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浙江大学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浙江大学

陈纪忠

双月刊

1003-9015

gxhgxb@zju.edu.cn

0571-87951235

310027

杭州 浙江大学玉泉校区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系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of Chinese Universities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高校化学工程学报》简介在我国化学工程界老一辈专家的倡导下、在国内一些著名高校的众多从事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专家的支持下,1989年, 经报请原国家教委和国家科委并获批复,《高校化学工程学报》得以正式出版!从此以后,学报就成了我国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向国内外化工界介绍最新研究成果和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高校化学工程学报》的办刊宗旨是:全心全意为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的教育和科学研究服务,全面、正确、迅速地反映我国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各个领域的科学研究成果,为专家、学者及他们的研究生提供一个进行学术交流的平台。《高校化学工程学报》一贯主张学术民主、投稿自由。学报建立了严格的稿件受理程序以保证每一篇稿件都得到公平合理的及时处理,保护并尊重作者的合法权利。同时学报也坚持不懈地向一稿多投、弄虚作假等学术界的不良风气作斗争。各主办院校对《高校化学工程学报》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支持,广大作者和读者对学报寄予了深情和厚望,学报编辑部细心呵护着学报的成长和发展。今天,《高校化学工程学报》已经成了我国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最重要的学术期刊之一,也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重视。学报刊登的论文已经被国内外许多著名的检索机构收录,如:美国《工程索引》(EI Compendex)、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英国皇家化学会《化学工程文摘》、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引文索引》、中国化工信息中心《中国化学化工文摘》、《万方数据库》等。《高校化学工程学报》热诚欢迎作者、读者和社会各界继续对学报的发展给予关怀并作出贡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系统中水含量对锂介导合成氨的性能影响

    陈禹志刘永忠康丽霞黄贤坤...
    265-27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锂介导合成氨(LM-NRR)过程中存在的水污染问题,通过对比实验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X 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等表征手段,探讨了含水量对 LM-NRR 体系的性能影响及其在反应界面中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无水条件下的LM-NRR体系具有较好的氨合成性能,在反应时间为 120 min、N2 流速为 4 mL·min-1、电流密度为 3 mA·cm-2 条件下的氨合成速率可达 0。0124 μg·s-1·cm-2,法拉第效率为 7。05%。含水量对LM-NRR体系的影响显著,会极大地降低体系的氨合成速率及法拉第效率。这主要是由于反应界面上的水会加剧竞争性析氢反应(HER)、促进电解质中LiBF4 的水解以及钝化表面活性锂位点,进而降低了体系的氨反应活性。

    锂介导氮还原反应合成氨界面反应

    锂渣微波合成NaX分子筛的过程研究

    黄绍祖王宇朱沈杰张林...
    274-28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以锂辉石生产碳酸锂过程排出的锂渣的资源化利用率低问题,提出以锂渣为原料,采用微波强化水热合成NaX分子筛(NaX),使用X射线衍射仪、红外光谱仪和固体核磁共振波谱仪等对合成过程中固、液相物料进行分析和表征,探讨其合成过程机理;对锂渣合成NaX结构进行表征,测定其对水的吸附量和热稳定性。结果表明,锂渣合成NaX的初期为锂渣溶解与生成硅铝酸钠同时进行过程、中后期为锂渣溶解和硅铝酸钠凝胶形成及NaX晶化同时进行过程。微波加热加速了锂渣溶解、硅铝酸钠生成和NaX晶化,合成NaX时间缩短了约 2/3。锂渣合成NaX的晶粒较小(0。5~0。8 μm),稳定性好,对水吸附量(质量分数)≥32%。研究为固废锂渣合成NaX规模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锂渣NaX分子筛微波合成机理表征

    PAC-P(AM-BA)杂化高分子絮凝剂制备及絮凝效能评价

    崔红梅祝凤蕊尹玲孙林阳...
    286-29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油田化学驱污水难处理问题,采用水溶液自由基胶束聚合法,以聚合氯化铝(PAC)为无机组分,丙烯酰胺(AM)、丙烯酸丁酯(BA)为有机单体,合成一种新型无机-有机杂化高分子絮凝剂(PAC-P(AM-BA))。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热重分析仪(TGA)、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比表面积分析仪(BET)对絮凝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BA以化学键连接在聚丙烯酰胺(PAM)长链中,无机组分与有机组分之间以离子键连接。PAC-P(AM-BA)热分解温度为233。93℃,比表面积为 30。351 m2·g-1。絮凝实验结果表明,PAC-P(AM-BA)最佳投加量为 20 mg·L-1,沉降时间为 10 h,其絮体分形维数为 1。733。在絮凝效能对比实验中,PAC-P(AM-BA)的平均除油率为 90。3%,较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PAM)和复配型絮凝剂(PAC+PAM)分别高出 16。4%和 29。0%。

    自由基胶束聚合法无机-有机杂化高分子絮凝剂聚丙烯酰胺絮凝

    面向设备性能退化监测的分步参数估计策略

    沈雪婷李红阳陈伟锋陶建国...
    294-3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通过预防性定期维护提升化工装置的精细化管理水平,探讨了关键设备的在线性能监测原理,针对设备性能参数可估计性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机理模型分析设备性能退变的分步参数估计策略,根据灵敏度分析确定参数处理规则。首先以工业装置的严格机理模型为基础给出在线的粗粒度模型候选项,以历史数据拟合误差最小为目标完成初步参数估计,给出最优模型和各参数初值。然后基于灵敏度分析矩阵特征给模型参数排序,以表征性能退变的时变参数为界,前后不同顺位的定常参数采用不同策略依次处理。最后以滑动时间窗方式估计时变参数,实现设备性能监测。以反应釜夹套换热器的传热性能监测为例,按照分步策略获得设备性能参数的退变,剥离操作变量的影响,结果与工厂操作周期符合。表示该策略可以用于设备性能监测。

