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传承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传承
传承

覃坚谨

月刊

1673-9086

chuancheng07@163.com

0771-3032696

530022

广西省南宁市七星路128号

传承/Journal Chuancheng
查看更多>>本刊以高度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多角度、实事求是地记录和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为各级领导提供决策参考,为改革开放提供借鉴,展示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各行业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光辉成就,发挥“历史、资政、育人”的社会功能。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大思政课"视域下推进课程思政培育时代新人探究

    赵崔莉陈力
    80-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要坚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要坚持知识技术与家国情怀、使命担当、价值规范相统筹;要构建课程思政育人大格局,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在"课程",主力军是教师,抓手是"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灵魂是打造"真善美"的课堂.高校课程思政培育时代新人需要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即:强化党建引领,发挥党建工作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作用;依托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形成共建共享的教学资源;结合学校特色、教师特色、课程特色,形成课程思政品牌;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结合各地红色资源,打造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新"引擎";结合形式多样、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打造育人新样板.

    课程思政时代新人"大思政课"

    高职院校协同育人的机理、原则与路径研究

    张雪侠
    89-95页
    查看更多>>摘要: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是解决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的必然要求,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和提升思政课程效果是二者协同的必然结果,二者之间具有协同性和互促性.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需要坚持以思政课程为引领、以双向融合和双向促进为方向、以学生为中心、凸显高职教育特色的重要原则.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互促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三对接"机制;二是构建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实践教学"双基地";三是搭建一个思政资源平台,共享育人资源.

    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协同育人

    红色基因融入高校党员教育的路径分析

    谭静赵熙
    96-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高校要进一步强化传承红色基因的使命意识,在将红色基因融入党员教育过程中,切实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红色基因融入高校党员教育可以为高校党员教育提供价值导向,可以为高校党员干事创业提供精神动力,也可以为高校党员教育模式提供创新活力.当前,红色基因融入高校党员教育实践中还存在着对红色基因挖掘深度不够,挖掘能力不足;红色基因融入党员教育程度不深,形式不够丰富;红色基因成果向社会转化有限,影响力不够大的问题.在未来探索红色基因融入高校党员教育的过程中,要立足自身历史文化,全方位挖掘红色基因;打造"全链条"教育体系,全过程融入党员教育;形成红色教育品牌,持续扩大社会影响力.

    红色基因党员教育高校

    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变革研究

    黄维沈菲菲曾丽萍
    103-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它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效率,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精准性,也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人工智能驱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角色、教育空间和教育方法的变革,要求教育者由传统的"教书匠"转变为学习引导者,为学习者营造了"泛在化"的极佳空间,为学生量身定做教育教学方法.要利用人工智能构建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应推动形成人工智能的价值引领机制,建立健全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加强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进而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

    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变革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统一——乡村文化振兴的双重维度

    江丽
    109-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觉与自信是文化的双重维度,基于文化二维视角的乡村文化振兴,既是一个增强文化自觉的过程,又是一个坚定文化自信的过程,二者相互统一.乡村文化自觉基于乡村居民对自身文化的自知,即乡村居民对自身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和自我创建,是乡村居民文化获得感的逻辑起点;乡村文化自信基于乡村居民对自身文化传承的充分肯定,是对乡村文化价值的积极践行及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是乡村居民文化获得感的逻辑终点.在乡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处理好一元与多元、精华与糟粕、传统与现代、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二者协同发力,乡村文化振兴得以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得以形成"根"与"魂".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乡村文化振兴双重维度

    乡村振兴视域下民族村落生计变迁的历史经验研究

    刘建民姜文琦王雨
    118-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东兴市万尾村京族以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为基础,实现了生计方式从渔耕、边贸向现代旅游业的多次转变.通过对万尾京族生计模式的演变进行观察发现,积极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合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科学分配家庭劳动力、实现民族文化价值转换,是万尾京族在生计模式成功转变的过程中形成的先进历史经验.新时代背景下,对民族地区生计变迁历史经验的归纳与总结,为民族地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案例经验.

    万尾村生计变迁京族

    《传承》征稿启事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