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国外文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国外文学
国外文学

刘峰

季刊

1002-5014

liujun@pkv.edu.cn

010-62764996

100871

北大校内化学北楼116室

国外文学/Journal Foreign Literatur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中文核心期刊,是由北大主办的一份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评介外国文学的学术性刊物,主要面向国内外文学研究,教学工作者及广大外国文学爱好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对场域的爱":奥登的石灰岩风景书写

    蔡海燕
    108-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石灰岩风景在英语诗人奥登的诗学生涯里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如果说该风景在他童蒙时期承担了现实层面的玩乐空间和想象层面的神圣世界的双重功能的话,那么从少年习作期到艺术成熟期,该风景的地质结构、矿石特性和矿藏量有限性便成为"我们全体的象征"。他觉察到这是一片兼容了瑕疵与完美、变化与恒定等诸多二元关系的"真实的人类风景",从而将之转化为人类处境的核心喻体,丰富了以华兹华斯和里尔克为代表的两类风景书写传统。

    奥登石灰岩风景自然异象华兹华斯里尔克

    《哈德良回忆录》中的历史与文学想象——以"面对疾病的哈德良"为例

    张怡
    117-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哈德良回忆录》中,疾病主题具有无法忽视的特殊意义。尤瑟纳尔严格依据历史文献,摹写罗马皇帝哈德良的病症,但将史书所记哈德良自杀未遂、陷入绝境,有意改写成其主动放弃自杀,坦然接受命运。小说的改写,援用了出土文书P。Fay。19"哈德良致安东尼信"展现的勇气和达观态度,并以此为基础,重构哈德良患病后的整体形象,同时赋予这位皇帝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尤瑟纳尔的上述创作手法,一方面体现其运用史料的严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突破史料局限的巧妙,在古代心灵与现代意识的契合处,对人物进行充满热情的重构和发挥。

    《哈德良回忆录》玛格丽特·尤瑟纳尔疾病历史想象

    论《大主教之死》中物的社会生活

    李靓
    128-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物质文化研究视角考察《大主教之死》中三份礼物的"社会生活",探究物的轨迹中隐藏的历史文化内涵及作者凯瑟的创作与其所在时代之间的形塑关系。第一份礼物的流动轨迹见证了 19世纪美国的文化融合;第二份礼物由"物"转变而来,呼应了 19世纪末的"宗教身份与国民身份之争",表现出天主教美国化过程中的自我调适;第三份礼物自"神圣之物"向商品偏移,展示出天主教在美国经济中的深度参与。三份礼物的"社会生活"呈现出美国社会转型期文化、社会图景,呼应了文化物质主义的主要观点,揭示了凯瑟对物质与精神间的悖论关系的独特思考。

    薇拉·凯瑟《大主教之死》礼物商品

    审美代偿:日本五山诗歌中的"缺席"书写

    罗宇
    138-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缺席",是指诗中所咏之物"应在而未在"的一种特殊状态。"缺席"书写兴于中国,并盛行于日本。日本五山诗人对缺席之物表现出高度关注,既有日本民族性格的原因,禅宗背景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此外,缺席书写还揭示了"审美代偿"的特殊心理,体现出日本文学的重要特质。

    五山文学缺席苏轼审美代偿

    法王还是贞妇?——梵剧《沙恭达罗》的性别建构与误读

    范晶晶
    149-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梵剧《沙恭达罗》是梵语文学中的典范性文本。沙恭达罗的故事来源于传统素材,迦梨陀娑充分运用作家的巧思对其进行了加工、再创作,成功地建构了符合当时社会政治文化需求的法王与贞妇形象。进入殖民时代,《沙恭达罗》被威廉·琼斯译为英语,成为一批东方学家研究的核心文本之一,并成了印度古代文明的象征符号:沙恭达罗被视为印度传统女性的代表,豆扇陀的法王形象则隐而不彰。从创作背景、文本的政治意涵以及传统戏剧理论来看,国王豆扇陀都应该是梵剧的主角。而就这部作品的近现代接受来看,关注的焦点往往都在沙恭达罗。本文着重讨论梵剧《沙恭达罗》中的性别建构及其在近现代接受过程中的性别错位。

    《沙恭达罗》性别接受

    北京大学2022年全国研究生东方文学暑期学校侧记

    史家兴
    159-1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