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邓军

双月刊

1001-8182

xidaxbsh@gxu.edu.cn

0771-3239230

530004

广西南宁市大学东路100号广西大学西校园行政办公楼南楼5楼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CSSCICHSSCD
查看更多>>本学报系广西大学主管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系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百强社会科学学报,广西优秀期刊一等奖。本刊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贯彻“双百”方针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努力提高学术质量,反映时代精神,兼顾地方特点,增强可读性。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原初的谎言":齐泽克论幻象

    李怀涛徐小莉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齐泽克的幻象理论继承了拉康的幻象公式及其主体理论.在齐泽克的语境中,幻象是人最原初的无意识,它是一个谎言,存在于意识还没开始的时候;幻象结构着主体真实的社会关系,遮蔽着符号秩序的不一致性,指示着主体"如何欲求";幻象还是当代意识形态的支撑物,是他者的异化.幻象中的主体对现存符号秩序并不总是俯首帖耳,主体对快感的追求为穿越幻象提供了内在驱动力.最终,主体穿越幻象后,必然面临死亡驱力,遭遇精神崩溃.齐泽克的幻象理论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独到而深刻,对齐泽克幻象理论的探究是理解其相关思想的基础.

    齐泽克幻象欲望意识形态

    论马克思对斯密生产劳动理论的批判与超越

    元晋秋
    9-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的生产劳动观主要通过对斯密生产劳动理论的批判得到彰显.在这种批判中,马克思并未拒绝生产劳动即"增加财富的劳动"这一简单规定的使用,而是在此基础上深入阐明斯密生产劳动理论所依据的财富观(即资本财富观)及其所反映的财富生产的社会形式与鲜明特征.基于对资本主义财富生产过程的批判性研究,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了这种财富观及其所反映的财富生产活动的自我扬弃形式,为我们探索财富生产的更高级社会形式,建构一种新的财富观念即人民财富观提供了根本遵循.社会主义中国的生产劳动界定,须以人民财富观及实际的财富生产活动为依据,如此,才能真正贯彻马克思生产劳动观的精神实质,才能真正彰显生产劳动的政治经济学意义.

    生产劳动财富固定资本人民财富观

    现实主义与先秦法家——根据由来与理论补正

    陈德中
    19-2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代以来,西方学者循法家学说之实而正其名,主张用"现实主义(者)"来解读之.先秦法家"争于气力"说或"尚力"说为此种解读提供了内在理据,此种解读也已为当代中国法家研究者所接受.但是现实主义的解读也造成了先秦法家的"法"思想与"术、势"思想的分裂,造成了先秦法家所宗与后世解读期待之间的分裂.矫正这种分裂的途径,在于更新我们对于现实主义的理解.区别于"古典现实主义","现代现实主义"既可有效地解释政治的"动力来源"问题,亦可有效地解释"秩序保障(稳定性)"问题.二者兼顾,可以较好地避免对先秦法家解读的双重分裂,还法家思想以应有面貌.

    先秦法家现实主义(者)争于气力(尚力)法治(制)主义

    职业选择与重建道德社会——《孟子·公孙丑上·术不可不慎章》辨析

    杨海文
    29-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孟子·公孙丑上·术不可不慎章》设定"天之尊爵,人之安宅"的道德形上学、"莫如为仁"的实践伦理学、"人役而耻为役"的王道政治学,旨在论述职业选择与重建道德社会的重大议题.唯有经由道德形上学达成实践伦理学、王道政治学,"术不可不慎"方能成为所有社会成员念兹在兹的大事,慎择职业方能在重建道德社会的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此章包含丰富的学理内涵,具有深切的人文关怀,值得深入辨析.

    《孟子·术不可不慎章》职业选择道德社会《孟子》单章研究

    梁启超美育思想中的儒学根基

    宋修玲
    4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梁启超美育思想的核心是"新民"人格的培育,其美育实践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德育方面,梁启超对以私德为主的中华传统道德进行批判,博采诸儒道德修养之道,以此滋养国民心性.趣味教育方面,梁启超站在宋明理学家的肩膀上深化"趣味"一词的内涵,继承并发展儒家心性修养境界"孔颜之乐".情感教育方面,梁启超将个体生命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指出教人做到"仁者不忧"是情感教育的最高目标.诗教方面,梁启超批判继承儒家"诗言志"传统和"诗缘情"思想,在实践中注重发挥"诗乐"一体价值.梁启超的美育思想是中华传统审美理念向现代美育理论的重要过渡,其本质还是以中学为主体.

