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国外文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国外文学
国外文学

刘峰

季刊

1002-5014

liujun@pkv.edu.cn

010-62764996

100871

北大校内化学北楼116室

国外文学/Journal Foreign Literatur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中文核心期刊,是由北大主办的一份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评介外国文学的学术性刊物,主要面向国内外文学研究,教学工作者及广大外国文学爱好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的怪胎秀与现代性反思

    张申华
    109-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卡森·麦卡勒斯的代表作《伤心咖啡馆之歌》以现代化转型时期沉闷的南方小镇为背景,以咖啡馆的兴衰为主线,刻画了三个身体和行为怪异的人物,描写了他们之间荒谬、复杂的关系。小说戏仿盛极一时的怪胎展览,在寓言式的外表下再现了美国怪胎话语生成的现代历史语境。通过书写已经消逝的怪胎展览惯例,小说将怪异身体打造成怪胎,凸显了怪胎的社会建构性及其以欺骗性为本质特征的安慰性。小说呈现的将非正常身体景观化的戏剧性场景,揭示了怪胎秀作为一项现代性实践所特有的悖反性,表达了对南方现代性的矛盾态度以及对现代边缘身份建构方式的反思。

    麦卡勒斯非正常身体怪胎现代性

    伊丽莎白·毕晓普的亚马逊修辞与异托邦美学

    吴远林
    118-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理大发现"后,欧洲掀起了亚马逊热。诸多涉足亚马逊的西方作家对亚马逊作了精彩纷呈的描写,但始终未能跳脱"乌托邦"和"恶托邦"的修辞传统。进入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文化人类学理论被引入亚马逊研究领域,人们开始从异托邦的视域客观、冷静地审视亚马逊书写传统,尤以美国现代诗人伊丽莎白·毕晓普最具代表性。本文认为,毕晓普的亚马逊修辞是对亚马逊传统话语的回应与思考,诗人通过对"河人"和"圣塔伦"两个极具亚马逊特征意象的想象和再现,从时间上追溯亚马逊历史,在空间上展现亚马逊景观,诠释了她对正在变化中的亚马逊话语的认识和理解,进而表达了诗人的"他者"意识以及书写"他者"的可能性,即建立一种与生命存在相吻合的自然、社会"共同体",一个"合融"的世界。

    伊丽莎白·毕晓普亚马逊修辞他者合融异托邦美学

    格瑞厄姆的"晕彩"诗学与统合修辞

    殷晓芳
    131-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受本雅明的启迪,美国当代诗人乔瑞·格瑞厄姆在诗集《唯物论》中营造出"晕彩"这一统合审美活动、批评理论与社会学话语的诗学概念。"晕彩"呈现主体意向与专注、诗歌意义与效果的渗透,以之召唤诗歌批评自足论和语境论的共存。"晕彩"修辞将诗歌书写置于大于自身的混合话语场,既强调诗人的多元角色及其对诗歌形式、诗歌生态的道德自觉,又以意象谜语的方式调动读者在历史碎片中发现危机和捕捉生机的意识。"晕彩"诗学彰显"诗人-诗歌-读者"的共生模式,使诗歌的修辞朝向自身过程的历史塑形以及生存教育的范式树立。

    乔瑞·格瑞厄姆《唯物论》"晕彩"诗学统合修辞

    《奇妙的生物》中的博物学书写

    毛卫强
    141-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博物学往往是上层社会男性的职业追求或业余爱好,社会其他各阶层,特别是中下层女性,不仅被排斥在为男性所垄断的科学话语圈之外,而且被剥夺了自我言说的权利,其博物学考古发现也常被男性科学家恣意窃占。为了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女性科学家必须克服来自阶层内外的各种偏见与障碍。通过重构19世纪上半期博物学的发展史,特别是地质考古方面的重大发现,新维多利亚小说《奇妙的生物》不仅还原了女性在科学职业中的地位和成就,而且披露了该时期科学与阶级、性别和宗教之间的复杂关系,并为女性设想了一条走出职业困境的道路。

    《奇妙的生物》博物学阶级性别宗教

    帕慕克《红发女人》中父子关系主题的互文性书写

    朱春发
    150-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帕慕克的写作一向注重对经典文本的借用和对现实社会的指涉,因此具有明显的互文性书写风格。以父子关系为主题的小说《红发女人》较为突出地表现了这一风格。在此小说中,帕慕克通过对伊朗史诗《列王纪》中鲁斯塔姆杀子以及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中弑父娶母这两则悲剧性故事的引用和化用,架构了书中围绕主人公杰姆所展开的几则父子关系的故事,并设置了多个悬疑,从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基于东西方经典文本的互文性书写反映了帕慕克本人文化杂合的理念以及注重保存文化记忆的思想。此外,小说中的父子关系主题对土耳其现实的指涉也展现了帕慕克的社会关怀。

    帕慕克《红发女人》父子关系互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