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曾因明

月刊

1673-4378

gjmzyfs@163.com

0516-85708135

221002

江苏省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外科楼17楼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Journ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esthesiology and Resuscitation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80年创刊,中华医学会、徐州医学院主办。本刊前身是《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以提高为宗旨,竭诚为我国麻醉学科学术水平的提高和人才建设起到推动和导向作用。期刊内容涵盖临床麻醉、重症监测治疗、生命复苏、疼痛诊疗、药物依赖与戒断等领域。本刊以综述为特色,以创新性研究成果为核心,以临床前瞻性研究、应用基础和基础研究为重点。设置有论著、综述、述评、病例析评、学科建设等栏目。目前已被列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美国化学文摘全文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七氟醚对HT22细胞线粒体钙离子浓度影响的研究

    王晨李雨曹晨朱文竞...
    673-6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七氟醚对HT22细胞(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系)线粒体Ca2+浓度和线粒体钙单向转运蛋白(MCU)的影响.方法 使用HT22细胞作为研究对象.HT22细胞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七氟醚组,对照组细胞暴露于含对照溶剂的培养基,七氟醚组细胞置于含1 mmol/L七氟醚的培养基,两组细胞于37 ℃、5%CO2的培养箱中处理6 h.利用乳酸脱氢酶试剂盒评估细胞损伤情况,细胞增殖检测试剂盒评估细胞活力,利用细胞Ca2+探针Calbryte-520 AM和Rhod-2 AM评估细胞质和线粒体Ca2+浓度,利用线粒体探针PK Mito Deep Red进行线粒体定位,应用免疫印迹法检测MCU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七氟醚组HT22细胞活力降低(P<0.05)、细胞损伤加重(P<0.05)、细胞质和线粒体的Ca2+浓度明显升高(P<0.05),但MCU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七氟醚可以引起线粒体钙超载,但不影响MCU表达水平.

    HT22细胞七氟醚线粒体钙超载线粒体钙单向转运蛋白

    硬膜外分娩镇痛后产时发热产妇血清IL-6、HSP70表达变化的临床研究

    彭永保张丽琼杨可宋劼...
    678-6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从产妇血清白细胞介素(IL)-6、热休克蛋白70(HSP70)水平变化探讨硬膜外分娩镇痛后产时发热的发生原因.方法 选择硬膜外分娩镇痛后经阴道分娩的单胎头位初产妇60例,根据硬膜外分娩镇痛后第一产程中体温是否≥37.6 ℃分为发热组(28例)和正常体温对照组(32例).比较两组产妇年龄、体重、身高、体重指数、孕周等一般资料;记录硬膜外分娩镇痛前(T1)、硬膜外分娩镇痛2h、宫口开全时(T2)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硬膜外分娩镇痛时长,破水至分娩时长及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和第三产程时长;记录宫颈内口检查次数、羊水污染率、抗生素使用率、产时出血量、会阴侧切率和产钳使用率等分娩结局指标;记录新生儿出生体重,出生1、5、10 min时Apgar评分及脐动脉血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T1、T2和产后24 h(T3)产妇血清IL-6、HSP70水平.结果 两组产妇年龄、体重、身高、体重指数、孕周等一般资料,T1、硬膜外分娩镇痛2h、T2时的VAS疼痛评分,破水至分娩时长,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和第三产程时长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产妇硬膜外分娩镇痛2 h时和T2时的VAS疼痛评分较T1时均降低(均P<0.05).发热组产妇硬膜外分娩镇痛时长、羊水污染率、抗生素使用率、会阴侧切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产妇宫颈内口检查次数,产时出血量,产钳使用率,新生儿出生体重,出生1、5、10 min时Apgar评分及脐动脉血pH值、PaO2、PaCO2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2时,发热组产妇血清IL-6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产妇血清IL-6水平高于T1和T3时(均P<0.05).T2时,对照组产妇血清HSP70水平高于T1和T3时(均P<0.05),发热组产妇血清HSP70水平高于T3时(P<0.05).结论 感染不是硬膜外分娩镇痛后产时发热的主要病因,多种因素参与诱发的无菌性炎症反应可能是最主要的发生机制.

