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国外文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国外文学
国外文学

刘峰

季刊

1002-5014

liujun@pkv.edu.cn

010-62764996

100871

北大校内化学北楼116室

国外文学/Journal Foreign Literatur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中文核心期刊,是由北大主办的一份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评介外国文学的学术性刊物,主要面向国内外文学研究,教学工作者及广大外国文学爱好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结构、主体、经验:雷蒙·威廉斯"感觉结构"的理论困境与可能性

    陈湘静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雷蒙·威廉斯在发展"感觉结构"理论时,受到了包括利维斯、卢卡奇、葛兰西在内的多种思想传统的影响,由此产生了对于结构、主体、经验的丰富思考。一方面,他受到卢卡奇"总体化"思路的启发,强调看似孤立的私人经验的"结构性的"一面,突出"经验"的社会属性及集体实践的维度。另一方面,他对"感觉"和"经验"的强调不自觉地受到剑桥学派的影响,由此忽视了充满错位、断裂、空白的结构对个人主体的不可见性和被意识形态收编的危险。但是,威廉斯强调产生自"边缘地带"的"感觉"和"经验"无法被主导霸权充分收编的异质性和无法被语言穷尽的丰富潜能,从而留下了突破霸权的出口,为永不停息的社会斗争在未来某一刻的实现保留了可能性。

    感觉结构经验主体雷蒙·威廉斯

    启蒙文学的内在理路:从斯宾诺莎到萨德

    刘小枫
    1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著名的(或臭名昭著的)自由放荡作家萨德自称"哲学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诸多法国后现代派文人甚至奉他为"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如果萨德的小说和戏剧是一种哲学,那么,它只能被名为"反人类基本道德的启蒙哲学"。萨德小说是法国启蒙哲学的嗣子,但其思想源头还得追溯到17世纪的斯宾诺莎。人的灵魂最终受源于自然欲望的想象、冲动和情绪支配,这是斯宾诺莎在《伦理学》中提出的著名命题,它使得斯宾诺莎的伦理学"看起来似乎纯粹是实在哲学",实质上是"一种解放哲学",无论在本体论领域还是伦理和政治领域,它"都在展示从束缚走向自由的道路"。澄清萨德小说与斯宾诺莎哲学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欧洲启蒙文学的性质。

    斯宾诺莎歌德萨德康德自由放荡文学

    《尼伯龙人之歌》"西格夫里特之死"历史溯源研究

    李睿
    28-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尼伯龙人之歌》是德国中世纪英雄史诗。史诗由数代无名诗人对相关历史记载、神话及英雄传说进行融合加工而成。德国学界在19世纪上半叶比德迈耶时期开始了史诗的历史溯源研究,尝试通过对比史诗情节与历史事件,并结合古德语姓名学研究,还原史诗主人公西格夫里特在历史中可能的原型。本文将再现和评述此项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始于比德迈耶时期的《尼伯龙人之歌》历史性研究,事实上与德意志浪漫派的神话建构可谓殊途同归。尽管二者的出发点与研究方式相异,但均借助这部史诗推进了 19世纪德意志民族主义建构。纵观史诗的接受史,对《尼伯龙人之歌》的解读经历了一个意识形态化的过程。

    《尼伯龙人之歌》英雄史诗德意志浪漫派中世纪

    日本古代文学中的"朝鲜征伐"叙事

    张静宇
    37-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朝鲜征伐"始于《古事记》、《日本书纪》中神功皇后出兵朝鲜半岛的记述。"蒙古袭来"之后,日本中世文学将神功皇后的"朝鲜征伐"归因于朝鲜半岛对日本的背叛与入侵,与"蒙古袭来"形成互文性的历史叙事,言说神国日本的所谓优越性。近世《朝鲜征伐记》等文献中的"朝鲜征伐"呈现出新的叙事特点,运用儒家思想批判朝鲜君臣,将侵略战争美化为正义战争,同时以神国思想、武国思想来建构日本民族的独特性。"萨琉军记"虚构了萨摩进攻琉球的战争,将琉球视为朝鲜的附属国,将这场战争视为"朝鲜征伐"的延续。日本古代文学中的"朝鲜征伐"叙事集中反映了 日本古代的对外侵略意识。

    朝鲜征伐神功皇后朝鲜军记萨琉军记

    美国路漂文化与路漂文学的源流

    田俊武
    46-56页
    查看更多>>摘要:路漂(hobo)指涉季节性、迁徙性工人,他们从一个地方流落到另一个地方,寻找修建铁路、建造桥梁、收割庄稼、砍伐木材之类的季节性、临时性工作。他们拥有独立的路漂符码和专属路漂的行为准则,统称路漂文化。路漂文化诞生于美国内战之后,在20世纪30、40年代形成高潮,此后随着美国社会的阶层固化而走向式微。作为文学发生学的反映,路漂文学就是表现美国路漂行为和文化传统的一种文学范式,它伴随着美国路漂文化的兴起而产生,与美国社会抗议文学、迷惘一代文学、垮掉派文学等范式产生某种交集,形成集路漂、迷惘、抗议、垮掉等为一体的独特叙事形式。杰克·伦敦的《道路》、约翰·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亨利·米勒的《北回归线》、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等成为不同历史时期美国路漂文学的代表作。

