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浙江大学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浙江大学

陈纪忠

双月刊

1003-9015

gxhgxb@zju.edu.cn

0571-87951235

310027

杭州 浙江大学玉泉校区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系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of Chinese Universities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高校化学工程学报》简介在我国化学工程界老一辈专家的倡导下、在国内一些著名高校的众多从事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专家的支持下,1989年, 经报请原国家教委和国家科委并获批复,《高校化学工程学报》得以正式出版!从此以后,学报就成了我国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向国内外化工界介绍最新研究成果和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高校化学工程学报》的办刊宗旨是:全心全意为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的教育和科学研究服务,全面、正确、迅速地反映我国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各个领域的科学研究成果,为专家、学者及他们的研究生提供一个进行学术交流的平台。《高校化学工程学报》一贯主张学术民主、投稿自由。学报建立了严格的稿件受理程序以保证每一篇稿件都得到公平合理的及时处理,保护并尊重作者的合法权利。同时学报也坚持不懈地向一稿多投、弄虚作假等学术界的不良风气作斗争。各主办院校对《高校化学工程学报》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支持,广大作者和读者对学报寄予了深情和厚望,学报编辑部细心呵护着学报的成长和发展。今天,《高校化学工程学报》已经成了我国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最重要的学术期刊之一,也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重视。学报刊登的论文已经被国内外许多著名的检索机构收录,如:美国《工程索引》(EI Compendex)、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英国皇家化学会《化学工程文摘》、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引文索引》、中国化工信息中心《中国化学化工文摘》、《万方数据库》等。《高校化学工程学报》热诚欢迎作者、读者和社会各界继续对学报的发展给予关怀并作出贡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拉曼光谱技术的聚合物材料制备与组成分布的研究进展

    卫人予陈八斤邓维吴徐冰...
    341-353页
    查看更多>>摘要:聚合物材料制备过程和聚合物中添加剂的含量及分布决定了材料的性能,拉曼光谱技术为相关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表征手段。基于拉曼光谱的基本原理,介绍了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拉曼光谱成像、激光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等多种拉曼光谱衍生技术,总结了相关技术在聚合物加工和聚合反应过程中的应用,评述了聚合物中添加剂分布的检测,涵盖了乳化剂、染料以及其他添加剂的浓度、分布及迁移规律等,并对拉曼光谱衍生技术进行了展望。

    拉曼光谱显微拉曼光谱拉曼光谱成像技术聚合物材料添加剂

    多孔材料吸附全氟烷基化合物的应用进展

    李云云王格叶恺丽
    354-3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氟烷基化合物(PFASs)属于新兴有机污染物的范畴,自身具有毒性、生物累积性且难降解,其广泛分布于全球水环境中,严重威胁着生态平衡与人类健康。吸附法作为一种物理化学方法,其成本低、能耗低、效率高且操作简便,常用于水体中PFASs的去除,然而目前有关水体中PFASs的吸附去除的全面总结较少。从吸附剂角度出发,首先归纳总结了近年来用于水体中PFASs吸附去除的各类多孔材料吸附剂,然后对主要吸附作用机制及影响吸附效果的关键因素进行梳理分析,最后对这一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及前景进行展望。

    多孔材料全氟烷基化合物吸附吸附机制影响因素

    国内生物质气化研究热点、演进与趋势分析

    赵嵩颖魏任锋陈雷
    367-3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客观全面地分析我国生物质气化领域的发展脉络及研究动态,以近 30 年关于"生物质气化"的 1 722 篇文献作为数据源,利用知识图谱软件对发文量、机构及关键词等进行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解析该领域的前沿热点和发展趋势。研究表明:生物质气化发文量可分为初出萌芽期、蓬勃发展期和小幅下降期;我国生物质气化研究的热点集中在拓展生物质气化原料选择范围及优化气化技术、提高气化产物效率等方面,从重产率转向重社会效益。未来我国生物质气化的研究趋势为生物质原料外扩、气化反应机理、气化反应过程和气化产物高值化利用等方向。