    产时发热连续硬膜外分娩镇痛白细胞介素-6热休克蛋白70炎症

    一字线和浪纹线的用法

    683页

    低阿片药物麻醉对小儿腹腔镜疝修补术苏醒期躁动的影响

    耿鹏程林如群夏波郑立东...
    684-6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低阿片药物麻醉对小儿腹腔镜疝修补术苏醒期躁动(EA)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 采用单中心随机对照的研究设计方案,纳入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6~36个月行择期腹腔镜下疝修补术的患儿8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1例):常规组(C组)和低阿片组(DS组).两组患儿均使用七氟醚吸入诱导,麻醉镇痛方案C组采用舒芬太尼(0.3 μg/kg),DS组采用艾司氯胺酮(1 mg/kg)联合右美托咪定(0.5 μg/kg).喉罩拔除后30 min内采用小儿麻醉后苏醒期谵妄量表(PAED)每5 min评估1次EA发生情况,并记录最高PAED评分;记录入室(To)、插入喉罩前(T1)、插入喉罩后5min(T2)、切皮后5 min(T3)、术毕(T4)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拔管后30 min内采用FLACC评分每5 min评估1次疼痛情况,记录最高FLACC评分;记录补救镇痛情况、手术时间、苏醒时间、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停留时间及PACU复苏期间恶心呕吐、低氧血症、喉痉挛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C组比较,DS组EA发生率、最高PAED评分、最高FLACC评分较低(均P<0.05).两组补救镇痛率、手术时间、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心率的时间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与组别交互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AP的时间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与组别的交互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时点心率和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低阿片药物麻醉方案在婴幼儿腹腔镜疝修补术中能够降低患儿EA的发生率和术后疼痛评分,不增加围手术期并发症.

    低阿片药物麻醉婴幼儿腹腔镜手术疝修补术

    足三里穴位注射山莨菪碱对内镜袖状胃成形术患者术后恢复质量的影响

    程建鑫王萧晗王蕊盛婧祎...
    689-6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足三里穴位注射山莨菪碱对内镜袖状胃成形术患者术后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择期行内镜袖状胃成形术的患者11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C组)、足三里穴位注射生理盐水组(S组)、足三里穴位注射山莨菪碱组(A组),每组39例.C组不做特殊干预,S组在两侧足三里穴位注射生理盐水,A组在两侧足三里穴位注射山莨菪碱氯化钠溶液.记录患者一般资料;记录患者术前1 d(D0)及术后1 d(D1)、术后3d(D3)、术后7d(D7)的40项恢复质量量表(QoR-40)评分(包含身体舒适度、情绪状态、自理能力、心理支持和疼痛感受5个维度);于麻醉诱导后(T0)和术后24 h(T1)收集患者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P物质(SP)和胃动素(MTL)水平;记录拔管时间、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停留时间、不良事件(呃逆、呼吸抑制、头晕、尿潴留、术后出血等)发生情况、术后24 h数字分级评分法(NRS)疼痛评分、术后第1天地佐辛使用量、术后恶心呕吐(PONV)情况、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长等术后指标.结果 3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D0时比较,D1时A组患者QoR-40总分、情绪状态、自理能力、疼痛感受评分均下降(均P<0.05),S组和C组患者QoR-40总分、身体舒适度、情绪状态、自理能力、疼痛感受评分均下降(均P<0.05);D3时A组患者QoR-40总分、疼痛感受评分均下降(均P<0.05),S组和C组患者QoR-40总分、身体舒适度、疼痛感受评分均下降(均P<0.05);D7时S组和C组患者QoR-40总分均下降(均P<0.05),C组患者疼痛感受评分下降(P<0.05).与C组比较,A组患者D1、D3时QoR-40总分、身体舒适度评分均增加(均P<0.05),D1、D3和D7时疼痛感受评分均增加(均P<0.05),S组患者D1时QoR-40总分增加(P<0.05);与S组比较,A组患者D1时QoR-40总分增加(P<0.05).与D0时比较,D1时3组患者心理支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D3时3组患者情绪状态、自理能力和心理支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D7时3组患者身体舒适度、情绪状态、自理能力和心理支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C组比较,A组和S组患者D0、D7时QoR-40总分、身体舒适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和S组患者各时点情绪状态、自理能力和心理支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S组比较,D0、D1、D3和D7时A组患者身体舒适度、情绪状态、自理能力、心理支持和疼痛感受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o时3组患者IL-6、SP、MTL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患者T,时血浆中IL-6和SP水平较T.时均明显升高,而MTL水平较To时明显降低(P<0.05).T1时3组患者S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患者IL-6水平低于C组(P<0.05);A组患者MTL水平明显高于S组、C组(均P<0.05),S组患者MTL水平高于C组.3组患者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患者术后24 h NRS疼痛评分低于S组和C组(均P<0.05),且S组术后24 h NRS疼痛评分低于C组(P<0.05).与C组比较,A组患者术后第1天地佐辛使用量减少,PONV评分降低,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缩短(均P<0.05).结论 足三里穴位注射山莨菪碱可降低内镜袖状胃成形术患者体内炎症水平,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缓解术后疼痛及恶心呕吐,提高术后早期恢复质量.

