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曾因明

月刊

1673-4378

gjmzyfs@163.com

0516-85708135

221002

江苏省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外科楼17楼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Journ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esthesiology and Resuscitation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80年创刊,中华医学会、徐州医学院主办。本刊前身是《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以提高为宗旨,竭诚为我国麻醉学科学术水平的提高和人才建设起到推动和导向作用。期刊内容涵盖临床麻醉、重症监测治疗、生命复苏、疼痛诊疗、药物依赖与戒断等领域。本刊以综述为特色,以创新性研究成果为核心,以临床前瞻性研究、应用基础和基础研究为重点。设置有论著、综述、述评、病例析评、学科建设等栏目。目前已被列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美国化学文摘全文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椎管内分娩镇痛中国规范及推广应用

    伍静王宇姚尚龙
    561-5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开展椎管内分娩镇痛有60多年历史,经过几代人不懈努力,已形成我国的分娩镇痛规范并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文章首先回顾了分娩镇痛的历史,包括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分娩镇痛发展的4个阶段.之后重点阐述了我国分娩镇痛规范的形成及推广应用.椎管内分娩镇痛中国方案在综合管理的基础上,核心内容包括低浓度、高容量、少阿片、全产程、脉冲式、智能化.我国分娩镇痛的整个医疗服务体系正在以点带面、以面带全蓬勃发展.文章最后展望了分娩镇痛的理念更新与技术改进,今后需持续关注分娩镇痛预后,尤其是对孕产妇和新生儿围生期的保护,同时应用物联网、信息化、智能化技术不断优化分娩镇痛的管理.

    分娩镇痛椎管内麻醉规范推广预后

    硬膜外分娩镇痛复合艾司氯胺酮对镇痛效果及产后抑郁的影响

    高建新代兰周秦李利平...
    566-5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硬膜外分娩镇痛联合艾司氯胺酮对经阴道分娩初产妇的镇痛效果及产后抑郁(PPD)产后抑郁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2年1月一2022年6月湖南师范大学附属长沙市妇幼保健院经阴道分娩的300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接受分娩镇痛分为自然分娩组(Z组,58例)和分娩镇痛组(242例),分娩镇痛组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C组,119例)和艾司氯胺酮组(K组,123例).记录3组产妇分娩镇痛前,分娩时,产后2、24、48 h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记录3组产妇入产房时、产后2h、产后1d、产后7d、产后42d的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评分及PPD发生情况;检测3组产妇入产房时及产后1d时的雌激素、孕激素、5羟色胺(5-HT)、皮质醇水平.结果 C组、K组分娩时VAS疼痛评分,产后1d、7d、42dEPDS评分及产后2h、1d、7dPPD发生率低于Z组(均P<0.05);C组、K组产后1d雌激素、孕激素、5-HT、皮质醇水平高于Z组(均P<0.05).K组产后1d、42d EPDS评分,产后1d PPD发生率低于C组(均P<0.05);K组产后1d孕激素、皮质醇水平高于C组(均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硬膜外分娩镇痛复合艾司氯胺酮后未改善镇痛效果,但可进一步降低PPD的发生风险.

