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谢林提出了否定哲学与肯定哲学的区分,据此批评黑格尔哲学只是把世界装进(传统)逻辑和理性的否定哲学,还没有进展到把握具体、实存、生成的感性世界的肯定哲学.青年马克思、1838-1843年的费尔巴哈都从不同角度评论晚期谢林的肯定哲学.马克思早于恩格斯了解并评论谢林关于否定哲学与肯定哲学的区分.费尔巴哈既批评晚期谢林肯定哲学的神秘主义,也赞赏肯定哲学对感性实存的强调.在其影响下,马克思转向对黑格尔哲学先有逻辑、理性而后推广到自然和实存世界的批评,以及对感性实存的肯定与重视.但费尔巴哈对感性世界的简单理解,特别是施蒂纳对感性、实存原则的极端化理解,引发马克思对感性实存原则的进一步反思,这种反思促成了《德意志意识形态》.所以,马克思对晚期谢林肯定哲学(实证科学)原则的批判性处理,从1841年一直持续到《德意志意识形态》,甚至《资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