    足三里穴位注射山莨菪碱内镜袖状胃成形术术后恢复质量

    不同剂量艾司氯胺酮复合环泊酚用于无痛胃肠镜检查的麻醉效果

    连一闻马艳辉刘淼吴洁...
    696-7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艾司氯胺酮复合环泊酚用于无痛胃肠镜检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择期行门诊无痛胃肠镜检查的患者240例,年龄18~64岁,体重指数(BMI)18~30 kg/m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I、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60例):艾司氯胺酮0.2 mg/kg组(E1组)、艾司氯胺酮0.3 mg/kg组(E2组)、艾司氯胺酮0.4mg/kg组(E3组)、单纯环泊酚麻醉组(C组).E1组、E2组、E3组分别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0.2、0.3、0.4 mg/kg,30 s后静脉注射环泊酚0.2~0.4 mg/kg;C组静脉注射环泊酚0.4 mg/kg.记录4组患者改良警觉/镇静评分(mOAA/S)≤1分时间、检查时间、苏醒时间、离院时间.记录4组患者入室时(T0)、进胃镜后即刻(T1)、出胃镜时(T2)、进肠镜后即刻(T3)、内镜到达回盲部时(T4)、肠镜结束时(T5)及清醒时(T6)的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平均动脉压(MAP)、呼吸频率(RR)、脑电双频指数(BIS),记录4组患者术中(呛咳、呼吸抑制、低血压、心动过缓、体动、呃逆)及术后(头晕、恶心呕吐、复视、分泌物增多、噩梦)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记录4组患者环泊酚用量、追加环泊酚例数、使用麻黄碱例数及追加镇痛药例数.结果 与C组比较,E1组、E2组、E3组mOAA/S≤1分时间较短(均P<0.05),E3组苏醒时间、离院时间较长(均P<0.05).与E3组比较,E1组、E2组mOAA/S≤1分时间、苏醒时间、离院时间均较短(均P<0.05).与C组比较,E1组、E2组、E3组环泊酚用量、使用麻黄碱例数、追加镇痛药例数较少(均P<0.05),E2组追加环泊酚例数较少(P<0.05),E2组、E3组术中呛咳、低血压发生率较低(均P<0.05);与E1组比较,E2组术中呛咳发生率较低,E2组、E3组术中低血压发生率较低(均P<0.05);与E2组比较,E3组术中呛咳发生率较高(P<0.05).E3组术后头晕、分泌物增多、复视发生率高于E1组、E2组、C组(均P<0.05).与T0时比较:4组患者T4~T5时心率降低(均P<0.05),T1~T5时MAP、BIS降低,T1~T2时SpO2降低,C组T,~T5时RR下降,E1组、E2组、E3组T1~T2时RR下降,T3~T5时RR升高(均P<0.05).与C组比较:T1~T2时E1组、E2组、E3组SpO2较高(均P<0.05);T1~T5时E1 组、E2组、E3组 BIS、RR较高(均P<0.05);T1时E1 组、E2组、E3组MAP,T2~T4时E2组、E3组MAP,T5时E2组MAP较高(均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艾司氯胺酮复合环泊酚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门诊无痛胃肠镜检查,艾司氯胺酮可减轻环泊酚对循环及呼吸系统的抑制,艾司氯胺酮0.3 mg/kg是用于无痛胃肠镜检查的合适诱导剂量.

