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国外文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国外文学
国外文学

刘峰

季刊

1002-5014

liujun@pkv.edu.cn

010-62764996

100871

北大校内化学北楼116室

国外文学/Journal Foreign Literatur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中文核心期刊,是由北大主办的一份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评介外国文学的学术性刊物,主要面向国内外文学研究,教学工作者及广大外国文学爱好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理论之争还是学术职业路线之争?——20世纪80年代美国反理论运动之反思

    陈后亮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80年代虽是公认的"理论热"时期,但也是理论初次遭遇猛烈抵抗的时代。由奈普和麦克斯发起的反理论运动影响力之大、持续时间之久、参与人数之多在近几十年的美国学术界都属罕见。尽管这一场反理论运动并未阻止理论的蔓延,但它与后来的历次反理论运动存在诸多呼应。实际上,理论支持者和反对者之间的争端并非围绕"文本意义"与"作者意图"等基本问题的观点对错之争,而是有关文学研究这一学术职业的发展路线之争。

    理论热反理论文学批评学术职业

    城市的象征体系与文化意义生成——以尤里·洛特曼的圣彼得堡符号学研究为例

    康澄
    10-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圣彼得堡是极为典型和独特的符号现象,是文化符号学家尤里·洛特曼进行符号学分析的重点对象。本文通过考察洛特曼对圣彼得堡的个案研究,指出地理构成、符号的多语性和主体意识是影响城市象征体系文化意义建构的主要因素,并探讨了在它们身上所反映出的文化意义生成的若干一般规律。

    尤里·洛特曼圣彼得堡象征体系文化意义

    英国激进派风景诗中的风景与反风景

    郑昭梅
    19-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世延续至今,风景的内涵已从侧重自然的"大地"向"人为干涉"和"城市文明"偏移,由此风景中传统的自然审美被剥离,注入了"反风景性"。当代英国激进派风景诗歌运用反传统的语言形式描绘自然与文明、荒野与都市共存的现代风景,表明风景之内包含着反风景的一面。本文拟探析激进派风景诗歌如何利用文本空间解构西方思想传统中的二元对立模式,开启自然"祛魅"到"复魅"的道路,重构文化与 自然及人与 自然的关系,并以此表达对于环境恶化的困境及其出路的思索。

    人类世反风景激进派风景诗生态批评

    "地理诗学"视域下的地理实践和文学创作

    赵佳
    29-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旨在研究地理诗学视角下地理实践和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首先,诗人在成为文学实践者之前首先应是地理实践者,他在与大地的接触中找回肉身和感官的灵敏,打开存在的向度。其次,地理诗学所强调的集体性使漫步成为交流思想、进行集体创作的契机,甚至漫游本身成为一种艺术活动,促进思想和灵感的形成。最后,本文指出文学艺术不是再现地理空间的简单载体,两者互相生成,是互为镜像的同构关系。

    地理诗学地理实践文学创作米歇尔·德吉肯尼斯·怀特

    美国印象主义文学思想三维解析

    简功友
    38-46页
    查看更多>>摘要:1968年"印象主义文学研讨会"引发了印象主义文学批评,也推动了印象主义文学思想体系的建构。在哲学维度上,休谟将人类心智感知分为印象和理念的思想被佩特继承和发展,加以超验主义思潮的影响,形成了"完全在感觉流中建构现实"的思想。在艺术维度上,印象主义文学思想借鉴了印象主义绘画的核心理念,凭借"色与光"来把握现实,并强调印象的主观性瞬间性。在文学维度上,坚信现实的主观性,认为文学作品是"印象",这一思想肯定了美国印象主义文学的存在和重大意义,将詹姆斯和克莱恩等重要作家明确归入印象主义文学旗下。作为印象主义作家,詹姆斯坚信印象是艺术创作的媒介,而克莱恩受"写真主义"影响,认为文学创作是对视觉印象的追求。

    美国印象主义文学思想

    石黑一雄的荧幕诱惑——影视剧作与小说的关联

    沈安妮
    47-56页
    查看更多>>摘要:馆藏于美国哈利·兰塞姆档案资料中心的石黑一雄创作档案文献收录有石黑一雄迄今创作的所有影视剧作。本文通过考察石黑创作手记中的《亚瑟·梅森略传》、《伯爵夫人》、《世界上最悲伤的音乐》,以及石黑基于谷崎润一郎小说《疯癫老人日记》的电影改编等影视剧作,揭示石黑习惯先用影视创作的方式来试写其叙事和主题想法,随后才将之拼接、转化进小说的创作模式,以说明石黑的影视剧本创作对其小说创作的重要影响。

    石黑一雄影视剧本档案研究文学与电影

    文士活动与希伯来先知文学研究:成书模式、文学技艺与编纂观念

    张若一
    57-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先知文学是希伯来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后世西方文学与世界文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整体上看,学界目前对于先知文学的成书、文学特征与思想价值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分散,尚未建立一种能够系统地将上述维度有效地统合的研究进路,因而难以对先知文学的生成机制、文学价值与创作动机等因素进行综合把握。本文从先知文学集体作者——文士——的角度出发,试图通过建构出较为完整的作者系统研究路径,来探讨文士与先知群体在历史活动中的密切关系,并以文士的文学活动为着眼点,对先知文学的文学特征与背后的思想观念进行系统的考察,以期能够在希伯来先知文学的相关研究上有所推进。

    希伯来先知文学《塔纳赫》先知运动文士活动

    《科利奥兰纳斯》中的政治身体寓言

    彭磊
    67-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科利奥兰纳斯》中,莎士比亚呈现了两个渊源悠久的政治身体寓言,其一是源出于古典作家的身体各器官反叛肚子的寓言,其二是源出于中世纪的以头作为身体之王的寓言,这两个寓言都揭示出剧中罗马政治的缺陷。莎士比亚还通过各类身体性的譬喻将罗马呈现为一个分裂的、病态的政治身体,其中平民与贵族分裂,护民官成为统治平民的头,而科利奥兰纳斯又是危害罗马共和的一个生病的肢体。通过这些有关政治身体的书写,莎士比亚既与古典以至同时代的政治思想传统实现了互动,又表达了他独特的政治思考。

    《科利奥兰纳斯》政治身体"肚子的故事""戴王冠的头"

    炮、枪与古今之争——《亨利五世》中的火药武器

    胡鹏
    78-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莎士比亚士比亚所处的时代,整个欧洲爆发了一场"军事革命",而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火药武器的广泛应用,枪炮代替长矛和弓箭成为战争中的决定性武器。本文拟以莎士比亚的《亨利五世》为例,结合同时代关于火器的古典派与现代派之争,指出莎士比亚戏剧角色对待这一新军事技术复杂而微妙的态度。

    大炮火枪古今之争《亨利五世》莎士比亚

    壮游与退隐——托马斯·格雷的壮游书写(1739-1741)

    陈芸
    87-95页
    查看更多>>摘要:托马斯·格雷是18世纪英国诗人的杰出代表。但在我国,学者们对格雷的研究仅集中在《墓畔哀歌》,因此,有必要回顾一下格雷的壮游经历(1739-1741),以便更全面地了解他。纵观格雷的若干书信、笔记、诗歌,可以揭示格雷如何巧妙地将自然景观、宗教思考、个人境遇融合在拉丁语诗歌《阿尔凯奥斯颂歌》中。本文旨在结合18世纪英国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深入揭示壮游经历对格雷的影响,以进一步丰富国内对18世纪壮游文化与早期浪漫主义诗歌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

    壮游文化托马斯·格雷《阿尔凯奥斯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