学界对当代中国的多元化认知,为开展相关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美国学界美国对华政策中美关系

    2023年澳大利亚智库对华关注的重点议题及新特点

    周文华孙丽
    1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年,澳大利亚智库积极开展当代中国研究,主要聚焦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国际影响力,重点涉及中国与澳大利亚的关系,以及中国与南太平洋岛国、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大国的关系.尽管其研究仍然具有明显的"泛安全化"特征,但对华态度出现明显好转.当前中澳关系正处于一个重要时期,加强与澳大利亚有识之士的合作,积极引导澳大利亚各界形成对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客观认知,这对于树立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国际形象,促进中澳关系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澳关系澳大利亚智库对华认知

    马克思与社会形态概念

    托尼·伯恩斯夏巍林艺
    2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论述了社会形态概念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意义.文章指出,人们往往错误地认为社会形态概念只与阿尔都塞的著作和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有关,但实际上它可以在马克思和列宁的著作中找到,并且是充分理解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为了说明社会形态概念的重要性,文章展示了这一概念是如何为有关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争论提供新思路的.

    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生产方式历史唯物主义过渡之争

    总体抽象方法初探:《巴黎手稿》时期马克思的谋生劳动思想

    吴剑锋
    34-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巴黎手稿》时期,作为马克思哲学概念的"劳动"具有三个逻辑层次:一般劳动、异化劳动和谋生劳动.学界以往倾向于将谋生劳动等同于异化劳动,而忽略马克思在不同文本语境下使用二者时的多义性,导致不能完整地阐述这一时期马克思劳动哲学的丰富内涵.明晰马克思"物物交换"中的谋生劳动思想的概念框架和内涵,可以呈现这一理论建构的独特性与创造性,为进一步探究成熟时期的马克思劳动哲学的逻辑层次和发展脉络奠定基础.

    《巴黎手稿》劳动哲学谋生劳动总体抽象方法

    日本的市民社会理论——是脱离经济过程还是融入其中

    村上俊介李婷婷韩立新
    43-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日本市民社会理论形成于二战时期,高岛善哉等第一代市民社会派学者提出了一系列"经济伦理",将"意识"理论与经济过程分开予以讨论.1960年代左右,望月清司等学者基于"马克思研究",从经济活动的过程出发,将市民社会理解为由分工和交换形成的体系.进入1980年代后,山之内靖等人通过对"个人所有制"理论的批判来抨击市民社会理论,通过诉诸于自觉的市民意识变革,重新将市民社会概念从经济过程中剥离出去.这一理论倾向在1990年代左右演变为三元结构的市民社会理论,认为市民社会是独立于经济和政治的领域,起到了调节经济和政治的作用.这种脱离经济过程的当代市民社会理论与德国的市民社会理论有相似之处,其过于理想化的缺陷更加凸显了望月清司等人以"马克思研究"为基础的市民社会理论的现实价值.

    市民社会理论马克思研究经济过程意识理论个人所有制

    日本市民社会派马克思主义的谱系及其理论溯源

    盛福刚
    5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日本市民社会派马克思主义肇始自1960年代,至1970年代末日渐式微,其独特的理论范式一直饱受争议.文章以日本市民社会派马克思主义第一代学者高岛善哉、内田义彦,第二代学者平田清明、望月清司的理论建构为例,力图阐明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代际传承和理论源流."对古典的新的重建"是市民社会派区别于讲座派的理论特质.市民社会派的理论建构糅合了斯密和马克思的理论,以斯密的市民社会论为根基,结合马克思的个人所有制的重建等思想,将市民社会归结为观念论意义上的近代文明社会,并尝试让市民社会与社会主义进行对话.这一努力本身抽象掉了市民社会作为阶级社会内含的统治与被统治的二重结构,在经济领域抽象掉了私有制社会中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辩证矛盾.

    日本马克思主义市民社会派讲座派代际传承理论源流

    日本马克思主义的物象化理论及其研究进展

    孙佳
    64-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物象化"是19世纪中期马克思所使用的概念,旨在通过揭示"关系表现为物"这一机制,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物对人的统治的现状.1960年代末,以广松涉为代表的日本学者深耕"物象化理论"研究领域,形成不同的理论流派,引起国际学界的广泛关注和争论.1980年代以后,日本物象化研究进入全盛时期,形成了以《资本论》研究为核心的物象化理论、将黑格尔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的物象化理论,以及关于物象化理论的文献学研究等颇具特色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物象化日本马克思主义广松涉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日本环境思想研究

    赵莹
    73-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日本学界对环境问题的研究大体起源于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产业公害问题,而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环境思想研究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日本马克思主义环境思想研究的思想谱系和历史脉络来说,大致经历了以公害论为起点反思资本主义制度的政治经济学批判阶段、以唯物史观为基础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环境伦理学和环境哲学阶段、从哲学范式转向生态学范式的生态马克思主义阶段,并在发展过程中展现出重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历史考证和思想解读、积极回应现实社会的生态问题并重视生态理论的实际效果、紧追国际马克思主义研究前沿并努力吸收欧美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研究成果等特点.

    日本马克思主义环境思想资本主义批判人与自然物质代谢

    试论日本社会主义的源流

    马场公彦孙丽娟
    84-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认为,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被日本国民所接受,离不开新闻工作者和作家的贡献,是他们控诉了饱受折磨的下层民众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和压迫.一开始,马克思的思想是通过日本人对欧洲社会主义的研究传入日本的.100年前,受俄国革命的影响,日本共产党作为共产国际日本支部正式成立,成为学术研究和革命运动的主要力量.后来,日本共产党被定性为非法组织,出现大量"转向者",社会主义运动亦随之停止.一些社会主义者为日本的国策出力,并为战后经济恢复作出贡献.在文学方面,二战前无产阶级文学被"战后派"文学所继承.二战前以社会主义理论为依据的社会科学,在二战后对日本历史学界产生了强烈影响.由日本共产党领导的日本社会主义运动在二战后经历了复兴和衰落.苏联解体后,在全球化背景下,对马克思的再评价作为资本主义批判的一环备受关注.

    日本共产党日本社会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文学

    美国共产党的角色变迁:基于历史与当代线索的转型逻辑

    郑执浩马振昊
    94-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国共产党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表现独特,在美国国内的左翼历史℡政治脉络中也别具一格.文章从美共的角色变迁视角展开研究,解释其从革命型政党到选举型政党,再到使命依附型政党的变化逻辑.从历史线索来看,美国左翼运动、立法限制和政治规训导致美共逐渐内嵌进美国政治生态,从革命型政党转变为选举型政党和使命依附型政党;从当代线索来看,在美国政治极化背景中,两党政治和左翼民粹逐渐强化了美共使命依附型政党的发展逻辑.文章认为,美共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嵌入美国政治生态及左翼共同体;面临美国政治极化、特朗普化及党争部落化趋势,美共的生存策略将愈发黏合左翼广谱阵线,在选举政治中"一边倒"继续支持民主党;未来美共将在探寻马克思主义理论本土化和团结国际力量的同时,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自我更新.

    美国共产党角色变迁政党政治政党转型政治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