    艾司氯胺酮分娩镇痛硬膜外麻醉产后抑郁

    关键词的选取

    570页

    腰硬联合麻醉分娩镇痛复合静脉和硬膜外布托啡诺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

    韩学昌张亚杰张露乔传勋...
    571-5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静脉和硬膜外复合给予布托啡诺在腰硬联合麻醉分娩镇痛效果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要求行分娩镇痛的足月自然分娩初产妇29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无布托啡诺组(Ⅰ组,98例)、布托啡诺硬膜外给药组(Ⅱ组,100例)、布托啡诺静脉+硬膜外联合给药组(Ⅲ组,99例).3组产妇均行腰硬联合麻醉分娩镇痛:蛛网膜下腔给予舒芬太尼2μg,硬膜外腔分别给予不同混合液3 ml(试验量)+10 ml(Ⅰ组为罗哌卡因150 mg+舒芬太尼48 μg,Ⅱ组、Ⅲ组为罗哌卡因150 mg+舒芬太尼48μg+布托啡诺2 mg,均使用生理盐水稀释到200 ml);接着Ⅰ组、Ⅱ组给予生理盐水5 ml,Ⅲ组给予布托啡诺0.5 mg/5 ml入墨菲式滴管静脉滴注;在硬膜外腔以7 mUh泵入混合液直至胎盘娩出后12h.宫口开至3 cm分娩镇痛前即刻(T0)、给予硬膜外总量后20 min即刻(T1)、宫口开全即刻(T2)、胎儿娩出即刻(T3)、胎盘娩出即刻(T4)、胎盘娩出后4 h(T5)、胎盘娩出后8h(T6)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和Bromage改良评分对产妇进行疼痛、镇静和下肢运动神经阻滞程度评分,同时记录产妇T1、T2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Sp02)、呼吸频率;检测T0、T4、T6时产妇静脉血P物质、5-羟色胺(5-HT)、亮脑啡肽、β-内啡肽(β-EP)含量;记录第一、第二、第三产程时间及使用催产素例数,新生儿1 min、5 min、10 min Apgar评分和脐动脉血气分析[pH、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02)、乳酸(Lac)];观察记录产妇不良反应(分娩方式改变、呼吸抑制、嗜睡、低血压、恶心、呕吐、寒战、尿潴留、皮肤瘙痒)发生情况.结果 T2、T3时,Ⅱ组和Ⅲ组VAS疼痛评分低于Ⅰ组,且Ⅲ组低于Ⅱ组(均P<0.05);T,、T2时,Ⅱ组、Ⅲ组Ramsay镇静评分高于Ⅰ组,且Ⅲ组高于Ⅱ组(均P<0.05);与T0时比较,3组产妇T1~T6时VAS疼痛评分降低(均P<0.05),Ramsay镇静评分升高(均P<0.05);3组产妇Bromage改良评分均为0分.T3时,Ⅲ组MAP低于Ⅰ组和Ⅱ组(均P<0.05);与T0时比较,3组产妇T,~T6时MAP、心率、呼吸频率均降低(均P<0.05).T4时,Ⅱ组P物质含量低于Ⅰ组,Ⅱ组、Ⅲ组亮脑啡肽、β-EP含量高于Ⅰ组(均P<0.05);与T0时比较,3组产妇T4、T6时P物质、5-HT含量降低,亮脑啡肽、β-EP含量升高(均P<0.05);与T4时比较,3组产妇T6时P物质、亮脑啡肽、β-EP含量降低(均P<0.05).其余时点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产妇第一、第二、第三产程时间,使用催产素例数,新生儿1 min、5 min、10 min Apgar评分和脐动脉血气分析(pH、PaCO2、PaO2、La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产妇分娩期间未发生分娩方式改变、呼吸抑制、嗜睡、低血压、寒战、尿潴留等不良反应;Ⅲ组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发生率低于Ⅰ组、Ⅱ组(均p<0.05),Ⅱ组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发生率低于Ⅰ组(均p<0.05).结论 腰硬联合麻醉分娩镇痛中静脉和硬膜外复合给予布托啡诺能最大程度地减轻器质性疼痛及心理应激反应,提高产妇自然分娩时的舒适度,取得良好的分娩镇痛临床效果.

    静脉麻醉硬膜外麻醉腰硬联合麻醉分娩镇痛

    北京市助产机构椎管内分娩镇痛现状调查

    王一男杜海明曾鸿宋亚男...
    579-5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调查北京市助产机构近三年椎管内分娩镇痛工作的开展情况.方法 采用"问卷星"网络平台于2020年11至12月对北京地区94家助产机构椎管内分娩镇痛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本调查共收集到调查问卷94份,北京市各助产机构分娩镇痛率极不均衡,其中81家(86.17%)常规开展椎管内分娩镇痛工作,13家(13.83%)未常规开展椎管内分娩镇痛工作.麻醉科医师不足是医院未常规开展椎管内分娩镇痛工作的最突出原因.2018年、2019年、2020年1月至10月未开展椎管内分娩镇痛工作的医院分别为27家、18家、13家.2018年、2019年、2020年1月至10月,整体椎管内分娩镇痛率分别为28.59%、35.17%、39.96%,综合医院分娩镇痛率分别为12.66%、23.24%、29.79%,妇产专科医院和妇幼保健院(以下简称专科医院)分别为51.01%、58.81%、69.27%.29家有麻醉护士参与辅助实施分娩镇痛工作,69家开展24h分娩镇痛工作.18家以腰硬联合麻醉为主,63家医院以连续硬膜外阻滞为主.实施硬膜外阻滞时52家给予1.0%~1.5%利多卡因试验量,11家医院未给予试验量或直接予泵液.结论 北京市各助产机构分娩镇痛率极不均衡,非公立医院分娩镇痛工作开展比例高于公立医院,专科医院开展比例高于综合医院,试点医院开展比例高于非试点医院,综合医院及个别专科医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麻醉科医师不足制约分娩镇痛工作开展,分娩镇痛管理仍欠规范,专职麻醉护士参与有助于椎管内分娩镇痛工作的实施与管理.

