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

李旭

双月刊

1673-5293

bjbllm@mail.xjtu.edu.cn

029-88546568

710061

西安市雁塔西路76号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009信箱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Woman and Child Health Research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从妇女儿童出发,主要报道国外有关妇幼卫生保健的新理论、新进展、新成就、新技术、新动向,为妇幼卫生教学、科研、临床提供国外信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12月龄婴儿睡眠模式与6岁儿童行为问题的关联性研究

    袁姗姗张丽芳魏雪灵产凡凡...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12月龄婴儿睡眠模式与6岁儿童行为问题的关系。方法 基于2012年启动至今的广州出生队列研究,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纳入2012年5月至2016年12月出生的婴儿,且定期面对面随访至6岁的儿童。通过简明婴幼儿睡眠问卷,收集12月龄婴儿的睡眠资料,在其6岁时采用《长处与困难问卷》(父母版)评估其行为问题。基于12月龄婴儿睡眠资料中夜间睡眠时长及夜间入睡时点变量,采用层次K-means聚类方法构建婴儿睡眠模式。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12月龄婴儿睡眠模式与6岁儿童行为问题发生风险的关系。结果 在纳入的1 480名儿童中,构建出"少睡-早睡""少睡-晚睡""中睡-晚睡""多睡-早睡"4 种婴儿睡眠模式,分别占 37。97%(562/1 480)、21。76%(322/1 480)、23。31%(345/1 480)、16。96%(251/1 480)。在6岁儿童行为问题的6个维度中,困难行为发生率最高,占9。53%;品行问题发生率次之,占8。85%;情绪症状发生率再次之,占8。24%。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显示,以"多睡-早睡"模式为参照,在校正父母亲学历、母亲孕期烟草暴露、母亲孕期焦虑和抑郁水平、母亲产后抑郁水平,以及儿童性别、基于胎龄与性别的出生体重Z评分、0~6月龄喂养方式、婴儿期二手烟暴露和过敏有关因素后,12月龄婴儿"中睡-晚睡"模式的6岁儿童同伴交往行为问题发生风险增加(OR=2。434,95%CI:1。198~4。943,P=0。014);12月龄婴儿"少睡-早睡"和"少睡-晚睡"模式与6岁儿童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注意缺陷行为问题、同伴交往行为问题、亲社会行为问题、困难行为的发生风险均无统计学关联(P>0。05)。结论 12月龄婴儿"中睡-晚睡"模式可能是6岁儿童同伴交往行为问题发生的危险因素。纠正婴儿期不良睡眠模式可能是早期预防、早期干预儿童行为问题的新靶点。

    婴儿睡眠睡眠模式儿童行为队列研究

    阴道菌群失调与早孕流产风险的关系

    段宁娟刘燕王振威徐兰...
    8-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阴道菌群失调与早孕流产风险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3月在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科就诊的147名孕妇为研究对象,其中病例组为早孕流产(妊娠12周内确诊)患者(n=64),对照组为健康足月分娩者(n=83)。采用基于16S rRNA基因测序,对病例组与对照组研究对象妊娠早期的阴道菌群组成进行比较及分析。结果 病例组与对照组在年龄、体质量指数、吸烟者人数、妊娠情况、既往流产、胎龄、阴道pH值的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总样本队列中鉴定出244种细菌。样本分为5个主要类型,其中菌落状态类型(CST)Ⅰ的特征是卷曲乳酸杆菌占优势,CST Ⅱ的特征是加氏乳酸杆菌占优势,CST Ⅲ的特征是内乳酸杆菌占优势,CST Ⅴ的特征是詹氏乳酸杆菌占优势,而CST Ⅳ的特征是乳酸杆菌属的丰度较低。在CST Ⅳ型群落中观察到了最高的a多样性和丰度。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的阴道菌群组成中乳酸杆菌属消耗的比例显著增加[25。0%(16/64)vs。6。0%(5/83),x2=10。626,P<0。01]。病例组中CST Ⅳ型为主阴道菌群组成的比例明显增加[29。7%(19/64)vs。12。0%(10/83),x2=7。100,P<0。01]。病例组的逆辛普森指数(2。81±1。20 vs。1。41±0。48)和丰度(28。06±15。08 vs。17。13±6。8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4。641、3。523,P<0。05)。当从病例组中排除报告阴道出血评分>1的孕妇时,这种相关性仍然存在。与稽留流产相比,不完全/完全流产的阴道菌群组成中乳酸杆菌属消耗的比例显著增加[19。2%(10/52)vs。75。0%(9/12),x2=14。527,P<0。01]。不完全/完全流产中CST Ⅳ型为主阴道菌群组成的比例显著增加[23。1%(12/52)vs。75。0%(9/12),x2=11。923,P<0。01]。结论 高度多样性的阴道菌群群落和乳酸杆菌减少是早孕流产的危险因素。

