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临床与病理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临床与病理杂志
中南大学
临床与病理杂志

中南大学

李元建 何建行

双月刊

1673-2588

gwyxxy@vip.163.com,gwyxxy@126.com

0731-84805496;84805495

410078

湖南省长沙市湘雅路110号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50号信箱

临床与病理杂志/Journ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athology and Clinical Medicin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开设“热点快讯”、“综述”、“研究论著”、“成果报道”等栏目,刊载范围涵盖病理生理学、病理学、生理学、药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论文和综述文章。目前已被美国化学文摘数据库及其《化学文摘》(CA),中国生物学文摘及其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等国内外重要数据库和检索系统收录,成为生理、病理学科中具有相关影响力的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整合生物信息学和机器学习方法探究肥厚型心肌病自噬相关机制及鉴定潜在的关键基因

    尤红俊苟棋玲董梦雅赵倩倩...
    147-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自噬调节异常与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密切相关,然而其具体机制仍未阐明.本研究拟探究HCM自噬相关机制及鉴定潜在的关键基因.方法:对HCM患者和健康对照者(healthy controls,HC)的心肌组织转录谱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包括自噬相关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的鉴定和富集分析,利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回归模型和支持向量机递归特征消除(support vector machine recursive feature elimination,SVM-RFE)分析来筛选关键基因.外部数据集验证关键基因的表达.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关键基因的诊断效能.结果:通过比较HCM患者和HC的转录谱数据,并与自噬相关基因取交集,筛选出12个自噬相关DEGs.富集分析表明这些基因主要参与胃泌素信号通路、甘丙肽受体通路、蛋白质相互作用数据库中的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7信号通路、蛋白质相互作用数据库中的激活蛋白1信号通路、1,25-二羟基维生素D3的非基因组作用和凋亡等.筛选出6个候选关键基因,即PRKCD、MYC、DDIT3、CAPN1、HGS和TMEM74.PRKCD、MYC和DDIT3在验证数据集中成功验证,且具备较好的诊断效能.结论:PRKCD、MYC和DDIT3可能是HCM自噬相关的关键基因.

    肥厚型心肌病生物信息学机器学习差异表达基因自噬关键基因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研究肺力咳合剂治疗支原体肺炎的作用机制

    杜博英刘杰马维维
    157-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肺力咳合剂是临床治疗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的中成药,但作用机制尚未被阐明.本研究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研究肺力咳合剂治疗MPP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结合相关文献筛选出药材的活性成分和靶蛋白,利用DisGeNET、Genecards、比较毒物基因组学数据库(Comparative Toxicogenonmics Database,CTD)等数据库查找疾病相关基因.获得交集基因后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针对PPI网络进行网络拓扑分析和靶点筛选,从而获得肺力咳合剂治疗MPP的关键靶点,并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数据库(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综合上述信息,构建药材-成分-靶点-通路-疾病网络,以探讨肺力咳合剂治疗MPP的作用机制.最后,采用分子对接验证网络中的关键成分和关键靶点.选择60例MPP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给予阿奇霉素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肺力咳合剂治疗,观察治疗对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7信号通路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结果:共获得肺力咳合剂成分73种,靶点364个,MPP靶点437个和交集基因92个.肺力咳合剂治疗MPP的52个主要靶点包括RAC-α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RAC-alpha serine/threonine-protein kinase,AKT1)、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细胞肿瘤抗原p53(cellular tumor antigen p53,TP53)等,它们参与氧化应激反应与细胞增殖、分化、凋亡过程的调控,主要通过IL-17信号通路、TNF-α信号通路、Th17细胞分化等信号通路影响MPP的治疗.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大多数分子与蛋白质对接的结合能力较好,结合能力小于-7 kcal/mol(1 kcal/mol=4.184 kJ/mol),其中丹参酮IIA与AKT1的结合能力最强(-11.9 kcal/mol).治疗前2组患儿IL-17、IL-6、TNF-α水平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IL-17、IL-6、TNF-α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肺力咳合剂治疗MPP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规律,可能通过槲皮素、汉黄芩素、丹参酮IIA、谷甾醇、阿魏酸等主要成分作用于AKT1、IL-6、TNF-α等靶点,从而作用于IL-17等信号通路发挥其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治疗优势.