    分娩镇痛医务人员问卷调查

    氯普鲁卡因联合罗哌卡因在分娩镇痛中转剖宫产的应用

    戴珩甘霖李静张臻...
    586-5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氯普鲁卡因联合罗哌卡因在分娩镇痛中转剖宫产麻醉中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数生成器法将174例产妇分为碱化利多卡因组(A组,55例)、氯普鲁卡因组(B组,60例)、氯普鲁卡因联合罗哌卡因组(C组,59例).A组硬膜外麻醉使用1.6%利多卡因,B组使用3%氯普鲁卡因,C组使用2%氯普鲁卡因+0.25%罗哌卡因.记录3组产妇年龄、孕周、体重指数(BMI)、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分娩镇痛期间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麻醉起效时间、术始VAS疼痛评分、胎儿娩出时间、术中低血压发生率、静脉镇痛药使用率、新生儿1 min及5 min Apgar评分、术后2 h VAS疼痛评分、下肢运动神经阻滞评分(MBS)、神经并发症发生率、产妇满意度及产科医师满意度.结果 B组、C组麻醉起效时间短于A组(均P<0.05),术始VAS疼痛评分、静脉镇痛药使用率低于A组(均P<0.05),产妇满意度、产科医师满意度高于A组(均P<0.05).B组静脉镇痛药使用率高于C组(P<0.05).A组、B组术后2hVAS疼痛评分高于C组(均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2%氯普鲁卡因+0.25%罗哌卡因硬膜外给药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分娩镇痛中转剖宫产麻醉.

    分娩痛镇痛剖宫产硬膜外麻醉氯普鲁卡因罗哌卡因

    舒芬太尼用于腰硬联合麻醉分娩镇痛对胎心率的影响

    徐渐徐铭军
    591-5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使用舒芬太尼行腰硬联合麻醉(CSEA)分娩镇痛对胎心率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选择行CSEA分娩镇痛的产妇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舒芬太尼8 μg组(S8组)、舒芬太尼5 μg组(S5组)和罗哌卡因3 mg组(R3组),每组30例.3组产妇均行CSEA,S8组、S5组、R3组产妇分别予1 mg/L舒芬太尼0.8 ml、1mg/L舒芬太尼0.5 ml或1%罗哌卡因0.3 ml用脑脊液稀释至1.5 ml后匀速注入蛛网膜下腔.观察记录分娩镇痛前至分娩镇痛后30 min胎心率异常和产妇子宫收缩增强的发生情况;分别记录产妇分娩镇痛前(T0),分娩镇痛后5min(T1)、15min(T2)、30min(T3)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及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缩宫素、前列腺素E2(PGE2)水平;记录产妇低血压、瘙痒等并发症,中转剖宫产的情况,新生儿1 min、5 min、10 min Apgar评分.结果 3组产妇分娩镇痛后胎心率异常、低血压、中转剖宫产、子宫收缩增强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产妇T0、T,、T2、T3时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缩宫素、PGE2水平及VAS疼痛评分,新生儿1 min、5 min、10 min 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S8组和S5组产妇分娩镇痛后瘙痒发生率高于R3组(均P<0.05);S8组产妇瘙痒发生率高于S5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蛛网膜下腔使用舒芬太尼8 μg、5 µg或罗哌卡因3 mg行CSEA后胎心率异常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镇痛效果满意,可安全用于分娩镇痛.

