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国外文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国外文学
国外文学

刘峰

季刊

1002-5014

liujun@pkv.edu.cn

010-62764996

100871

北大校内化学北楼116室

国外文学/Journal Foreign Literatur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中文核心期刊,是由北大主办的一份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评介外国文学的学术性刊物,主要面向国内外文学研究,教学工作者及广大外国文学爱好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普希金的莎士比亚情结——论《安哲鲁》对《一报还一报》的改写

    凌建侯
    108-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莎士比亚是普希金学习的重要对象,莎剧《一报还一报》即是其长诗《安哲鲁》的直接来源。有研究表明,普希金在该剧中发现了"体裁间性"创作手法,并将之应用于《安哲鲁》的创作中,也有人指出,该长诗借助自由式翻译与选择性翻译改写而成。本文认为,除了"体裁间性"外,还有其他重要因素,其中之一就是普希金很看重莎剧中有关权力、法治、道德关系的主题,而在自由式翻译与选择性翻译的背后,还隐藏着他的独特的创作立意,具体而言,与俄国的政治现实、他个人的遭际及婚姻生活有着最为直接的联系,可以说,普希金借外国的故事,通过自由式和选择性翻译,讲述了他自己的"故事",以此达成曲折传义的创作意图。

    《一报还一报》《安哲鲁》权力道德

    听觉叙事与伍尔夫的诗化小说:以《达洛维夫人》为例

    徐曦
    119-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界对英美现代主义文学的研究长期为视觉因素所主导,侧重关注电影与文学的关系。然而,正如乔纳森·斯特恩在《可听见的过往》(The Audible Past,2003)中所指出的那样:"声音、听觉和聆听在现代文化生活中至关重要。"许多现代主义作家对声音这一媒介都极为敏感。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维夫人》中的伦敦就充满着丰富多样的都市声音:门铰链的转动声、大本钟的敲击声、街道上的喧哗声,还有空中飞机的嗡嗡声……声音在该小说叙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借鉴新近的声音研究成果,考察伍尔夫如何成功营造出伦敦的现代都市音景,并利用声音推进叙事场景转换。本文认为,声音的功能不仅在于营造现代的都市氛围,还影响了小说人物对现代性的感知。伍尔夫的文体实验与声音密切相关。她试图运用声音去打破传统小说的线性叙述并创造一种诗化的小说语言,以更加充分地表达都市漫游者的现代心灵。

    伍尔夫音景听觉叙事诗化小说达洛维夫人

    从女权主义到集体合力:伍尔夫小说《岁月》

    武伟
    130-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关于伍尔夫晚期小说《岁月》中女权主题的讨论引人注意。与一些学者认为小说的终稿弱化了性别批判的观点不同,本文认为小说最终形态体现的不是伍尔夫对女权思想的保留以及政治保守,而是一种更为广阔的历史视角和社会关注。小说首先肯定和确认了女权主义诉求,随后又对其进行了超越。这种视角的转变源于伍尔夫对当时世界形势的深刻关切。面对法西斯势力日益迫近的威胁,伍尔夫重申了她对于变革性努力的内在集体性的认知。因此,小说的最后一章把关注点转移到当下的此时此刻,描绘了一种"情感共同体"。人物们在这个基于此刻的共同想象性空间中体验到了一种集体合力。小说结尾处流露的不是历史决定或者虚无主义的绝望,而是一种基于社群集体的慰藉和希望。

    女权主义历史共时维度共同体

    《四门城》中的第三种人与第三空间

    姜仁凤
    140-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第三种人和第三空间构建是多丽丝·莱辛在《四门城》中探讨的主要问题。第三种人指不断超越二元对立、不懈追求个体良心与集体良心交融统一的个体;第三空间指容纳个体差异,个体与集体绵延互动、相互构建的空间。本文针对文本中的内在空间和科德里奇宅以及其间第三种人的形成状态展开分析。内在空间是自我自治空间。科德里奇宅由社会空间的缩影渐变为第三空间,这一动态演变是个体持之以恒地为他者、为集体承担责任的过程,也是个体不断成为第三种人的过程。本文认为这种个体与集体、个人与空间积极的相互构建是《四门城》的重要空间意义所在。在构建人类共同体日趋成为共识的今天,莱辛倡导的成为第三种人、建设第三空间的理想尤为发人深省。

    第三空间第三种人二元论多丽丝·莱辛《四门城》

    《神秘的河流》与澳大利亚"历史战争"

    黄洁
    149-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神秘的河流》是凯特·格伦维尔2000年后回归澳洲殖民史题材的主要成果。小说通过挖掘白人与澳洲土著的"初次接触"来引导读者思考导致殖民暴力的种种复杂因素。小说家对历史材料的处理方式和在"土著再现"问题上的立场,使该作品成为该国文化生活中影响深远的"历史战争"的焦点文本。围绕其展开的论战从不同角度增加了澳大利亚集体文化记忆的广度和深度。这些论战表面上是"挪用"历史题材的小说家和试图维护历史学科纯洁性的历史学家之间争夺历史阐释权的斗争,实则是该国延续几十年的意识形态斗争在新领域的发展和延伸。部分历史学家受到主流的新右翼思想的影响,试图在保守主义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占据主要席位,从而恢复往日在公共领域中的影响力。处于风口浪尖的格伦维尔并未就此退缩,其积极应对的姿态鼓舞了其他致力于挖掘澳大利亚历史的作家。

    凯特·格伦维尔《神秘的河流》"历史战争"和解伦理

    第三届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威廉·莫里斯研究专题会召开

    池慧仪
    159-1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