    生物质气化研究热点趋势分析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从正己烷中提取苯:混合萃取剂的筛选及液-液相平衡数据测定

    李颜静赵雨欣孙晓岩项曙光...
    375-38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芳烃抽提过程中有机溶剂不能兼顾高溶解度和高选择性的壁垒,利用 COSMO-RS 模型对多种萃取剂进行筛选,并通过液液平衡实验测定苯+正己烷+混合萃取剂的液液平衡数据,发现N-甲基吡咯烷酮(NMP)与环丁砜(SUL)质量比为 1:4 是性能最优的萃取剂。利用Othmer-Tobias及Hand方程对实验数据的可靠性进行验证,同时通过NRTL及UNIQUAC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回归,计算值与实验值吻合良好,表明两模型均可用于芳烃抽提的计算,为工业上芳烃抽提模拟计算提供了数据支持。

    芳烃液液萃取混合萃取剂COSMO-RS模型

    包覆低共熔溶剂的聚苯乙烯微胶囊吸附Li+的性能研究

    侯晓静王彦旭吴可君何潮洪...
    384-39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实现绿色、低成本从海水中提锂的目标,采用同轴共流微流体技术结合溶剂挥发法制备包覆有低共熔溶剂(甲基三辛基氯化铵/癸酸)的聚苯乙烯微胶囊。所制备的微胶囊颗粒呈均一的球形。将该微胶囊用作萃取Li+吸附剂,系统研究了吸附时间、吸附温度、溶液pH、初始锂浓度和固液比对Li+吸附量和萃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吸附Li+水溶液时,微胶囊对Li+的最大吸附量为 32 mg·g-1。碱性条件时微胶囊对模拟海水中的Li+吸附分配比为 10。22 L·g-1。

    微胶囊提锂低共熔溶剂溶剂挥发法吸附

    高雷诺数下洗涤冷却管内垂直环状降膜流动传热

    王亮王亦飞黄悬悬李婷婷...
    394-4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高雷诺数(Re=1。81×104~4。23×104)下洗涤冷却管内降液膜的传热特性与机理,对管内液膜厚度分布与传热过程进行模拟计算。研究结果表明,槽缝宽度与液膜 Re 越大,液膜越厚;液相出口温度随壁面温度而上升,最大传热系数约为 3。7×103 W·(m2·K)-1;传热系数随进口温度上升而下降,最大传热系数约为 8。3×103 W·(m2·K)-1;液膜Re的增加使传热系数上升,最大传热系数约为 9。4×103 W·(m2·K)-1;表征传热系数h+与液膜Re近似于正比例关系;通过研究气液两相传热发现,传热过程在液膜入口段 0~0。1 m处最剧烈;传热系数随气相温度上升而先升高后降低,最大传热系数约为 899 W·(m2·K)-1;计算数据与试验关联式的最小误差约在 10%之内。

    垂直降膜高雷诺数液膜分布对流传热气液相变

    气固逆流式移动床过滤器的实验研究

    邢凯吕涵范怡平刘梦溪...
    404-4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操作条件对气固逆流式移动床过滤器过滤性能的影响,通过大型冷模实验,考察了气固逆流式移动床过滤器的捕集颗粒循环强度、入口粉尘浓度、表观气速及入口粉尘粒径对装备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表观气速是影响床层压降的主要因素,表现出正相关的趋势。捕集颗粒循环强度、入口粉尘浓度、粉尘粒径的改变对床层压降影响较小。捕集颗粒循环强度和入口粉尘浓度的增加使压降增加。而粉尘粒径与床层压降间的关系随时间变化,开始时粉尘粒径与压降呈正相关,但当装置运行至平稳阶段则趋于降低。装备的除尘效率与入口粉尘浓度及颗粒循环强度正相关,与粉尘粒径及表观气速负相关。但粉尘粒径越小过滤效率越高的趋势受装置内滤饼的影响,仅在粉尘中位粒径10 μm以上,且入口粉尘质量浓度在0~32 g·m-3出现。移动床过滤器保持稳定床层压降的同时,具有较高的除尘效率。在颗粒循环强度0。311 9 kg·s-1,16。5~32。7 g·m-3入口粉尘浓度条件下,除尘效率可达99%;且对细微(13 μm以下)粉尘的粒级效率接近99。9%。

