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戴牧民

双月刊

1001-7445

gxuzrb@gxu.edu.cn

0771-3235713

530004

广西南宁市大学路100号广西大学西校园学报编辑部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广西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校内外有关数学、物理学、化学、化工、机械工程、土木工程、电气工程、食品工程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成果,包括原始研究论文、综述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土压力盒标定试验研究及工程应用

    梁雨梅国雄蒋明杰张振...
    245-2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提升土压力盒量测结果的准确性及可靠性,采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土压力盒工作状态下的数值仿真模型,根据数值分析结果确定出标定试验的最优工装尺寸,基于该试验工装开展了不同量程的双膜式土压力盒标定试验.最后,将标定后的土压力盒用于平南三桥南岸锚碇基础前墙土压力监测项目.结果表明:数值分析结果能较好地反映标定试验中土压力盒表面的应力分布规律;土压力盒标定试验数据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8,其中,A类土压力盒的砂标系数K1值约为厂标系数K2的50.3%,B类土压力盒的砂标系数K1值约为厂标系数K2的55.3%.工程监测数据表明:拱肋吊装阶段扣索过程中较深处土体应力增幅较大,前墙土体抗力主要由深层土体提供,且拱肋吊装过程中扣索钢绞线张力对前墙土体应力的影响在时间上存在一定的滞后现象.

    土压力盒标定试验数值仿真土压力监测砂标系数

    考虑钉锚耦合的支护体系最小势能分析

    王辉赵雪程建华
    253-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深入探讨锚杆复合土钉支护体系的真实受力状态,提出了一种稳定性分析的新思路.基于钉锚耦合作用,将预应力施加影响考虑为一定范围土钉加固效果的弱化,建立了计算模型.势能函数考虑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预应力影响范围,包含附加应力下的滑体势能和锚杆势能;第二部分为不受预应力影响范围,包括滑体势能和土钉势能.最后根据最小势能原理进行虚位移求解和安全系数计算.研究结果表明:考虑钉锚耦合的稳定性分析可以反映复合支护体系的真实受力状态;最小势能法无需假定滑裂面形状,计算过程简单,优势明显.

    耦合最小势能稳定性分析预应力土钉锚杆

    NH3·H2O污染桂林红黏土的微观结构演化

    牟春梅张露韦瑜玺付青...
    259-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碱污染红黏土微观结构演化规律,利用桂林地区氨水(NH3·H2 O)污染红黏土的扫描电镜图像来研究在不同浓度(0、4.5%、9.0%、13.5%、18.0%)、不同时间效应(0、1、7、14 d)下,污染红黏土的微观结构图像的变化特征,利用MATLAB软件处理图像,统计分析NH3·H2 O污染红黏土微观结构参数(孔隙率、孔隙个数、孔隙平均面积和孔隙分形维数)的变化.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同一组试件,随着氨水浓度的递增,土颗粒表面变化过程由表面细腻平整光滑、土颗粒间孔隙少、团粒体结构较致密、多为片状或叠片状→表面依次变得粗糙不规则、孔隙增大、有少量的粒状体出现→逐渐递变为团粒体结构疏松、孔隙扩散、出现粒状架空结构.究其原因可知,氨水溶液的浸入在红黏土矿物的微孔隙、表面和层间产生聚集、沉淀、腐蚀等系列物理化学作用,使土颗粒间原本起到胶结固化作用的物质被消耗,原生的土体结构发生破坏,土颗粒间的孔隙增大结构松散,压缩空间增大,稳定性下降.

    污染红黏土SEM微观结构氨水(NH3·H2O)

    单自由度复阻尼耗能减震结构的等效系统研究

    李创第谭伟东葛新广柏大炼...
    268-2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克服复阻尼耗能减震结构运动方程在时域求解时不能保证计算结果稳定收敛的缺陷,研究了此类结构的新型等效系统.首先,依据耗能减震结构的振动响应特性可通过其自振特性确定的性质,重构复阻尼耗能减震结构的基本分析方程,然后根据结构阻尼损耗因子为小量的特性,利用多尺度方法获得了单自由度复阻尼耗能减震结构的等效频率和等效阻尼比.经过对比分析表明,对于工程中常见的单自由度复阻尼耗能减震结构,即结构阻尼损耗因子小于0.4的情况下,该等效系统的误差可控制在2%以内,精度明显优于经典模态应变能法.算例表明该等效系统在地震激励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计算结果稳定收敛.

    复阻尼时域多尺度方法等效频率等效阻尼比

    新型框架边节点力学性能研究

    裴强程智郭航
    278-286页
    查看更多>>摘要:节点作为结构体系的关键部位,既是结构抗力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结构整体性的关键因素.历年的地震灾害表明,传统的梁柱节点已经不能满足结构的需求.因此,本文基于节点的整体受力性能分析,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框架边节点,其构造由普通钢筋、SMA筋及钢板组成,其构造形式简单,便于施工.通过该节点中有无SMA筋以及SMA配筋率的改变来研究节点的滞回曲线、骨架曲线、性能退化以及耗能能力情况.研究表明:含有SMA材料的节点的承载力比普通节点的承载力大,且随着SMA配筋率的增大,其承载力也在提高.