    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肺力咳合剂支原体肺炎

    MCM4作为增殖信号影响肺腺癌的免疫浸润和预后

    金燕许斌宋启斌
    169-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4(minichromosome maintenance protein 4,MCM4)是DNA复制起始和延伸阶段的调控因子.本研究旨在探究肺腺癌(lung adenocarcinoma,LUAD)中MCM4 的表达与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中免疫细胞和分子的相关性,以及MCM4预测患者免疫治疗敏感性和预后的能力.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基因表达综合(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中下载并筛选LUAD患者的转录组数据和临床数据进行分析.其中TCGA数据集的503例患者为训练集,GEO数据集的857例患者为验证集.采用TIMER(Tumor Immune Estimation Resource)数据库对MCM4在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将LUAD患者肿瘤样本划分为MCM4低表达组和MCM4高表达组,采用R软件分析LUAD患者MCM4表达与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关系;采用京都基因与基因组数据库(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中的基因集进行基因富集分析,筛选与MCM4基因表达相关的生物学过程;采用肿瘤免疫功能障碍与排斥(tumor immune dysfunction and exclusion,TIDE)评分预测患者的免疫治疗的效果;评估LUAD患者TME的免疫评分、基质评分和ESTIMATE(estimation of stromal and immune cells in malignant tumor tissues using expression data)评分,分析MCM4表达与TME中免疫细胞、免疫检查点(immune checkpoint,ICs)之间的关系.收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病理确诊为LUAD的穿刺或者手术切片60张(55张为LUAD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5张为正常肺组织)及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进行临床验证.结果:MCM4基因和蛋白质在肺正常组织和腺癌组织中差异表达.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MCM4低表达组患者的OS均优于MCM4高表达组;MCM4均可以影响LUAD患者的预后;MCM4表达与卵母细胞减数分裂、细胞周期和DNA复制通路显著相关,且MCM4与Ki-67编码基因MKI67和增殖相关基因C1orf112均呈显著正相关;MCM4表达与TIDE评分均呈负相关,与ICs表达呈正相关,说明MCM4的表达可预测患者的免疫治疗效果;与MCM4低表达组比较,MCM4高表达组的肿瘤纯度均较高,基质细胞和免疫细胞比例均较低,且MCM4表达与CD8+T细胞均呈负相关,与Th2、骨髓来源抑制性细胞均呈显著正相关,说明肿瘤组织的MCM4高表达与患者预后不佳相关.泛癌分析结果表明:在33种肿瘤中,大部分肿瘤的MCM4表达与ICs、Th2细胞、调节性T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1,PD-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的表达及PD-1-PD-L1评分均呈正相关,与CD8+T细胞、NK细胞均呈负相关.临床数据验证结果表明:MCM4在肿瘤组织中的染色强度和阳性细胞占比高于肿瘤间质,肿瘤组织的MCM4表达水平高于正常组织;MCM4评分与Ki-67呈显著正相关.结论:MCM4作为增殖信号影响肺腺癌的免疫浸润和预后,且MCM4高表达与TME内抑制性免疫细胞浸润及免疫治疗获益概率升高相关.

    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4肺腺癌增殖免疫抑制预后

    构建胃癌中CD8+T细胞相关预后模型并筛选治疗药物

    张立唐旭鹏申娟宁李宁...
    183-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胃癌是高度异质性的恶性肿瘤,其病死率高,患者就诊时多已处于晚期且预后差.CD8+T细胞可识别和消灭肿瘤细胞,对癌症的进展有重要影响.本研究旨在构建CD8+T细胞浸润相关预后模型,为胃癌患者预后评估提供新的生物标志物及其药物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中下载371例胃癌样本的数据为训练集.从基因表达综合(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中下载433例胃癌样本的数据为测试集.计算训练集胃癌样本中CD8+T细胞相对含量,将样本分为CD8+T细胞高含量组和CD8+T细胞低含量组,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和比较2组之间的生存关系;采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分析训练集数据,筛选出与CD8+T细胞最具相关性的基因模块;对该模块基因进行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回归分析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出与预后相关的基因,构建预后风险评分模型.应用模型计算训练集和测试集患者的风险评分并分别将患者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并对模型进行内部及外部测试.应用肿瘤免疫单细胞枢纽2(tumor immune single-cell hub 2,TISCH2)数据库及人类蛋白质图谱(The Human Protein Atlas,HPA)数据库对模型基因进行验证.结合模型进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功能富集分析、免疫相关性分析及化学治疗药物敏感性分析.结果:生存分析显示CD8+T细胞低含量组的预后更差.WGCNA分析筛选出与CD8+T细胞最具相关性的基因模块为Ebisque4.单因素Cox回归分析、LASSO逻辑回归分析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最终筛选出9个独立预后基因并构建预后风险评分模型.模型内部及外部测试结果均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TISCH2数据库验证表明模型基因在肿瘤微环境中具有不同的表达模式;HPA数据库验证表明模型基因的表达情况与预后模型较一致.临床病理特征分析表明风险评分与组织浸润深度相关;功能富集分析表明高风险组富集于分子间相互作用的通路,而低风险组则富集于代谢相关通路;免疫相关性分析表明高、低风险组之间的多个免疫细胞、免疫功能和免疫检查点均有差异;化学治疗药物敏感性分析表明高风险组对帕唑帕尼的敏感性更高,低风险组对西妥昔单抗的敏感性更高.结论:肿瘤微环境中的CD8+T细胞浸润对胃癌患者的预后有显著的影响.基于CD8+T细胞相关基因构建的预后模型具有普适性和临床适用性,对胃癌患者的药物治疗有重要的提示作用.

