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国际儿科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国际儿科学杂志
国际儿科学杂志

李书琴

双月刊

1673-4408

ekfcbjb@yahoo.com.cn

024-23845727

110004

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三好街36号

国际儿科学杂志/Journ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diatrics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74年创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国家级儿科学专业学术期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类核心期刊。坚持报道内容科学性、实用性、创新性,对当前儿科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问题加强导向性,报道内容以儿科临床与基础研究并重,是国内唯一专门介绍当代儿科学领域最新进展与最新动态的国家级儿科专业学术期刊。杂志栏目有综述、论著、继续医学教育等,国内外公开发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早期预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刘帅刘洪
    174-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肺炎支原体是我国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主要的病原体之一,虽然大部分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预后良好,但仍有少数患儿可进展为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相较于普通型肺炎支原体肺炎,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症状及肺部影像学表现更重,发热和治疗时间更长且更容易出现肺外并发症.为了能更好地早期识别和治疗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已有学者开展了通过生物标志物、影像学表现及列线图等方法早期预测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研究.该文对近年来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为早期预测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提供借鉴.

    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早期预测生物标志物

    儿童泌尿系微生物组与尿路感染的研究进展

    陈檬檬干意涂丹娜
    179-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尿液并非无菌,而是存在着复杂的泌尿系微生物群落,且早在婴儿时期就开始建立并随年龄逐渐完善.不同年龄阶段、性别泌尿系微生物组有很大的差异,目前,关于儿童核心泌尿系微生物组尚未达成共识.泌尿系微生物组在维持尿路上皮完整、减少病原菌过度生长以及局部免疫功能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微生物多样性和组成的变化与泌尿系多种疾病相关,尤其在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UTI)中.近年针对儿童泌尿系微生物组以及微生物组与UTI之间的关系研究不断加深,因此,该文旨在综述儿童泌尿系微生物组及其在UTI中的作用,并总结干预、重塑儿童泌尿系微生物组来预防再发性尿路感染(recurrent urinary tract infection,rUTI)的方法.

    儿童泌尿系微生物组尿路感染再发性尿路感染

    过敏性哮喘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

    高志莹曹洛菲马光增苗瑜...
    183-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过敏性哮喘是以慢性炎症、气道高反应为特征的复杂的、多基因相关的疾病.真菌、尘螨是过敏性哮喘最主要的吸入过敏原,并常以多种过敏原混合形式存在.近年来,遗传学研究证明多个基因与过敏性哮喘发作相关.该文主要对与尘螨、真菌所致过敏性哮喘相关的基因如解整合素-金属蛋白酶33(a disintegrin and metalloproteinase 33,ADAM33)、白介素4(interleukin-4,IL-4)、糖蛋白 A为主的重复序列(glycoprotein A repetitions predominant,GARP)、Toll样受体3(toll like receptor 3,TLR3)、甘露糖结合凝集素 2(mannose-binding lectin 2,MBL2)、趋化因子(CC基序)配体 17[chemokine(C-C motif)ligand 17,CCL17]等进行综述.

    过敏性哮喘基因多态性尘螨真菌

    关于杜绝和抵制第三方机构代写代投稿件的通知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187页

    微小RNA在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中的研究进展

    那颖于少飞朱华
    188-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是由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感染引起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是儿童常见的社区获得性肺炎之一.MPP的发病机制可能与MP对宿主直接黏附、损伤以及机体免疫应答紊乱等有关.目前大量研究证实,机体在感染MP后出现的免疫紊乱在MPP的发病中有重要作用.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一组高度保守的非蛋白编码核苷酸序列,通过调控Th17/Treg比值、核因子-κB、CD4+T/CD8+T比值以及Th1/Th2比值等,参与肺的生长发育、炎性反应及免疫调控等,在MPP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该文就miRNAs在MPP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分析miRNAs与MPP发生发展的潜在联系,为临床评估患儿病情及诊疗方案提供参考.