    梁启超美育思想儒学根基中学为体

    在正义的有限性中维护正义本身——论列维纳斯的"阿喀琉斯之踵"

    林华敏
    50-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伦理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个难题.列维纳斯的思想以伦理著称,他通过现象学的考察揭示了在个体面对面超越的感受性关系中所生发的责任与善.但这种面对面的善并不够,它必须走向社会性与政治.形而上伦理在现实的政治冲突中遇到了具体的"拷问".他对1982年贝鲁特难民营事件的回应被认为是他思想的"阿喀琉斯之踵",如海德格尔的"沉默".对此,需回到列维纳斯的思想.结合他的伦理正义理论和犹太复国主义思想,能够发现他在回应中所呈现的观点与其伦理正义观是融贯的:从他人到第三方,从感受性到意识,区别、比较与权衡成为必需;为实现伦理的善,在伦理之旁,政治有其合理性.列维纳斯同时表现出欲望的超越与理性的清醒:在正义的有限性中实现正义本身.

    列维纳斯正义有限性伦理政治

    动物属于列维纳斯的他者吗?

    姚瑶
    60-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他者作为列维纳斯思想的核心概念,通常归属于人类,然而动物是否可以被当作他者?列维纳斯对此问题展现出一种游移不决的态度.只有在区分外在性与内在性的基础上,才能准确阐明列维纳斯的他者概念,也才能对动物是否属于他者作出细致分析.在追溯列维纳斯对这一问题态度举棋不定的原因之后,将会得出以下两个基本结论:首先,按照外在性与内在性标准,动物可以成为列维纳斯的他者;其次,并非所有动物都符合他者的标准.

    动物列维纳斯他者面容享受

    "有意识的生活"及其整体与根据——迪特·亨利希与当代哲学语境中主体性形而上学的可能性

    刘晚莹
    69-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代德国哲学家迪特·亨利希建立了一个以"有意识的生活"为核心的新型的主体性形而上学.这一形而上学是在当代语境中对概念论证之严格性和世界解释之普遍性的双重诉求的回应,具有当代问题意识.但与当代哲学的惯有思想方式不同,亨利希从康德与黑格尔的思想中汲取资源,凭借多年的对自身意识问题的反思,从主体与世界在"有意识的生活"中的双向关联出发,进一步通过三重的"外推式思想"追问"有意识的生活"的整体与根据.这一理论是对在当代思想语境中重建以主体性为根基的形而上学的可能性的探索.

    迪特·亨利希有意识的生活自身意识主体性形而上学

    宋诗话基于生活审美的对话特征和话语力量

    刘思宇
    76-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古代文论的话语体系中,宋以来的文学理论和批评大多来源于各类诗话著作.然而对于诗话的相关问题,例如它是否具有内在统一的形式和内容特征,它何以在宋代成了受到普遍认可和选取的言说方式,我们却不甚明了.本文从诗话范畴界定的困境出发,通过对《六一诗话》《温公续诗话》《西清诗话》《藏海诗话》等典型宋代诗话文本进行细读,在文本层面探索诗话的核心特征及现实针对性,同时结合时代语境对诗话广为流行的原因进行分析,揭示出诗话所具有的生活审美、交往对话的核心特质,以及诗话作为一种在生活的交往中实现更为广泛的观念沟通与感性共识的极佳方式所具有的特殊话语力量.

    诗话生活审美对话话语力量

    盛宴之下的共同体:论《伊利亚特》中秩序的失衡与回归

    赵易安吴勇立
    85-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伊利亚特》中除战斗外最频繁出现的活动,盛宴在反映史诗内神祗—人类等级系统之下社会关系变化和权力更替的同时,参与了集体意识形态中以秩序为主导的价值观念塑造.作为推动史诗情节发展的重要线索,两次阿基琉斯之怒不仅体现出英雄对建立在杀戮与征服之上的荣誉体系的质疑,从而走上超越人类有限性、追寻自身生存价值之路的过程,还诠释了古希腊对超越片面敌我之分的理想共同体的构想.以盛宴这一文化表征为切入点,借助迈克尔·迪特勒提出的宴会作为象征性政治场所的三种共餐模式,分析和探讨阿基琉斯在两次愤怒中截然不同的选择,能够得出结论:指引世间万物发展方向的秩序在史诗的进程中经历了人类对其认知的失衡与回归,英雄个体道德追求的实现和理想共同体的发展路径刻画了古希腊对以特殊自由个体和普遍外部秩序构成的和谐世界的整体想象.

    《伊利亚特》盛宴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