    阴道菌群早孕流产稽留流产出血

    可疑抑郁高危孕妇的睡眠质量对妊娠压力的影响

    陈林英邹晓璇周广玉丁美琦...
    15-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北京市海淀区孕妇心理健康状态,筛查可疑抑郁高危者的睡眠质量及妊娠压力情况,探讨睡眠质量对妊娠压力的影响,为孕妇健康睡眠和良好情绪管理,以及指导保健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在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进行心理健康筛查的可疑抑郁高危孕妇[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简称PHQ-9抑郁量表)总分≥5分],并完成心理复评的1 869人为研究对象。采用妊娠压力量表(PSRS)和匹斯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对孕妇进行问卷调查,比较不同睡眠维度间妊娠压力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评价孕期睡眠质量对增加妊娠压力的风险。结果 在1 869名孕妇中,出现妊娠压力有574名,占30。7%;妊娠压力源得分由高到低排序前4位分别为"害怕疼痛厉害"(占60。9%)、"担心婴儿不正常"(占60。0%)、"担心婴儿能否安全分娩"(占59。8%)和"担心分娩是否安全"(占55。6%)。孕妇睡眠质量得分较高(即睡眠质量较差)的前3个维度分别为"日间功能障碍",平均为(1。52±0。95)分;"睡眠效率",平均为(1。26±1。38)分;"入睡时间",平均为(0。91±0。86)分;其中睡眠质量差占比最高(40。1%)。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SQI总分高(β=1。426)及主观睡眠质量差(β=0。987)、入睡时间长(β=0。938)、睡眠时间不足(β=1。017)、有睡眠干扰因素(β=2。253)、有日间功能障碍(β=0。926)5个维度均对孕妇妊娠压力有影响(P<0。05);年龄(OR=0。951,95%CI:0。922~0。982)、孕周(OR=1。025,95%CI:1。012~1。038)及PSQI总分(OR=4。127,95%CI:3。314~5。140)的增高均会导致孕妇妊娠压力的增加(P<0。05)。结论 可疑抑郁高危孕妇妊娠期睡眠质量差增加了妊娠压力的风险。

    孕期心理健康筛查妊娠压力睡眠质量

    青海省5岁儿童龋齿患病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段锐许志华郭方明景强...
    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青海省2017年5岁儿童龋齿患病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依据2017年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结果中青海省的数据,按地区、性别分别计算5岁儿童患龋指标,按地区分析5岁儿童家长对口腔健康的知识与态度、儿童饮食习惯及儿童口腔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并与2007年第三次全国口腔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中青海省的数据进行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龋齿的影响因素。结果 2017年青海省5岁儿童患龋率为77。75%,较2007年上升了 6。34个百分点(x2=5。818,P<0。05);其中城市地区儿童患龋率上升了 10。81个百分点(x2=7。880,P<0。05),女童患龋率上升了 14。00个百分点(x2=13。530,P<0。05)。2017年青海省5岁儿童龋齿填充率为1。76%,较2007年下降了 0。14个百分点,其中城市地区儿童龋齿填充率高于农村地区儿童(x2=12。859,P<0。05)。2017年青海省5岁儿童龋均为4。69,较2007年增加了 1。39。2017年青海省5岁儿童家长口腔健康知晓率为36。47%,较2007年上升了 20。58个百分点;儿童家长对口腔健康持积极态度的比例为60。78%,较2007年下降了 17。57个百分点。2017年青海省5岁儿童在过去12个月内出现牙痛或不适的比例为35。78%,而有就医经历者仅占19。27%,城市地区儿童有就医经历的比例高于农村地区儿童(x2=10。795,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从来没去医院看过牙(OR=0。374,95%CI:0。141~0。993)是儿童发生龋齿的保护因素(P<0。05);对孩子牙齿和口腔状况评价为一般(OR=2。006,95%CI:1。174~3。425)或差(OR=8。236,95%CI:2。326~29。166)、儿童家长认为刷牙预防牙龈出血不正确/不知道(OR=1。648,95%CI:1。120~2。424)均是儿童发生龋齿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2017年青海省5岁儿童患龋率仍较高,应重点关注城市地区及女童的龋齿状况。实施有效的口腔综合干预措施,定期开展儿童口腔检查及对儿童的父母进行口腔知识宣教,能促使儿童树立正确的口腔健康观,养成良好的口腔健康行为,降低儿童患龋率。

