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曾因明

月刊

1673-4378

gjmzyfs@163.com

0516-85708135

221002

江苏省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外科楼17楼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Journ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esthesiology and Resuscitation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80年创刊,中华医学会、徐州医学院主办。本刊前身是《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以提高为宗旨,竭诚为我国麻醉学科学术水平的提高和人才建设起到推动和导向作用。期刊内容涵盖临床麻醉、重症监测治疗、生命复苏、疼痛诊疗、药物依赖与戒断等领域。本刊以综述为特色,以创新性研究成果为核心,以临床前瞻性研究、应用基础和基础研究为重点。设置有论著、综述、述评、病例析评、学科建设等栏目。目前已被列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美国化学文摘全文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功能磁共振成像下丙泊酚深度镇静健康成年脑低频振幅分析

    马博王昕馨李洋李科...
    1233-1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观察丙泊酚深度镇静状态下脑低频振幅(ALFF)改变,探索丙泊酚深度镇静对脑活动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观察性研究,选择年龄18~60岁的健康志愿者.受试者在完全清醒的状态下接受丙泊酚靶控输注,使用改良警觉/镇静评估评价受试者镇静状态,分别在清醒状态和深度镇静状态下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扫描,分析平均脑低频振幅(mALFF)改变情况.结果 共计26例健康志愿者纳入分析,受试者达到深度镇静的丙泊酚平均效应室浓度为(2.35±0.49)mg/L.与清醒状态比较,丙泊酚深度镇静状态下,双侧颞叶、部分额叶、枕叶脑区的mALFF增高(均P<0.05),而双侧额叶及额中回、部分枕叶等脑区的mALFF降低(均P<0.05).mALFF增高脑区的体素数量与mALFF降低脑区的体素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丙泊酚深度镇静期间,双侧颞叶、部分额叶、枕叶脑区的神经元活动增强,而双侧额叶及额中回、部分枕叶等脑区的神经元活动减弱,提示丙泊酚镇静的机制可能是对不同脑区产生增强或抑制的综合效果.

    丙泊酚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低频振幅

    手术体积描计指数预测小儿全麻下腺样体扁桃体切除术后早期疼痛的初步探讨

    李琳孟庆花田蔼萍张维智...
    1238-12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手术体积描计指数(SPI)预测小儿全麻下腺样体扁桃体切除术后疼痛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择期行全麻下腺样体扁桃体切除术的患儿120例,性别不限,年龄4~8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患儿入手术室后监测无创血压、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和SPI.所有患儿均给予气管插管全麻,术中维持SPI在20~50.手术结束前5 min停止输注麻醉药物,分别记录手术结束即刻及手术结束后1、2、3、4、5min时患儿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SPI,取最大值,分别为MAPmax、HRmax、SPImax.患儿气管导管拔除后送入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继续观察,入PACU后10、20、30 min采用改良加拿大安大略儿童医院疼痛评分量表(m-CHEOPS)对患儿进行疼痛评分,取评分最大值进行分析.根据患儿是否发生中-重度疼痛分别绘制MAPmax、HRmax、SPImax的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结果 112例患儿完成试验.患儿入PACU后30 min内有89例为无痛或轻度疼痛(79.5%),18例出现中度疼痛(16.1%),5例出现重度疼痛(4.4%).ROC曲线显示:SPImax曲线下面积(AUC)为0.83,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8.8%和86.8%,预测发生中-重度疼痛的效能较好,SPI的最佳截断值为44.5;MAPmax和HRmax的AUC分别为0.55和0.61,二者均不能预测患儿术后中-重度疼痛的发生.结论 SPI可以有效预测小儿全麻下腺样体扁桃体切除术后早期中-重度疼痛的发生.