    胃癌CD8+T细胞预后模型药物敏感性

    IL-13Rα2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倪慕兰李燕维陈永东王宇航...
    199-2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长期的炎症微环境促进胃上皮的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以及胃癌的发生,但目前其中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检测白细胞介素13受体α2(interleukin-13 receptor α2,IL-13Rα2)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210例活检组织分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CNAG组,n=30)、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组(CAG/IM组,n=50)、胃黏膜低级别异型增生组(LGD组,n=30)、胃黏膜高级别异型增生组(HGD组,n=30)和胃癌组(GC组,n=70),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两步法检测上述各组中IL-13Rα2蛋白的表达.另外,再检测120例胃癌根治性组织中IL-13Rα2蛋白的表达,分析IL-13Rα2蛋白的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CNAG组、CAG/IM组、LGD组、HGD组和GC组中IL-13Rα2的阳性率分别为3.3%、42.0%、13.3%、6.7%、84.3%;与CNAG组比较,CAG/IM组的IL-13Rα2阳性表达率升高(P<0.05);与CAG/IM组比较,LGD和HGD组的IL-13Rα2阳性表达率均降低(均P<0.05),GC组的IL-13Rα2阳性表达率升高(P<0.001).在根治性标本中,与癌旁组织相比,胃癌组织中IL-13Rα2的阳性表达率显著升高(P<0.001);临床病理分析显示:胃癌组织中IL-13Rα2阳性表达与Lauren分型有关[其在肠型胃癌中表达高于弥漫型、实性型和混合型胃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幽门螺杆菌感染状态、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情况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结论:IL-13Rα2在胃肠上皮化生中呈弱阳性表达,在胃癌中呈强阳性表达.IL-13Rα2在胃癌尤其是肠型胃癌中呈特异性高表达,有望成为胃癌治疗的新靶点.

    白细胞介素13受体α2胃癌癌前病变免疫组织化学

    基于在线数据库挖掘CLK3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差异及临床意义

    张镐叶辉徐世伟雒洪志...
    207-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双特异性酪氨酸磷酸化调节激酶,也称CDC样激酶(cell division cycle like kinases,CDC-like kinases,CLK),是一种双特异性蛋白激酶,其参与神经系统疾病、代谢异常、肿瘤等多个病理及生理过程,其中CLK3参与肝癌、乳腺癌等多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但其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尚无相关报道.本研究通过挖掘肿瘤在线数据库,探讨CLK3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利用基因表达谱交互分析2(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 Interactive Analysis 2,GEPIA2)数据库及GEO2R工具对CLK3在肿瘤间及结直肠癌组织和正常组织间作差异分析,获取差异表达结果后利用UALCN(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at Birmingham Cancer Data Analysis Portal)数据库对CLK3表达差异组作Kaplan-Meier生存分析.利用LinkedOmics数据库对CLK3进行共表达分析,并筛选出与之呈正相关及负相关的各50个基因,然后对获取的100个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数据库(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同时利用TIMER2.0数据库对CLK3进行免疫相关分析.在组织表达层面,利用人类蛋白质图谱(Human Protein Atlas,HPA)数据库查询CLK3在结直肠癌与正常肠道组织的免疫组织化学标本,分析其表达差异.结果:在UALCN数据库中,与正常组织比较,CLK3在结肠癌组织中低表达(P<0.01),而在直肠癌组织中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LK3的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显著相关(P<0.05),表现为其高表达与不良预后相关.GO与KEGG通路富集结果显示:CLK3共表达基因富集于抗原肽呈递、物质代谢合成过程、转录调节过程的酶反应、γ干扰素介导的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及肠道免疫炎症过程等.相关性分析显示:结肠癌中CLK3表达与BRAF、HERS、NTRK1、PIK3CA基因突变相关,直肠癌中CLK3表达与BRAF和PIK3CA基因突变相关.进一步免疫浸润分析结果显示:在结肠癌中,CLK3的表达水平与CD8+T细胞、CD4+T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浸润水平呈正相关(均P<0.05);在直肠癌中,CLK3的表达水平与CD4+T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浸润水平呈正相关(均P<0.05).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切片中,结肠癌和直肠癌CLK3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正常结肠组织(均P<0.05).结论:CLK3在结直肠癌中存在差异表达,是结直肠癌生存预后的指标,有望成为结直肠癌的预后评估和临床治疗的有效靶点之一.