    分娩镇痛舒芬太尼胎心率腰硬联合麻醉

    自体血回输对剖宫产后大出血患者凝血功能转归的影响及体会

    曾华北夏春华程智永单以东...
    597-6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自体血回输对剖宫产后大出血患者凝血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7月收治于宿迁市妇幼医院产科发生剖宫产后大出血患者,使用分层区组随机化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A组)、观察组(B组).A组进行同种异体输血,B组进行自体血回输.记录两组患者术前12h、术后12h的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等血常规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等凝血功能指标,血栓弹力图(TEG)R值、K值、α角、最大振幅(MA)值等指标.比较两组出血量>2 000 ml的患者术前12h、术后12h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指标.记录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热、感染、过敏、溶血)的发生情况.结果 B组术后 12hHb、Hct、RBC、Fib高于A组(均P<0.05),PT、APTT、TT低于A组(均P<0.05).B组出血量>2 000 ml的患者术后 12h Hb、Hct、RBC、Fib高于A组出血量>2 000 ml的患者(均P<0.05),PT、APTT、TT低于A组出血量>2 000 ml的患者(均P<0.05).B组术后12 hR值、K值低于A组(均P<0.05),α角、MA值高于A组(均P<0.05).B组发热、过敏发生率低于A组(均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对于剖宫产后大出血患者,相较于异体输血,自体血回输的患者术后血液指标恢复情况可能更好,凝血功能的恢复也更快,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更低.

    自体血回输剖宫产后大出血凝血功能检测

    小剂量艾司氯胺酮对全麻剖宫产产妇产后抑郁和术后镇痛的影响

    陈红转李可可安丽李红...
    602-6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小剂量艾司氯胺酮对全麻剖宫产产妇产后抑郁(PPD)和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在全麻下行剖宫产术的产妇141例,年龄18~40岁,体重指数18~35 kg/m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艾司氯胺酮组(S组,71例)和对照组(C组,70例).S组给予艾司氯胺酮0.25 mg/kg(稀释至5 ml)、丙泊酚1 mg/kg、瑞芬太尼4 μg/L效应室目标浓度靶控输注,罗库溴铵0.6 mg/kg静脉注射;C组给予生理盐水5 ml、丙泊酚2 mg/kg、瑞芬太尼4 pg/L效应室目标浓度靶控输注,罗库溴铵0.6 mg/kg静脉注射.胎儿娩出后两组均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维持麻醉.手术结束,在超声引导下行双侧腹横筋膜平面阻滞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记录两组产妇术前1 d、术后7 d、术后42 d的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评分及PPD发生率,术后2、12、24、48h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及补救镇痛率,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两组新生儿1 min、5 min Apgar评分.结果 S组术后7 d EPDS评分及PPD发生率低于C组(均P<0.05),C组术后7d、术后42 d EPDS评分较术前1 d增加(均P<0.05),S组术后7 d EPDS评分低于术后42 d(P<0.05).S组术后2 h VAS疼痛评分、补救镇痛率低于C组(均P<0.05).两组新生儿1 min、5 min Apgar评分和产妇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全麻诱导时注射艾司氯胺酮(0.25 mg/kg)可以降低术后7 d PPD发生率,同时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可安全用于全麻剖宫产术中,对新生儿无明显呼吸抑制作用.

    麻醉,全身剖宫产产后抑郁艾司氯胺酮术后镇痛

    阿片类镇痛药对剖宫产产妇术后镇痛影响因素分析

    王艳双许晖雁易杰车向明...
    607-6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不同麻醉性镇痛药对剖宫产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2年6月至9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满足纳入/排除标准的产妇共332例,采集产妇的基本信息、合并症、临床用药情况和术后镇痛随访记录等资料,应用单因素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将吗啡应用剂量视为分类变量分析时,与未应用吗啡的产妇相比,应用吗啡2.0 mg产妇的VAS疼痛评分明显下降[比值比(OR)-0.8,95%置信区间(CI)-1.3~-0.2,P=0.009];将硬膜外应用吗啡的剂量按连续变量分析发现,随着吗啡剂量的增加,产妇术后VAS疼痛评分表现出下降趋势(β-0.4,95%CI-0.7~-0.1,P=0.01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身高、体重、年龄、术后应用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泵、妊娠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术晨禁食水、术中出血及补液等变量,分别将吗啡剂量按照连续变量(β-0.5,95%CI-0.9~-0.2,P=0.003)和分类变量(OR-1.0,95%CI-1.7~-0.4,P=0.002)处理发现,吗啡单次硬膜外给药仍与VAS疼痛评分呈负相关.结论 单次硬膜外给予吗啡2.0 mg可能是剖宫产术后VAS疼痛评分降低的独立影响因素.

    剖宫产麻醉性镇痛药术后疼痛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