    手术体积描计指数小儿麻醉,全身腺样体扁桃体切除术术后疼痛

    粘与黏字用法辨析

    1242页

    taVNS联合EDN治疗对颈型颈椎病患者睡眠、疼痛及焦虑抑郁的影响

    胡长馨王佳佳刘倩含方家星...
    1243-1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联合电干针(EDN)治疗对颈型颈椎病患者睡眠、疼痛及焦虑抑郁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4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T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7例.所有患者均口服镇痛药物,T组予以持续1周的taVNS联合2次EDN治疗,C组予以持续1周的假刺激联合2次EDN治疗(2次EDN治疗间隔1周;taVNS和假刺激每日2次,单次持续30 min,连续刺激1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1d(T0)以及治疗后4周(T2)、治疗后8周(T3)、治疗后12周(T4)时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及睡眠障碍、焦虑情绪、抑郁情绪情况;比较两组患者T0、治疗后ld(Tl)、T2、T3、T4时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分析两组患者T0、T1时心率变异性(HRV)中低频/高频(LF/HF)的测量结果;统计两组患者住院期间镇痛药物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70例患者完成研究,T组35例,C组35例.与T0比较,两组患者T2、T3、T4时PSQI评分、HAMA评分、HAMD 评分降低(均 P<0.05);T1、T2、T3、T4 时 VAS 疼痛评分降低(均 P<0.05);T1 时 LF/HF 降低(均 P<0.05).T 组 T2、T3、T4 时PSQI评分,T1时LF/HF,T1、T2、T3、T4时VAS疼痛评分,T2、T3时HAMA评分、HAMD评分低于C组(均P<0.05).T组艾瑞昔布用量少于C组(P<0.05).两组患者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taVNS联合EDN治疗可以提高颈型颈椎病患者的睡眠质量,改善疼痛及焦虑抑郁情绪,减少住院期间镇痛药物用量,调节自主神经功能.

    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电干针颈型颈椎病睡眠疼痛焦虑抑郁

    计量资料中有效数字的确定

    1249页

    SaCoVLMTM可视喉罩与Ambu?Aura-Gain喉罩联合可视软镜引导小儿气管插管的随机对照研究

    陈莹孔令玉韩丁李泳鑫...
    1250-12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SaCoVLMTM可视喉罩与Ambu® Aura-Gain喉罩联合可视软镜(FOB)引导气管插管在小儿全麻气道管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择期行全麻手术的患儿100例,年龄1~6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马氏(Mallam-pati)分级Ⅰ、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0例):SaCoVLMTM可视喉罩组(SaCo组)和Ambu®Aura-Gain喉罩联合可视软镜组(Ambu组).SaCo组经可视喉罩引导直接进行气管插管,Ambu组经Ambu®Aura-Gain喉罩联合可视软镜引导行气管插管.记录两组患儿一般资料.主要观察指标是气管插管成功的总时间(即喉罩置入时间+气管插管时间).次要观察指标包括气管插管首次成功率,喉罩置入时间,喉罩置入次数,喉罩密封压,气管插管时间,声门暴露分级,入室时(T0)、喉罩置入前(T1)、喉罩置入后即刻(T2)、气管插管前(T3)、气管插管后1 min(T4)、气管插管后2 min(T5)、气管插管后5 min(T6)、拔管后即刻(T7)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平均动脉压(MAP)、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喉罩留置时间,拔管时间,喉罩和气管插管相关并发症(喉罩表面染血、导管染血、呛咳、低氧血症、咽痛、喉痉挛、吞咽困难及声音嘶哑等).结果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Ambu组比较,SaCo组患儿气管插管成功总时间和气管插管时间较短(均P<0.05),气管插管首次成功率和喉罩密封压较高(P<0.05),喉罩置入时间较长(P<0.05),T4时心率较低(P<0.05).所有患儿均一次成功置入喉罩.两组患儿声门暴露分级、喉罩留置时间和拔管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儿T0~T3、T5~T7时心率及各时点MAP和SpO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拔除喉罩后,两组患儿喉罩表面染血、咽痛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儿均无导管染血、呛咳、喉痉挛、低氧血症、吞咽困难以及声音嘶哑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与Am-bu® Aura-Gain 喉罩联合可视软镜相比,SaCoVLMTM可视喉罩引导小儿气管插管更为简单易行,气管插管首次成功率高,有可能为小儿困难气道管理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