    移动床过滤两相流除尘效率压降

    基于Fluent流体传热仿真的毛细管风道设计优化

    沈燃郑利俊樊伟东荣雅文...
    414-42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毛细管冷却风道内分离段毛细管柱轴向散热不均匀问题,设计一种变截面送风道。利用Fluent仿真软件对风道设计过程进行建模和数值模拟,优化改进风道冲击角、出入口形状与风道长度尺寸等参数,并通过对风道出风口风速与风道内柱面温度的实测验证设计的可靠性。结果表明:毛细管冷却风道经优化后,出风口的风速更加均匀,柱面轴向温差减小,温度均匀性得到改善。仿真结果较好地拟合了实验结果,4 个出风口的风速在 10。38~10。67 m·s-1,柱面温差缩小至±1℃以内。优化后的毛细管冷却风道设计对提升分离段冷却效率具有指导意义。

    风道设计毛细管对流传热Fluent仿真

    T型微通道入口角度对剪切变稀流体微液滴制备影响

    邢雷綦航蒋明虎张爽...
    422-4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 T 型微通道入口角度对非牛顿微液滴制备影响,采用流体体积(VOF)模型对聚丙烯酰胺水溶液微液滴形成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开展高速数码显微实验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相同工况条件下,非牛顿微液滴生成频率随着分散相入口角度的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相对长度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在入口角度小于 90°时,随着入口角度的增加,微通道内两相平均压差、液滴断裂时刻两相压差最低值随之升高,在入口角度大于 90°时,上述压差则随着入口角度的增加而降低。考虑两相体积流量比与连续相毛细数并引入关于分散相入口角度的修正系数,提出聚丙烯酰胺水溶液微液滴相对长度预测公式,为剪切变稀流体微液滴制备提供参考。

    微通道非牛顿流体入口角度毛细数微液滴

    碘转移本体聚合制备PS-b-PBA-b-PS共聚物:聚合动力学、结构和性能

    章璐鑫常兆恒余大洋包永忠...
    432-4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碘仿为链转移剂、偶氮类化合物为引发剂,通过碘转移本体聚合合成碘封端聚丙烯酸丁酯(I-PBA-I),并以其调节苯乙烯扩链聚合,制得聚苯乙烯-b-聚丙烯酸丁酯-b-聚苯乙烯(PS-b-PBA-b-PS)共聚物,研究了聚合动力学、共聚物结构和性能。发现丙烯酸丁酯均聚和苯乙烯扩链聚合均符合活性自由基聚合特征,反应初始 BA 与 CHI3 物质的量比nBA,0/nCHI3,0从100/1增至1 000/1时,I-PBA-I数均分子量由15 000 增大到134 500;以数均分子量为28 400的I-PBA-I为大分子链转移剂,反应初始BA与St物质的量比nBA,0/nSt,0为1/1、1/2、1/3 和1/4 时扩链得到数均分子量分别为46 000、69 000、97 500、127 000的PS-b-PBA-b-PS共聚物;嵌段共聚物微相分离,在增韧的同时保持一定的透光率,PS与PBA物质的量比nPS/nPBA为3。85/1的嵌段共聚物抗冲强度与商品化阴离子活性聚合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树脂相当。

    聚苯乙烯聚丙烯酸丁酯碘转移聚合聚合动力学嵌段共聚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