    路漂文化路漂文学源流美国文学

    贫民窟真的"如画"吗?——城市化语境中的维多利亚"贫困美学"

    郑洁儒
    57-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借助当代城市社会学领域的"贫困美学"这一表述,探究维多利亚中产阶级针对贫民窟这一重要城市形象及贫民窟旅游热潮所采取的美学话语策略。中产阶级主体旨在借吉尔平式"如画"观遮蔽并浪漫化"富足中的贫穷",因而其美学话语本质上毫不浪漫,甚至颇为无情。这一悖论引发了卡莱尔、狄更斯、罗斯金等维多利亚文人的批判,进而激发了维多利亚时期的"反如画"叙事。可以说,"如画"和"反如画"之间的张力再现了维多利亚时期城市化进程中的空间非正义现象,以及不同阶层在意识形态领域针对城市权利展开的博弈和角力。

    贫困美学贫民窟旅游如画城市化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决斗与早期现代礼仪观念

    冯伟
    68-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原型主要来自亚瑟·布鲁克所著的长篇叙事诗,但莎士比亚在其基础上刻意模糊了家族纷争的起因和发展过程,取而代之以多次决斗场面描写。该剧中含糊其辞的"世仇",其实具有鲜明的现实指向性,即在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英国社会逐渐兴起的意大利礼仪文化,而决斗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可以说,在家族仇恨的映衬之下,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更加显得弥足珍贵。但若简单认为两大家族的族长应承担悲剧的主要责任,则难免言过其实。

    《罗密欧与朱丽叶》决斗礼仪

    尤利西斯的三次启蒙——《特洛伊罗斯与克瑞希达》解读

    张沛
    78-88页
    查看更多>>摘要:莎士比亚的《特洛伊罗斯与克瑞希达》是一部充满奇异性的经典:它同时是英雄悲剧和反英雄悲剧、浪漫喜剧和反浪漫喜剧,同时传达了(反)爱欲的启蒙与祛魅。通过他制作和呈现的戏剧幻景,莎士比亚让我们看到尤利西斯让特洛伊罗斯在克瑞希达与狄俄墨得斯不自觉的表演中照见爱欲的虚假-真相,并最终通过潘达罗斯向当时的观众和后代的读者表达了他对爱欲的惨痛记忆和真实怨念。这是一份有毒的馈赠,或者说有意的传染:在很大程度上,整部《特洛伊罗斯与克瑞希达》——莎士比亚的仿-反古典主义"人间喜剧"——皆可作如是观。

    《特洛伊罗斯与克瑞希达》莎士比亚尤利西斯启蒙爱欲

    "杀死"巴黎圣母院与雨果的文学夺权

    贵雪佼
    89-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浪漫主义文学经典,《巴黎圣母院》向来因动人的故事情节或鲜明的艺术特色而为人所称颂,但其重要性和复杂性远胜于此。作品虽以中世纪天主教堂命名,却带有宗教反叛色彩。小说写于1830年这个标志雨果思想转折点的年份,记录了作家对自由主义思想的接纳方式,反映出他的核心诉求:将社会改革与艺术解放相互贯通,由文学来行使教权。此观点隐含于书中一句谶语"这个将杀死那个",并在刑场送水场景中得到集中体现。本文认为,受罚与送水形成的情节突转,其背后埋下了一套意义与之相悖的话语体系,作家借助音韵互涉解构亚里士多德情节观并赋予送水情节以历史、政治内涵,在反思法国大革命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启蒙为宗旨的革命观,社会革新与文学革命相互隐喻,彼此促成。

    雨果《巴黎圣母院》革命启蒙

    大流感、一战与英雄——薇拉·凯瑟《我们的一员》中的大流感

    周雪松
    100-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们的一员》将大流感与一战相叠加,沿袭了古典瘟疫书写传统,将美国远征军构建为"英雄"形象。讴歌"英雄"既是作家的亲情使然,又助推了战后美国的英雄纪念话语。通过将死于大流感的官兵纳入"英雄"范畴,作家挑战了一战后将阵亡将士视为"英雄"的狭隘观点,从而将大流感对美国远征军的侵袭经由文学而带入集体记忆,但对"英雄"形象的渲染回避了对大流感重创美军的人为原因的历史追责。

    《我们的一员》大流感一战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