    小儿SaCoVLMTM可视喉罩Ambu®Aura-Gain喉罩气管插管气道管理

    使用机器学习分析脓毒症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的影响因素及构建预测模型

    冯超男张钰
    1256-12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脓毒症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急性肾损伤(AKI)发生的危险因素并建立AKI发生的预测模型.方法 从重症监护医学信息中心(MIMIC-Ⅲ,版本号1.4)数据库中提取脓毒症合并ARDS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训练和内部验证,回顾性收集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脓毒症合并ARDS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外部验证.从MIMIC-Ⅲ数据库中提取的病例依据7:3的比例按照随机抽样法分为建模组(760例)和内部验证组(325例),回顾性收集的病例为外部验证组(430例).依据建模组760例患者的数据,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分析探究影响脓毒症合并ARDS患者发生AKI的影响因素,将LASSO回归中系数非零的变量纳入预测模型,并使用支持向量机(SVM)、自适应提升(Adaboost)、逻辑回归(LR)和极端梯度提升(Xgboost)算法构建预测模型.通过绘制校准曲线、计算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判断预测模型性能表现,而后在外部验证组中进行预测模型的验证.结果 脓毒症相关性器官功能衰竭评价(SOFA)评分[比值比(OR)1.142,95%置信区间(CI)1.071~1.218,P<0.001]、氧合指数(OR 0.993,95%CI 0.990~0.996,P<0.001)、第 1 个24 h 内尿量(OR 0.996,95%CI 0.993~0.999,P<0.001)、呼气末正压(PEEP)(OR 1.097,95%CI 1.038~1.160,P=0.001)、高血压(OR 1.598,95%CI 1.145~2.231,P=0.006)是脓毒症合并ARDS患者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预测模型建模组和内部验证组的AUC在SVM、Adaboost、LR、XGBoost 算法中分别为 0.744(95%CI 0.706~0.782)、1.000(95%CI 1.000~1.000)、0.742(95%CI 0.706~0.779)、0.887(95%CI 0.863~0.912)和0.704(95%CI 0.644~0.765)、0.781(95%CI 0.728~0.835)、0.716(95%CI 0.657~0.775)、0.799(95%CI 0.746~0.853).预测模型在外部验证组也展示出一定的预测能力,与其对应的校准曲线也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结论 脓毒症合并ARDS患者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有SOFA评分、氧合指数、第1个24 h内尿量、PEEP、高血压.构建的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性能,预测模型在外部验证队列中也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

    脓毒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器学习急性肾损伤

    一字线和浪纹线的用法

    1262页

    脓毒症外科患者术后心肌损伤的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构建

    郭仁楠唐雯刘艳
    1263-12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脓毒症患者外科术后并发脓毒症心肌损伤(SIMD)的危险因素,据此构建脓毒症患者外科术后SIMD发生的列线图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12月就诊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明确诊断脓毒症并外科手术引流后转入重症医学科的128例患者,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根据治疗期间是否出现SIMD将研究对象分为心肌损伤组(47例)和对照组(81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脓毒症患者外科术后发生SIMD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对列线图预测模型的临床适用性进行分析及内部验证.结果 心肌损伤组年龄、血小板(P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Lac)、B型利钠肽(BNP)、肌钙蛋白T(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脓毒症相关性器官功能衰竭评价(SOFA)、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PACHE Ⅱ)、病死率等高于对照组(均P<0.05),外科干预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作为自变量、心肌损伤发生与否作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BNP、CK-MB、SOFA及外科干预时间延迟是SIMD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利用上述4个预测指标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当预测阈值在0.02~0.83时,预测模型的净收益率比全干预和不干预要高,提示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临床适用性.列线图内部验证前后的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895[95%置信区间(CI)0.838~0.952]、0.891(95%CI 0.826~0.941),敏感度分别为0.852和0.812,特异度分别为0.830和0.803,提示模型的区分能力较好.结论 依据脓毒症患者外科术后并发SIMD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个性化SIMD发生风险预测模型具备临床实用性,可有效预测脓毒症患者外科术后并发SIMD的发生风险,有助于早期识别高危人群,改善预后.

    脓毒症术后心肌损伤列线图预测模型

    维生素D对带状疱疹性神经痛伴维生素D不足患者的临床疗效

    黄燕妮计裕曼归晓蝶单迎宇...
    1270-12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补充维生素D对带状疱疹性神经痛伴维生素D不足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血清维生素D的水平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2023年8月至2023年12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疼痛科进行了一项随机对照试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6例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分为两组(每组18例):试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基础治疗(药物治疗和神经阻滞治疗),在此基础上,A组予以补充维生素D,周期为12周,B组不补充维生素D.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治疗1周、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数字分级评分法(NRS)评分、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评分、9项患者健康问卷(PHQ-9)评分,及入院时、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并比较两组患者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发生率,同时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期间镇痛药物使用量、补救药物使用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A组治疗12周时NRS评分、GAD-7评分、PHQ-9评分、PSQI评分低于B组(均P<0.05).B组由带状疱疹发展为PHN的例数、住院期间平均每天氨酚曲马多使用量、补救药物使用率高于A组(均P<0.05).与入院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周、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时NRS评分、GAD-7评分、PHQ-9评分及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时PSQI评分降低(均P<0.05).与治疗1周比较,A组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时GAD-7评分和治疗12周时PHQ-9评分降低(均P<0.05),B组治疗8周、治疗12周时GAD-7评分和治疗12周时PHQ-9评分降低(均P<0.05).与治疗4周比较,A组治疗8周时NRS评分及治疗8周、治疗12周时GAD-7评分、PHQ-9评分、PSQI评分降低(均P<0.05),B组治疗8周、治疗12周时GAD-7评分降低(均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对于维生素D不足的带状疱疹性神经痛患者予以补充维生素D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疗效.

    带状疱疹维生素D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