    儿童肺炎支原体微小RNA

    父母教育程度越高缺氧缺血性脑病婴儿的认知结局越好

    接进
    192页

    先兆子痫和新生儿并发症与胎龄的关系

    接进
    192页

    2021年至2022年单中心急性胃肠炎患儿诺如病毒感染流行情况分析

    顾秀丽张晓飞刘颖张伟...
    193-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2021年至2022年急性胃肠炎患儿的诺如病毒流行情况及诺如病毒感染与粪便性状、临床症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的2 195例急性胃肠炎患儿的肛拭子标本,采用PCR荧光探针法对诺如病毒进行检测,并对临床信息及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 195例患儿诺如病毒总检出率为19.09%(419/2 195),男、女患儿检出率分别为17.80%(244/1 371)、21.24%(175/8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45,P<0.05).诺如病毒在1月龄~3岁婴幼儿阳性率较高[29.09%(64/220)~40.69%(94/231)],其中1岁患儿阳性率最高[40.69%(94/231)].不同月份诺如病毒的检出率在2.44%(2/82)~35.84%(62/173)之间,其中1~3月诺如病毒检出率较高.冬季和春季为诺如病毒高发季节,检出率分别为28.36%(150/529)、21.07%(146/693),呈明显的季节性分布.诺如病毒阳性的患儿中同时有呕吐和腹泻症状的概率明显高于阴性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7.29,P<0.05).结论 在冬春高发季节,对于腹泻伴有呕吐症状的1月龄~3岁婴幼儿,特别是1岁患儿,建议及时进行诺如病毒相关检测.及早对确诊患儿进行相关治疗和隔离措施,对减少交叉感染及避免暴发流行尤为重要.

    儿童急性胃肠炎诺如病毒流行特征

    2005年至2020年单中心NICU新生儿病死率及死亡原因变化趋势分析

    武海艳陈军霖莫新悦王鸿鑫...
    198-2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新生儿病死率、死因别病死率(cause-specific mortality rate,CMR)及死亡原因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至2020年该院NICU死亡病例资料,比较三个阶段(阶段I:2005年至2009年,阶段Ⅱ:2010年至2014年,阶段Ⅲ:2015年至2020年)新生儿病死率、CMR、死亡原因情况.结果 16年间NICU住院新生儿病死率为0.51%(104/20 493),其中阶段Ⅰ、阶段Ⅱ、阶段Ⅲ病死率分别为0.61%(48/7 855)、0.43%(27/6 209)、0.45%(29/6 429);与阶段Ⅰ相比较,早产儿病死率在阶段Ⅱ(3.14%vs 1.24%,x2=14.076,P<0.01)和阶段Ⅲ(3.14%vs 0.90%,x2=25.157,P<0.01)均有显著下降.81.7%(85/104)的死亡新生儿为早产儿,89.2%(91/102)的死亡新生儿存在围生期高危因素.16年间NICU死亡新生儿前三位死因依次为肺出血、出生缺陷、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它们的 CMR 分别是 1.22‰(25/20 493)、0.93‰(19/20 493)、0.59‰(12/20 493),其他死因 CMR 依次是败血症 0.44‰(9/20 493)、早产极不成熟0.34‰(7/20 493)、围生期窒息0.24‰(5/20 493).与阶段Ⅰ相比较,阶段Ⅱ(1.27‰ vs 0.16‰,x2=5.487,P=0.016)和阶段 Ⅲ(1.27‰ vs 0.16‰,x2=5.738,P=0.014)NRDS相关病死率显著下降.阶段 Ⅰ、阶段Ⅱ、阶段Ⅲ新生儿首位死亡原因分别为NRDS、肺出血和出生缺陷.71.2%(74/104)新生儿死亡发生在生后7d内.结论 16年间NICU早产儿病死率及NRDS相关病死率均显著降低,出生缺陷、感染仍是重要死亡原因,尚需进一步做好围生期保健.

    婴儿,新生病死率死因别病死率死亡原因

    改良INSURE技术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

    刘定王琳陈燕刘亚兰...
    204-2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改良气管插管.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intubation-surfactant-extubation,IN SURE)技术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中的临床价值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胎龄28周以上NRDS早产儿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改良INSURE技术组(研究组)和传统INSURE技术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共110例患儿最终纳入研究,其中对照组57例,研究组53例.两组患儿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比较两组患儿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用药前后的血气分析和氧合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S使用过程中研究组较对照组PS反流率(5.66%比22.81%)和经皮血氧饱和度下降率(9.43%比26.32%)显著下降(x2=6.496、5.262,P=0.011、0.022);两组患儿心动过缓、呼吸暂停、72h无创通气失败率、二次PS用药率和总无创支持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脑室内出血、气漏综合征、肺出血等常见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住院时间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7.19± 13.87)d比(32.73±15.01)d,t=2.005,P=0.047].结论 改良INSURE技术临床疗效与传统INSURE技术相当,并较传统INSURE技术能降低操作过程中PS反流、血氧饱和度下降发生率,缩短早产儿住院时间.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肺表面活性物质INSURE技术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