    艾司氯胺酮环泊酚无痛胃肠镜检查有效性安全性

    FEAR技术或单纯外展技术麻醉下手法松解治疗原发性冻结肩的疗效比较

    许连荣王昆宋成军李成文...
    702-7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FEAR技术和单纯外展技术用于麻醉下手法松解(MUA)治疗原发性冻结肩(PFS)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将70例PFS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FEAR技术组(F组)和单纯外展技术组(A组).F组MUA操纵手法采用FEAR技术,A组MUA操纵手法采用单纯外展技术.所有患者的MUA均在C6神经根阻滞下实施,并在MUA后接受肩关节腔激素注射治疗.记录治疗前和治疗后1、2、4周的肩痛和残疾指数(SPADI)评分和被动关节活动度(ROM),记录治疗后1、2、4周和3个月随访的患者整体印象改变(GIC)评分,并记录再次MUA情况、MUA治疗相关严重不良事件及3个月随访期间接受其他治疗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2、4周SPADI疼痛评分、残疾评分、总分及被动ROM(上举、外展、外旋、内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1、2、4周两组SPADI疼痛评分、残疾评分、总分明显降低(均P<0.05),被动ROM(上举、外展、外旋、内旋)明显增加(均P<0.05);与治疗后1周比较,治疗后2周两组SPADI残疾评分、总分及F组SPADI疼痛评分降低(均P<0.05),治疗后4周两组SPADI疼痛评分、残疾评分和总分降低(均P<0.05),治疗后2、4周两组被动ROM(上举、外展、外旋、内旋)增加(均P<0.05);与治疗后2周比较,治疗后4周两组SPADI疼痛评分、总分及F组SPADI残疾评分降低(均P<0.05),两组被动ROM(上举、外展、外旋、内旋)增加(均P<0.05).两组治疗后1、2、4周和3个月随访GIC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治疗后1周比较,治疗后4周和3个月随访两组GIC评分降低(均P<0.05);与治疗后2周比较,治疗后4周和3个月随访A组GIC评分均降低(均P<0.05).F组和A组治疗后1周的显著改善率(GIC=1分)分别为66.7%和59.4%(P>0.05),且两组3个月随访时的显著改善率均为100%.两组均未发生MUA治疗相关严重不良事件,两组再次MUA例数及3个月随访期间接受其他治疗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联合肩关节腔激素治疗,单纯外展技术和FEAR技术用于PFS的治疗具有相似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冻结肩麻醉下手法松解神经阻滞关节腔注射

    前路腰骶神经联合阻滞与PENG联合LFCN阻滞用于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效果比较

    韩妤妤刘鹏程公金燕于雪...
    708-7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前路腰骶神经联合阻滞与髋关节囊周围神经(PENG)联合股外侧皮神经(LFCN)阻滞用于髋关节置换术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选择拟行髋关节置换的患者60例,年龄18~80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Ⅲ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前路腰骶神经联合阻滞组(A组)和PENG联合LFCN阻滞组(P组).全身麻醉诱导前,A组在超声引导下于髂腰肌后内侧、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之间以及髂腰肌前侧分别注入0.33%罗哌卡因20、10、20ml,P组在超声引导下于腰大肌肌腱和耻骨支之间以及LFCN周围分别注入0.33%罗哌卡因20、10 ml.术毕均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记录两组患者术后2、6、8、12、24h静息和活动时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下肢肌力Lovett评分,记录两组患者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术中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用量、术后舒芬太尼用量,记录两组患者术后24hPCIA按压次数、补救镇痛率、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恶心呕吐发生率.结果 与P组比较:A组术后6、8h活动VAS疼痛评分较低(均P<0.05),术后2、6、8 h下肢肌力Lovett评分较低(均P<0.05),神经阻滞操作时间较短(P<0.05),术后24 h PCIA按压次数较少(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前路腰骶神经联合阻滞和PENG联合LFCN阻滞均能为髋关节置换术后提供有效镇痛.与PENG联合LFCN阻滞比较,前路腰骶神经联合阻滞对缓解患者术后活动时疼痛更有效,但对下肢肌力的影响较大.