    CDC样激酶3结直肠癌预后基因矛盾表达

    ICU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肠杆菌血流感染诊断预测模型的构建和验证

    高存亮王丹丹李文强范文晋...
    221-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肠杆菌(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producing Enterobacteriaceae,ESBL-E)已成为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血流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探讨ICU内ESBL-E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构建并验证其诊断预测的模型,可为临床医生在ESBL-E的早期识别、防控提供参考和建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肠杆菌科细菌血流感染病例的临床资料.将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患者作为建模组(n=255),2022年1月至6月收治的患者作为验证组(n=51),建模组根据是否产ESBLs将患者分为产ESBLs组(n=131)和非产ESBLs组(n=124),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SBL-E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其诊断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净重新分类指数、校准曲线、C指数、Brier评分、决策曲线分析和临床影响曲线评估模型的区分度、校准度和获益率,采用Bootstrap法进行内部验证,并通过验证组数据对上述模型进行外部验证.结果:多因素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II(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II,APACHE II)评分(>15)、营养风险筛查2002(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 2002,NRS 2002)评分(≥3)、2个月内使用过头孢菌素、2个月内使用过喹诺酮类抗生素是ICU中ESBL-E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ESBL-E血流感染诊断预测模型回归方程=-1.718+APACHE II评分(>15)×0.989+NRS 2002评分(≥3)×0.989+2个月内使用过头孢菌素×0.648+2个月内使用过喹诺酮类抗生素×0.806.该模型显示出良好的预测能力,预测建模组ESBL-E感染的曲线下面积为0.831(95%CI 0.781~0.881),敏感度为79.4%,特异度为72.6%.净重新分类指数显示该模型优于单一因素模型.Hosmer-lemeshow结果显示感染诊断预测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P=0.482);采用Bootstrap法重复抽样1 000次对该模型进行内部验证,校准曲线趋近于理想曲线,C指数为0.831,Brier评分为0.213.决策曲线分析显示该模型在阈值概率0.07~0.70范围内净获益率均大于0.临床影响曲线显示当阈值概率大于0.7后,预测模型判定为ESBL-E感染高风险人群与实际发生ESBL-E人群高度匹配,证实该预测模型临床有效率高.外部验证中应用该模型预测验证组ESBL-E感染的曲线下面积为0.807,敏感度为80.8%,特异度为80.0%,验证结果与实际一致性较高.结论:ICU患者病情越危重、营养不良、近期应用头孢菌素或喹诺酮类抗生素会增加ESBL-E血流感染的风险.基于APACHE II评分(>15)、NRS 2002评分(≥3)、2个月内使用过头孢菌素或喹诺酮类抗生素构建的诊断预测模型对ICU患者ESBL-E血流感染情况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肠杆菌血流感染危险因素预测模型