    结构抗力梁柱节点SMA刚度退化

    砖石古塔的动力特性分析模拟及抗震性能评估

    林珍伟金星韦永祥欧建良...
    287-2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模拟泉州六胜古塔的结构动力特性,进而评估其抗震性能.采用时域分析与频域分析方法对古塔结构的脉动和爆破观测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分析了古塔结构的动力特性;创建古塔有限元结构模型,通过拟合实测与理论计算爆破波加速度时程进一步验证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并运用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古塔的结构动力响应.研究结果表明:在地震力作用下,古塔第四层和第五层的层间位移角有较显著突变现象,且在应力分析过程中,此两层的梁体出现明显拉应力,这为古塔的抗震加固提供了有利参考.

    砖石古塔动力特性有限元模型抗震评估

    高疲劳应力幅下部分抗剪连接钢混凝土组合梁的疲劳性能

    杨涛刘诗媛覃炳贤林广泰...
    298-3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部分抗剪连接钢混凝土组合梁在高疲劳应力幅下的疲劳性能,对5根组合梁试件开展了等幅疲劳加载试验,以研究栓钉直径、抗剪连接程度和疲劳应力幅对组合梁受力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组合梁中的钢梁承受200 MPa疲劳应力幅作用时,按照EC3规范计算所得的组合梁疲劳细节的疲劳寿命偏于保守;在经历最初的若干万次疲劳加载后,组合梁的跨中残余挠度可达初始跨中最大挠度的26.0%;100万次疲劳加载后,疲劳损伤引起的组合梁跨中附加挠度可达初始跨中最大挠度的25.0%;与完全抗剪连接组合梁相比,部分抗剪连接组合梁的疲劳受力性能并未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在正弯矩作用下,组合梁中的混凝土板按照静力计算方法配筋满足疲劳设计的要求.

    钢混凝土组合梁疲劳性能附加变形疲劳应力幅

    基于MSPA和电路理论的南宁市国土空间生态网络优化研究

    宁琦朱梓铭覃盟琳史倩倩...
    306-3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构建一个包含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思想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并向地方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具有底线思维的生态基础设施体系与绿色版图设计,提出了长时间序列演进下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和电路理论的国土空间生态网络构建与优化新方法.以南宁市为研究区域,取2000—2020年为研究时间段,首先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MSPA)结合斑块连通性指数进行生态源地的提取与景观阻力值的设定,其次运用电路理论构建总体生态网络并提取关键廊道,最后借助Linkage mapper工具生成重要夹点进行综合部署与落地以优化生态网络.研究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研究区南部重点走廊质量有所改善,但较少有走廊连接南部地区与东南方角落.期间,生态网络平均电流值持续上升,2020年最大电流值与平均电流值达到最大,生境质量最佳;综合利用MSPA和电路理论可以有效地确定源区并精准判断生态网络的落地与演变规律.研究为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生态网络格局的构建与优化提供了一套思路与具体方案,是新时期国土空间多要素统筹规划和优化的参考.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电路理论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网络格局

    承压含水层大口井不稳定非达西流简化解析解

    肖良柳岳辉陈立华于江伟...
    319-3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等速抽水条件下的承压无限含水层非达西不稳定井流问题,提出一种简化解析模型,同时考虑了井储效应对于水位降深变化的影响.该模型采用Izbash公式描述非达西流中单位宽度流量和水力梯度的非线性关系,采用Boltzmann变换及线性化近似方法相结合推导得不稳定非达西井流数学模型的简化解析解.通过比较其有无"井储"效应下水位降深时间曲线,发现井储效应仅发生于抽水初期并随着抽水的进行逐渐消失.同时通过对Izbash公式的两个参数进行参数特征分析,在抽水前期水位降深s与准水力传导系数k与非达西系数n呈正相关;而在中后期水位降深与两系数均呈负相关系.通过参数敏感性分析,发现Izbash公式中的非达西系数n相较于准水力传导系数k,其敏感性更强.

    非达西流Izbash定律Boltzmann变换大口井解析模型

    广西极端降水时空变化规律研究

    孙桂凯杜媞杨爱萍刘思怡...
    327-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讨广西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规律,基于广西82个气象台站1961—2016共56年的逐日降水数据,选择强降水量(R95p)、频数和平均强度三个指标,利用EOF、Mann-kendall和R/S分析法等方法,对广西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广西极端降水在2014—2016年之间发生突变,极端降水指数在多时间尺度下的周期变化基本一致,广西极端降水的贡献率较高且呈缓慢增加的趋势,极端降水的Hurst指数均大于0.5,未来变化趋势与过去变化趋势保持一致;②广西极端降水阈值和R95p在空间上总体呈现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小的特点,频数基本呈现由东北向西南递减的趋势,平均强度以桂中区域为中心向外呈递减的趋势,EOF分解得到强降水主要有局部旱(涝)型、东南西北反向型、全区旱(涝)型和南北反向型这4种分布类型.上述研究成果可为广西防洪减灾提供理论依据,为广西地区的洪水预警和农业生产响应奠定科学基础.

    经验正交函数法突变与周期分析变化趋势时空变化规律广西极端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