    前路腰骶神经联合阻滞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股外侧皮神经阻滞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

    外周神经阻滞术后反跳痛状况的调查研究

    马素琴赵廷涛樊瑞昌
    714-7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外周神经阻滞(PNB)术后反跳痛发生状况及其对患者术后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择在医院进行手术并行PNB的患者225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封丘华庚医院83例,辉县市人民医院77例,河南宏力医院65例.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出现反跳痛分为反跳痛组和无反跳痛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患者术后反跳痛的相关因素,并探讨反跳痛对患者术后临床结局的影响.结果 225例患者中发生反跳痛109例,反跳痛发生率48.44%.反跳痛组年龄大于无反跳痛组(P<0.05),反跳痛组术前1d疼痛评分中、重度率及骨科手术率、术后30d再入院率高于无反跳痛组(均P<0.05),反跳痛组地塞米松应用率、手术满意度率、会再次选择PNB率低于无反跳痛组(均P<0.05).老年[比值比(OR)1.46,95%置信区间(CI)1.14~1.87,P=0.003]、女性(OR 1.18,95%CI 1.00~1.39,P=0.047)、骨科手术(OR 1.99,95%CI 1.37~2.90,P<0.001)是患者术后发生反跳痛的危险因素,术后应用地塞米松辅助镇痛是患者术后发生反跳痛的保护因素(OR 0.78,95%CI0.65~0.94,P=0.008).相较于非反跳痛,反跳痛是患者手术不满意(OR 1.77,95%CI 1.30~2.41,P<0.001)、术后30d再入院(OR 1.37,95%CI 1.11~1.69,P=0.003)、不会再次选择PNB(OR 2.04,95%CI 1.38~3.01,P<0.001)的危险因素.结论 临床医师应重点关注老年和女性患者,以预防其反跳痛的发生.

    外周神经阻滞反跳痛影响因素

    浓度递增法程控硬膜外间歇脉冲注入罗哌卡因在妊娠期高血压产妇分娩中的应用

    黄阳叶斌黄涛
    720-7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浓度递增法程控硬膜外间歇脉冲注入罗哌卡因在妊娠期高血压产妇分娩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待产产妇13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8例).两组均行硬膜外穿刺置管,分娩过程中对照组采用固定浓度法给药,观察组根据产程进展采用浓度递增法给药.记录产妇一般资料,镇痛起效时间,镇痛显效时间,镇痛时间,产程时间(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镇痛前、镇痛后5 min、镇痛后10 min及各产程收缩压和舒张压;检测麻醉前(To)、分娩时(T1)、胎儿出生时(T2)、胎盘娩出5 min(T3)、胎盘娩出1 h(T4)、胎盘娩出6 h(T5)时血浆皮质醇浓度和肾上腺素浓度;评估镇痛前(t0)、镇痛后10min(t1)、镇痛后30min(t2)、镇痛后1 h(t3)、镇痛后2h(t4)、宫口开全时(t5)、分娩时(t6)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记录产妇分娩结束后24 h镇痛满意度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广义估计方程(GEE)法评估固定浓度法和浓度递增法对总产程时间、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产妇在镇痛后5 min、镇痛后10min收缩压和舒张压较低(均P<0.05),第二产程、第三产程及镇痛显效时间较短,镇痛时间较长(均P<0.05);两组一般资料,镇痛前、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和第三产程的收缩压和舒张压,第一产程和镇痛起效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1~T5时对照组血浆皮质醇浓度和肾上腺素浓度高于观察组(均P<0.05);与To时比较,T1~T5时对照组血浆皮质醇浓度和肾上腺素浓度升高(均P<0.05),T2时观察组肾上腺素浓度升高(P<0.05).t4~t6时对照组产妇VAS疼痛评分明显高于观察组(均P<0.05);与to时比较,t1~t6时两组产妇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均P<0.05).多因素校正后结果显示,对照组与总产程时间、舒张压及收缩压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总产程时间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产妇镇痛满意度低于观察组(P<0.05),总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 浓度递增法程控硬膜外间歇脉冲注入罗哌卡因对HDCP产妇围手术期镇痛效果明显,有利于维持产妇围手术期血压稳定,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硬膜外分娩镇痛脉冲注入浓度递增法罗哌卡因舒芬太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