    不同肠型孤独症患儿的肠道菌群和发育特征

    韦金盈刘田雨张凤陈嘉怡...
    230-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并发胃肠道症状的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患儿常伴随肠道菌群异常,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可能通过迷走神经、免疫、代谢途径参与ASD发病.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肠型ASD患儿的肠道菌群特征、发育特征和胃肠道症状,进一步探讨肠道菌群和生长、发育的联系.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3年6月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进行康复训练的13例ASD患儿.采用宏基因组学检测患儿粪便样本的肠道菌群,并进行肠型分析.采用香农指数和辛普森指数衡量微生物群落的均匀性和多样性,主坐标分析法进行β多样性分析.采用Kraken2对样品的有效序列进行注释分类,研究样品物种组成.采用线性判别分析找到组间在丰度上有显著差异的物种.采用格里菲斯发育评估量表中文版(Griffiths Development Scales-Chinese Edition,GDS-C)评估患儿的生长、发育,同时评估ASD患儿的胃肠道症状.结果:13例ASD患儿中,8例为普雷沃氏菌型(普雷沃氏菌组),4例为拟杆菌型(拟杆菌组),1例为混合肠型(混合肠型组).普雷沃氏菌组的香农指数和辛普森指数均高于拟杆菌组,表明普雷沃氏菌组的丰度和均匀度较高.主坐标分析图结果显示2组的聚集范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β多样性有明显区别.2组在门、属、种水平的主要细菌组成和丰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普雷沃氏菌组差异较大的物种有真杆菌目(Eubacteriales)、梭菌纲(Clostridia)、厌氧棒菌属(Anaerotignum)和链形杆菌属(Catenibacterium).拟杆菌组的差异较大的物种有居海事城球杆菌属(Phocaeicola)、拟杆菌目(Bacteroidales)、拟杆菌纲(Bacteroidia)、拟杆菌科(Bacteroidaceae)和拟杆菌门(Bacteroidota).GDS-C评估结果显示:2组随访前、随访后GDS-C得分在5个领域上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普雷沃氏菌组组内比较在手眼协调和表现方面的有明显改善,而拟杆菌组组内比较在运动方面有明显改善,且2组的差异物种分别与GDS-C得分存在相关性.普雷沃氏菌型并发便秘的ASD患儿较无便秘的患儿有更多的拟杆菌属和脱硫弧菌.结论:普雷沃氏菌型和拟杆菌型的ASD患儿的生长、发育情况显著不同,并且肠道菌群和生长、发育具有相关性.

    孤独症谱系障碍胃肠微生物组宏基因组学格里菲斯发育评估

    卵巢粒层细胞瘤与纤维卵泡膜细胞瘤蛋白质组学研究

    宋立玲潘玙高源朱宁...
    242-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卵巢粒层细胞瘤(ovary granulosa cell tumor,OGCT)与纤维卵泡膜细胞瘤(ovarian fibrothecoma,OF)是卵巢性索间质肿瘤较为常见的类型.由于二者均含有卵泡膜细胞且OGCT呈弥漫性生长模式时与富于细胞的OF和黄素化的OF组织学形态具有相似性,造成二者在病理诊断过程中鉴别困难.本文旨在通过探究OGCT与OF蛋白质组学差异、筛选二者间差异表达蛋白质(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proteins,DEPs),发现鉴别诊断二者的生物学标志物.方法:选取5例OGCT和5例OF患者的新鲜肿瘤样本组织,采用蛋白质消化、肽段纯化技术及液相色谱-质谱/质谱分析进行蛋白质定量.运用软件对OGCT和OF的蛋白质进行DEPs分析;对DEPs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数据库(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在生物过程(bioprocess,BP)、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MF)和细胞组分(cell component,CC)方面对蛋白质/基因进行功能注释,探讨DEPs显著富集的信号通路;通过检索基因/蛋白质相互作用(search tool for the retrieval of interacting genes/proteins,STRING)数据库获得筛选出的DEPs相互作用信息,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选取26例OGCT和28例OF石蜡包埋组织,通过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验证筛选出的DEPs在OGCT和OF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共筛选出24个OGCT与OF显著DEPs,其中13个蛋白质在OGCT中表达量显著上调,11个蛋白质在OF中表达量显著上调.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富集到BP上的通路包括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处理过程,细胞外结构组织,有机酸、羧酸、脂肪酸和单羧酸分解代谢过程;富集到CC上的通路包括含胶原蛋白的ECM、内质网腔和线粒体基质;富集到MF上的通路包括硫化物结合、ECM结构成分、酰胺结合、胶原结合、转移酶活性和转移酰基.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上调的DEPs主要富集于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降解途径;下调的DEPs主要富集于先天性谷胱甘肽代谢缺陷症、朊病毒疾病、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补体系统、细胞色素P450对异种生物的代谢作用和药物代谢-细胞色素P450.PPI结果显示24个DEPs与多种蛋白质存在相互作用关系.组织芯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PLOD3在OGCT中高表达,在OF中低表达,与富集分析结果一致.结论:通过蛋白质组学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共筛选出24个DEPs,经免疫组织化学验证,PLOD3在OGCT与OF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有望成为OGCT与OF鉴别诊断的生物学标志物.

    粒层细胞瘤纤维卵泡膜细胞瘤蛋白质组学差异表达蛋白生物学标志物

    欢迎订阅2024年《临床与病理杂志》

    《临床与病理杂志》编辑部
    2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