    儿童龋齿影响因素青海

    一次哺乳母乳摄入量与吸吮时间相关性及其他影响因素的研究

    贾妮龚建华陈冬梅余咏宜...
    29-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一次哺乳母乳摄入量与吸吮时间的相关性,并探讨其他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 2015年6月至7月在深圳市罗湖区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门诊开展母乳喂养摄入量横断面调查,招募足够1~12月龄婴儿及其母亲,观察一次正常哺乳过程,并进行问卷调查。严格定义并记录哺乳时婴儿吸吮时间,使用称重法获得一次哺乳母乳摄入量,采用问卷调查母子健康信息和喂养情况。使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法建立包括吸吮时间等因素影响一次哺乳母乳摄入量和摄入平均速率的模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经筛选共纳入150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一次哺乳母乳摄入量与吸吮时间呈直线相关(r=0。57,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所有因素的组间吸吮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哺乳乳房的一次哺乳母乳摄入量明显高于左侧[(61。14±32。14)g vs。(49。88±29。35)g,t=2。24,P<0。05];右侧哺乳乳房的母乳摄入平均速率明显高于左侧[(8。12±4。48)g/min vs。(6。66±3。38)g/min,t=2。67,P<0。05),母亲为家庭主妇/休产假的母乳摄入平均速率明显高于有工作者[(8。02±4。22)g/min vs。(6。60±3。65)g/min,t=-2。17,P<0。05],5~12月龄婴儿的母乳摄入平均速率明显高于1~4月龄婴儿[(8。15±4。25)g/min vs。(6。67±3。70)g/min,t=-2。27,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1~4月龄婴儿中,吸吮时间、婴儿体重和母亲右侧乳房哺乳与一次哺乳母乳摄入量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1、0。22、0。36,P<0。05),婴儿体重和母亲右侧乳房哺乳与母乳摄入平均速率均呈正相关(R 值分别为0。22、0。27,P<0。05);在5~12月龄婴儿中,吸吮时间与一次哺乳母乳摄入量呈正相关(R=0。61,P<0。05),婴儿体重与母乳摄入平均速率呈正相关(R=0。26,P<0。05)。婴儿性别、婴儿年龄、婴儿出生体重,以及24h母乳喂养频率、母亲体质量指数、产次、母亲年龄、母亲职业均对两个年龄组一次哺乳母乳摄入量和母乳摄入平均速率均无显著性影响(P>0。05)。结论 影响一次哺乳母乳摄入量的显著性因素为吸吮时间和婴儿体重,在小年龄段婴儿中还包括哺乳乳房侧。需要进一步研究影响母乳摄入量的其他因素,如母乳喂养类型和哺乳间隔等。

    母乳喂养吸吮时间母乳摄入量婴儿体重乳房侧

    安康市2017-2021年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及先天性心脏病影响因素分析

    赵华俊裴磊磊高显舜杨潇...
    36-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陕西省安康市近五年(2017-2021年)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情况及变化趋势,分析围产儿发生先天性心脏病(CHD)的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的出生缺陷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依据陕西省妇幼健康信息系统中的有关数据,回顾性分析2017-2021年安康市各助产医疗机构围产儿出生缺陷资料。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选择孕满28周至出生后7天明确诊断为CHD的围产儿为病例组(200例),选择同期诊断为非CHD的出生缺陷儿为对照组(400例),以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HD的影响因素。结果 2017-2021年共监测安康市围产儿126 077例,其中发生出生缺陷1 116例,出生缺陷总体发病率为88。52/万;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的前5顺位为CHD(29。90/万)、多指(趾)(13。72/万)、唇腭裂(7。54/万)、外耳其他畸形(6。11/万)、马蹄内翻足(5。79/万)。2017-2021年安康市出生缺陷发病率由63。89/万持续上升至131。96/万,2021年比2017年增长了约2。07倍,有显著的上升趋势(x2趋势=106。074,P<0。001);其中CHD发病率上升明显(x2趋势=81。109,P<0。001)。2017-2021年监测的377例CHD出生缺陷围产儿中,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为4种最常见的CHD,依次占32。10%、24。14%、13。79%、9。02%;其中复合多种亚型的CHD(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肺动脉瓣狭窄)围产儿有12人,占3。18%。单因素分析显示,病例组与对照组围产儿胎龄及产妇围孕期的自然流产史和烟草暴露史的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3。187、5。280、12。927,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非足月儿(胎龄<37周)(OR=1。834,95%CI:1。196~2。812)和产妇围孕期有烟草暴露史(OR=1。914,95%CI:1。081~3。387)均是围产儿发生CHD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加强健康宣教,做好孕期保健,保障足月胎龄分娩,远离烟草等不良暴露,积极参与出生缺陷防控相关的惠民项目,其均是预防出生缺陷发生的有效策略。