    工业数据设备性能退化参数估计灵敏度矩阵

    浸没燃烧式气化器SCV的RAM分析及可用度优化

    周文安王海清陈桂海韩思杰...
    302-309页
    查看更多>>摘要:浸没燃烧式气化器(SCV)是液化天然气LNG应急调峰站的关键核心系统,系统中出现设备故障会导致天然气供应中断,将造成显著社会影响与生产损失。为了评估SCV系统的生产性能及提高运行稳定性,提出并建立SCV-RAM分析模型,应用蒙特卡洛模拟仿真定量辨识 SCV 的瓶颈单元设备并针对性设计改进方案。结果表明,SCV 系统易发生故障的单元按贡献度依次分别是:助燃空气单元、循环冷却水单元,其中导致系统不可用度增大的具体关键设备为水泵、电机以及鼓风机。据此对关键设备的预防性维修间隔进行优化,SCV 系统的全寿命周期统计可用度从 90。17%提高到 94。93%,总停机时间减少了 3478 h。分析结果有助于优化SCV系统的维修资源分配,为实现SCV系统长周期稳定运行提供技术支持。

    浸没燃烧式气化器(SCV)可靠性、可用性和维护性分析(RAM分析)关键设备可用度优化

    利用乙烯醇-乙烯胺共聚物制备交联可控的耐酸渗透蒸发脱盐复合膜

    付佳雯郝妙莉董晨曦何欣平...
    310-3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制备交联可控的耐酸脱盐膜,合成了同时含有羟基和氨基的乙烯醇-乙烯胺共聚物(VA-co-VAm),并基于酸性条件下羟基可以与醛发生缩醛反应的特性制备一系列交联可控的渗透蒸发脱盐膜。对聚合物材料和复合膜进行表征测试,研究聚合物组成、进料液 pH 等因素对脱盐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膜在酸性条件下表现出良好的脱盐性能,在 60℃下处理质量浓度为 35 g·L-1 的NaCl溶液(pH=1),复合膜水通量超过 12 kg·m-2·h-1,盐截留率>99。95%。基于以上结果,所制备的膜为酸性条件下的高浓盐水脱盐处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渗透蒸发脱盐聚合物耐酸膜可控交联

    熔盐改性氧化镁吸附剂制备及固定床低浓度CO2吸附捕集

    邱宇烜李平邵历强苗垚...
    319-32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吸附法捕集烟道气CO2 成本和能耗较高问题,研究采用六水氯化镁和碳酸氢钠通过沉淀法制备碱式碳酸镁并煅烧制得氧化镁粉体,再通过硝酸钠和碳酸钠浸渍改性并成型为(NaNO3)0。1-MgO和(NaNO3)0。1(Na2CO3)0。05-MgO颗粒状吸附剂。采用 X 射线衍射等表征手段对两种吸附剂颗粒微观结构进行分析,并结合热重实验评估了 CO2 吸附/解吸动力学和循环稳定性。进行了硝酸钠/碳酸钠改性氧化镁吸附剂颗粒填充床低浓度 CO2 气体的吸附解吸实验研究,分析了氧化镁表面负载的硝酸盐和碳酸盐对低浓度CO2 条件下捕集的强化作用。结果表明,在 300℃左右,硝酸钠能够在氧化镁表面形成熔盐层,显著强化了CO2 吸附性能;硝酸钠熔盐层内存在CO2 扩散阻力,需要一定的CO2 分压作为通过熔盐层所需的传质推动力,进而降低了低浓度CO2 吸附量;碳酸钠的添加可降低CO2 通过熔盐层所需的传质推动力,提高低浓度CO2 吸附量。

    CO2吸附氧化镁吸附剂固定床CO2捕集熔盐改性氧化镁吸附剂

    VUV/UV/NaClO及UV/NaClO去除百里香酚:降解机制及水质影响因素

    袁雨瑾肖习羽李青松李玉瑛...
    328-340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VUV/UV/NaClO及UV/NaClO工艺去除百里香酚(Tml),对比考察pH、CO32-、NO3-和腐殖酸(HA)等因素对Tml去除的影响,鉴定识别Tml的降解产物并推测了降解途径,探究VUV/UV/NaClO工艺中反应溶液的急性毒性变化,通过反应溶液组分毒性鉴定评估结合 ECOSAR 软件模拟识别了毒性较大的产物。结果表明,UV/NaClO 和VUV/UV/NaClO工艺中Tml的去除拟一级反应动力学常数kobs均随着pH的增大先减少后增加,且均在pH为 7 时达到最小,分别为 0。1836 min-1 和 0。5547 min-1;CO32-的存在有利于Tml的去除,在VUV/UV/NaClO工艺中,低浓度NO3-对Tml的去除有轻微抑制作用,高浓度则反之;而在 UV/NaClO工艺中,NO3-的存在有利于Tml的去除;HA对Tml的去除有抑制作用。相同条件下不同水质因素对VUV/UV/NaClO工艺的促进或抑制更为显著,约为UV/NaClO工艺的 1。05~3。57 倍。VUV/UV/NaClO工艺中Tml主要发生了自由基的取代、加成和氧化分解反应,生成了氯代、醌和醛类中间产物。VUV/UV/NaClO处理后的溶液毒性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生成的丙酸乙烯基酯和戊醛类等小分子有机物导致了反应后期反应溶液急性毒性增加。

    VUV/UV/NaClOUV/NaClO百里香酚(Tml)水质自由基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投稿指南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