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邓军

双月刊

1001-8182

xidaxbsh@gxu.edu.cn

0771-3239230

530004

广西南宁市大学东路100号广西大学西校园行政办公楼南楼5楼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CSSCICHSSCD
查看更多>>本学报系广西大学主管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系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百强社会科学学报,广西优秀期刊一等奖。本刊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贯彻“双百”方针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努力提高学术质量,反映时代精神,兼顾地方特点,增强可读性。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第二个结合"的辩证特质

    郑敬斌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作为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第二个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规律的高度自觉和全面深化,富有深邃的理论思考,葆有鲜明的辩证特质."第二个结合"呈现出把握魂脉与深植根脉的交参互涵、溯源本来与面向未来的交相辉映、坚持真理与批驳佯谬的同频共振、立足本土与观照世界的相得益彰,在铸魂守根中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在固本拓新中彰显了历史纵深性,在扬清抑浊中确证了理论原创性,在惠己达人中持守了使命道义性.统筹推进"第二个结合",理应科学把握其内在的辩证特质,领悟其理论实质,从而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提供科学指引.

    "第二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辩证特质

    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的百年生成——基于问题与主义、方法、学习"四位一体"的梳理和分析

    关锋
    1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重要内容被明确提出,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中自觉地坚持与传承.中国共产党是在苦苦求解诸如丧权辱国、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等"近代中国问题",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优势,在探索运用其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求解中国问题中诞生的.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它始终重视以问题为导向,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促进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客观需要,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建设学习型政党,则是推动主义、方法和问题有机结合,使坚持问题导向富有成效不可或缺的向度.问题与主义、方法、学习的"四位一体"、良性互动,是"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百年生成的基本维度,也是新阶段新征程更好地坚持和运用的基本要求.

    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

    如何看待青年马克思的谢林批判?

    刘森林
    23-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晚期谢林提出了否定哲学与肯定哲学的区分,据此批评黑格尔哲学只是把世界装进(传统)逻辑和理性的否定哲学,还没有进展到把握具体、实存、生成的感性世界的肯定哲学.青年马克思、1838-1843年的费尔巴哈都从不同角度评论晚期谢林的肯定哲学.马克思早于恩格斯了解并评论谢林关于否定哲学与肯定哲学的区分.费尔巴哈既批评晚期谢林肯定哲学的神秘主义,也赞赏肯定哲学对感性实存的强调.在其影响下,马克思转向对黑格尔哲学先有逻辑、理性而后推广到自然和实存世界的批评,以及对感性实存的肯定与重视.但费尔巴哈对感性世界的简单理解,特别是施蒂纳对感性、实存原则的极端化理解,引发马克思对感性实存原则的进一步反思,这种反思促成了《德意志意识形态》.所以,马克思对晚期谢林肯定哲学(实证科学)原则的批判性处理,从1841年一直持续到《德意志意识形态》,甚至《资本论》.

    否定哲学肯定哲学谢林马克思费尔巴哈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的新解释——个现象学视角

    陈伟
    33-40页
    查看更多>>摘要:诺曼·莱文对阿尔都塞的批评未能掩盖阿尔都塞在马克思方法论解释上的洞见: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在原则上区别于黑格尔.马克思的新方法论以上升法和人体-猴体法相互配合,一方面强调研究对象的预先被给予性,以反对黑格尔主义的思辨辩证法,另一方面强调需对经验进行抽象,以反对经验主义的纯粹归纳.马克思的新方法论和现象学面对实事本身的基本方法论原则和本质直观的基本方法有诸多相契之处.

    马克思方法论阿尔都塞现象学

    儒家道德认识论蠡测

    龚建平马源
    4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儒家道德认识论既涉及对儒家思想系统中常见的"知"的内涵的理解,也包括主体对自身及他人道德活动之过程、后果及规范的反省与认识,并贯穿于个人道德活动的始末.儒家道德认识论通过"听言""观行""观德"等实践行动得以表征,在根本上关联着人类道德行为的层次性与成长性.生命活动的现实展开,促进实践理性的现实发展等因素,使得儒家道德认识的存续具有必要性,而基于人类普遍共性所导向的可沟通性,人类言行所具有的可认知性,以及儒家所强调的修身实践功夫使儒家道德认识论成为可能.儒家道德认识论生成的现实契机,起于人真切的道德情感,展开为道德知识向道德智慧的转化过程,完成于良知的幡然明觉.在经济与法律地位日益重要的现代社会,对传统儒家道德认识问题的反思有积极意义.