    围产儿出生缺陷先天性心脏病病例对照研究影响因素

    陕西地区两种无创产前筛查系统阳性结果的重复性比较分析

    石凤蕊王瑞吴秋华王晓斌...
    4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初步评估陕西地区孕妇外周血胎儿游离DNA产前检测(NIPT)与拓展性孕妇外周血胎儿游离DNA产前检测(NIPT-plus)两种产前筛查系统应用于目标疾病阳性结果重复性的优劣,为日后两种检测方法的实验室内部质控评价及该项目的临床应用提供检测依据。方法 选择2021年10月至2022年12月在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医学遗传中心就诊的77例NIPT、95例NIPT-plus产前筛查系统目标疾病阳性结果的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比较NIPT与NIPT-plus产前筛查系统应用于目标疾病阳性结果的重复性。结果 对77例NIPT产前筛查系统目标疾病阳性结果进行重复检测,两次检测结果一致为72例,重复性一致率为93。5%;对95例NIPT-plus产前筛查系统目标疾病阳性结果进行重复检测,两次检测结果一致为67例,重复性一致率为70。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485,P<0。001)。各项NIPT产前筛查系统内目标疾病阳性结果重复性一致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47,P>0。05)。各项NIPT-plus产前筛查系统内目标疾病阳性结果重复性一致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016,P<0。001)。结论 NIPT与NIPT-plus筛查系统对常见染色体三体的筛查阳性结果具有较高的重复性,NIPT-plus筛查系统对性染色体异常和染色体微缺失/重复综合征(MMS)筛查的重复性为中低水平,推荐NIPT与NIPT-plus筛查系统作为13、18、21号染色体非整倍体的一线筛查方法;需发展测序技术和优化算法模型,提高NIPT-plus筛查的重复性,保证结果的可靠性,以减少不必要的有创产前诊断。

    产前筛查孕妇外周血胎儿游离DNA产前检测拓展性孕妇外周血胎儿游离DNA产前检测重复性

    aCGH应用于产前诊断意外发现DMD基因缺失或重复病例分析

    吴秋华石凤蕊刘瑗王林...
    47-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CGH)技术应用在产前诊断中发现抗肌萎缩蛋白基因(又称DMD基因)缺失或重复的重要价值。方法 收集2019年9月至2020年7月在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因高危因素(高龄、血清学筛查高风险、无创筛查高风险或超声软指标异常等)选择aCGH技术进行产前诊断的851例孕妇的羊水样本进行检测,并进一步采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LPA)方法对DMD基因变异样本进行验证。结果 在851例孕妇的羊水样本中,经aCGH产前诊断时意外发现4例羊水样本存在DMD基因缺失或重复,同时MLPA检测验证了上述变异。胎儿1:男胎,arr[GRCh37]Xp21。1(31691172-31766673)×0,DMD 基因 E52-53 缺失;胎儿 2:男胎,arr[GRCh37]Xp21。2(31016983-31351900)×2,DMD基因E61-79重复;胎儿3:女胎,arr[GRCh37]Xp21。2(31182699-31474949)×3,DMD 基因 E58-74 重复;胎儿 4:男胎,arr[GRCh37]Xp21。1(31777925-32152126)×2,DMD基因E45-51重复。4例变异均遗传自母亲。结论 产前诊断是防止DMD患者出生的重要手段,aCGH技术用于产前诊断不仅可以检测染色体微缺失和微重复综合征,还有助于检测由基因缺失或重复引起的单基因疾病,从而为临床诊断及遗传咨询提供了理论依据。

