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剧《沙恭达罗》是梵语文学中的典范性文本。沙恭达罗的故事来源于传统素材,迦梨陀娑充分运用作家的巧思对其进行了加工、再创作,成功地建构了符合当时社会政治文化需求的法王与贞妇形象。进入殖民时代,《沙恭达罗》被威廉·琼斯译为英语,成为一批东方学家研究的核心文本之一,并成了印度古代文明的象征符号:沙恭达罗被视为印度传统女性的代表,豆扇陀的法王形象则隐而不彰。从创作背景、文本的政治意涵以及传统戏剧理论来看,国王豆扇陀都应该是梵剧的主角。而就这部作品的近现代接受来看,关注的焦点往往都在沙恭达罗。本文着重讨论梵剧《沙恭达罗》中的性别建构及其在近现代接受过程中的性别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