    儒家道德认识可能性必要性生成契机

    "当下"作为一种"生活哲学"的决断——基于"体证时间观"的阳明心学之诠释

    陈群志
    50-59页
    查看更多>>摘要:阳明心学是一种基于"内在意识"与"内在经验"体证、体悟于身心的生命学问,因此它不太致力于纯粹的"知识论辩",而尤为重视"具体的人"在"当下"的"修身实践",亦即着力于呈现"生命"能够"直接被给予"的"体验"."当下"作为一种"生活哲学"的决断,正是着眼于这一构想而形成的.由此可知,一方面,"当下"成了"以心观时"的"本源性"显现,为"生活时间"本身奠定了 一种"自明性"根据,一种"实际生活经验".另一方面,"生活时间"的追问就是"内在秩序"的追问,它选择了 一种"生活哲学"的言谈方式,在此"生活时间"的构型中,"当下"的自身奠基要服从于"道德裁决",而不是服从于"知识裁决".

    当下良知时间哲学生活哲学阳明心学

    荀子"水之九德"说探析

    耿一鸣
    60-68页
    查看更多>>摘要:荀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君子观和儒家"以水比德"的传统,详细分析水的各种属性、状态和功能,并以此隐喻君子所应该具备的九种德性.荀子所提出的"水之九德"说,展现了荀子君子观所具有的丰富思想意涵,既可以看作是先秦儒家"以水比德"说的完成,同时也影响了"水德"说在汉代的进一步发展.

    荀子水意象九德比德

    从"希望哲学""希望神学"到"希望解释学"——面向将来的创造与超越

    何卫平
    69-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时间上看,以往的解释学强调的是回到过去或过去与现在的视域融合,而疏于对"将来"以及与之相关的"希望"的探讨.然而,今天的解释学发展需要打破这一点,将二者纳入进来,它们与人的实践以及善的追求分不开,为此建立一门"希望解释学"是必要的,而且在这个方面是有思想资源可寻的.20世纪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之一布洛赫提出的"希望哲学"已触及希望解释学,受其影响,20世纪最后一位基督教大思想家莫尔特曼不仅提出了"希望神学",而且还明确地提出了"希望解释学",不过,它主要针对的是神学方面.而以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利科为代表的哲学解释学无疑包含未来和希望的因素,需要我们以一种新的眼光去深入挖掘,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种哲学意义上的"希望解释学",它是对解释学的实践之维的重要补充,并突出理解和解释的与时俱进、面向未来的积极创造与超越的一面.

    希望超越可能性希望解释学实践哲学

    科学知识何以是不确定性的——伽达默尔的哲学基础论理解及其意义论析

    张能为
    78-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欧几里得几何学确立了以数学为典型形态的科学知识的确定性性质,但随着现代模糊数学和物理学中测不准原理的新发展,科学知识之确定性受到挑战、趋于终结,形成了"不确定性的"新科学知识观.近代解释学的兴起,使解释学作为一门学科获得了建构,也从特定方法论上为"不确定性的"精神科学作为一门科学给予了奠基和捍卫.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创立,更是基于解释学和实践哲学两个维度,论证了不仅精神科学是不确定性的,而且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一切科学知识都蕴含着解释学因素和实践反思向度,也都是不确定性的,从而为"不确定性的"科学知识观奠定了一种重要的哲学基础论理解.科学观与哲学观上的互变共进,也引发了哲学自身性质的反思,一种"不确定性的"哲学观因应而生,哲学不再被作为确定性知识或认知整体来对待,而是基于人类理性的普遍性统一需要,注重于世界存在理解和人的行为意义的实践理性反思,哲学由"理论哲学范式"转向了"实践哲学范式",实践哲学成为人类哲学的真正任务.

    伽达默尔科学知识不确定性解释学实践哲学

    汉代四家诗《衡门》主旨解读及其影响、反思

    龙文玲
    97-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代四家诗对《诗经·陈风·衡门》主旨的解读各有不同.毛诗认为诱导陈僖公立志,韩诗认为表达安贫乐道之情,鲁诗认为表达隐居无求之志,齐诗认为表达士人失意.其中以毛诗、鲁诗对后世的影响最大.四家诗解读《衡门》的立场、角度不同,对诗歌主旨的认识也不同.毛诗把诗比附具体的时代政治,三家诗以诗证明政治哲学观念,本质上都不顾诗本义.经论世知人,辨析《衡门》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得出结论:此诗主要表达诗人对时代政治的失望,决心安居陋室,展望了与志同道合的妻子相依相伴的美好生活.唯有把包括《衡门》在内的《诗经》当歌谣看,才能走进诗人的世界,真正地理解诗歌主旨,更好地继承这部文化经典.

    四家诗《衡门》主旨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