    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抗肌萎缩蛋白基因产前诊断多重连接探针扩增

    电子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治疗儿童大叶性肺炎的临床研究

    杨洋杨洁虎崇康王宝西...
    55-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电子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治疗儿童大叶性肺炎的镜下表现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6月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科住院诊治的100例儿童大叶性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查体资料、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对患儿行电子支气管镜检查及肺泡灌洗术,检测肺泡灌洗液中的肺炎支原体(MP),将MP阳性患儿分为MP肺炎组(74例),MP阴性患儿分为非MP肺炎组(26例);对MP阳性者及时加用敏感抗生素治疗,通过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灌洗前后胸部CT及预后等情况,比较并分析两组患儿肺炎的临床特点。结果 MP肺炎组患儿白细胞计数为(7。5±3。3)×109/L,明显低于非MP肺炎组的(11。4±7。2)×109/L,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54,P<0。05)。在100例儿童大叶性肺炎患儿中,电子支气管镜下以支气管黏膜炎症为主要表现,其中管腔狭窄8例,黏膜充血44例,黏膜肥厚3例,脓性分泌物附着87例,脓栓堵塞管腔14例,其他表现7例;MP肺炎组的管腔狭窄、黏膜充血、黏膜肥厚、脓性分泌物附着、脓栓堵塞管腔的分布均高于非MP肺炎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P肺炎组的肝功谷草转氨酶、α-羟丁酸脱氢酶均高于非MP肺炎组,MP肺炎组累及右肺炎症、左肺炎症、双肺炎症及合并胸腔积液的检出率均高于非MP肺炎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P肺炎组与非MP肺炎组消化系统受累、神经系统受累、肾功能损害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泡灌洗液中细菌培养阳性率低,仅为9例(9。0%)。MP肺炎组肺泡灌洗液培养阳性7例(9。5%,7/74),非MP肺炎组肺泡灌洗液培养阳性2例(7。7%,2/26)。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FQ-PCR)法检测的MP阳性率(74例,74。0%)明显高于血清MP特异性抗体(MP-IgM)法检测的MP阳性率(2例,2。0%),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7。000,P<0。05)。MP肺炎组患儿的症状缓解时间、肺啰音消失时间、抗生素调整时间和住院时间均大于非MP肺炎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子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治疗儿童大叶性肺炎的临床疗效确切,对MP阳性者尽早应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有助于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及预后,可积极指导临床用药,避免抗生素滥用,缩短住院时间。

    大叶性肺炎儿童电子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疗效评价抗生素应用

    肺炎球菌疾病住院儿童的临床特征分析

    韩英朱俐燕高飞胡丹丹...
    64-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总结肺炎球菌疾病(PD)住院患儿的临床特征,为该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9年5月1日至2022年4月30日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诊断为PD的住院患儿245例为研究对象。按是否存在基础疾病将患儿分为有基础疾病组(n=72)与无基础疾病组(n=173);依据细菌药敏试验结果是否耐药将患儿分为多重耐药(MDR)组(n=125)与非MDR组(n=120);依据发病前是否至少接种1剂次肺炎球菌疫苗将患儿分为接种疫苗组(n=60)与未接种疫苗组(n=185)。收集患儿的人口学特征、基础疾病、肺炎球菌多重耐药情况,以及是否并发其他病原体感染、重症率、使用呼吸机治疗比例、疾病负担、预后及疫苗接种相关资料,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PD在3岁及以下婴幼儿阶段高发(79。18%,194/245),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为52。24%(128/245),肺炎球菌多重耐药发生率为51。02%(125/245),经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治疗为37。55%(92/245),存在基础疾病为29。39%(72/245),发病前至少接种1剂次肺炎球菌疫苗比例为24。49%(60/245),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为22。86%(56/245),侵袭性肺炎球菌疾病为17。55%(43/245)。好转出院为95。10%(233/245),留存后遗症为4。90%(12/245),无死亡病例。有基础疾病组PD患儿MDR发生率(x2=9。989)、住院时间(Z=-5。258)、住院费用(Z=-6。490)、吸氧比例(x2=22。407)、入住PICU比例(x2=46。942)、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比例(x2=55。688)、后遗症发生率(x2=8。450)均高于无基础疾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DR组PD患儿合并感染比例低于非MDR组(x2=9。914),MDR组患儿后遗症发生率高于非MDR组(x2=5。27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种疫苗组PD患儿MDR发生率(x2=33。973)、吸氧比例(x2=18。727)、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比例(x2=11。354)均低于未接种疫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见接种疫苗组患儿发生后遗症,而未接种疫苗组患儿后遗症发生率为6。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结论 PD在儿童中发病的年龄小,耐药性严峻。有基础疾病的患儿疾病负担更重,更应及时接种肺炎球菌疫苗。

    儿童肺炎球菌基础疾病疾病负担多重耐药肺炎球菌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