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西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西科学
广西科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
广西科学

广西科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

罗海鹏

季刊

1005-9164

gxkxbjb@126.com

0771-2503923;2503922

530007

广西南宁市大岭路98号

广西科学/Journal Guangxi Sciences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一份由广西科学技术厅、广西教育厅、广西科学技术协会和广西科学院于1994年联合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类期刊。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2001年《广西科学》杂志改由广西科学院和广西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广西科学技术厅和广西教育厅协办。其办刊宗旨是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活跃自然科学的理论研究,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繁荣广西的科学技术事业,推动广西科技成果在国内外的交流。主要刊登内容有:广西自然科学各领域中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学术论文和重要科研实验报告,代表广西科学先进水平的具有创造性的科研成果、新理论、新发现和高新技术的应用基础理论,技改和"星火"项目的新成就,科技政策、学术动态、信息简报等;同时也刊登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创刊以来,《广西科学》杂志已于1994年和1996年连续两次获得第二、第三届广西优秀期刊一等奖。2001年《广西科学》杂志荣幸地进入中国期刊方阵,并获得第四届广西"十佳科技期刊"称号。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土茯苓苗期炭疽病病原菌的鉴定、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药剂筛选

    邓力苏远玉徐国梁刘婧...
    500-5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土茯苓(Smilax glabra)苗期炭疽病病原菌的种类及生物学特性,筛选出有效的防治药剂,本研究通过对土茯苓苗期炭疽病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和致病性测定,采用形态和多基因序列(ITS、TUB、ACT、GAP-DH和CHS)来确定病原菌的分类地位,并对其病原菌生物学特性以及4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毒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土茯苓苗期的病原菌为可可炭疽菌(Colletotrichum theobromicola),该菌的最适培养基为沙氏培养基,全光照、28 ℃、pH值为4的条件下有利于菌丝生长,最佳碳源为麦芽糖和葡萄糖,最佳氮源为硝酸钾和蛋白胨,菌丝致死温度为55 ℃.4种杀菌剂对土茯苓炭疽菌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均表现出较强的毒力,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其中450 g/L咪鲜胺水分散粒剂(WG)的毒力最强,半数效应浓度(EC50)值为0.030 8 mg/L;250 g/L丙环唑乳油(EC)的毒力最弱,EC50值为0.561 7 mg/L.研究结果可为土茯苓炭疽病的识别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土茯苓炭疽病病原菌鉴定生物学特性药剂筛选

    市政污泥陶粒对Cd2+吸附特性的影响

    陈冠海宋书巧曾海琪
    513-5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拓展市政污泥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途径,本研究以市政污泥、黏土和膨润土为原料,采用高温烧结技术制备市政污泥陶粒,以含Cd2+废水为污染物,考察市政污泥陶粒添加量、溶液初始pH值、吸附时长及Cd2+初始浓度对陶粒吸附性能的影响,研究其吸附动力学与等温吸附特性,并借助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表征手段,揭示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①烧结后,市政污泥陶粒表面粗糙、孔隙结构及官能团丰富;②石英(SiO2)、莫来石(Al6Si2O13)、钙长石(CaAl2Si2O8)和赤铁矿(Fe2O3)是市政污泥陶粒的主要晶相,吸附Cd2+后矿物成分不变;③在特定条件(陶粒添加量50 g、Cd2+初始浓度300 mg/L、吸附时间120 min、pH值6)下,Cd2+去除率高,表明陶粒具备高效吸附Cd2+的能力;④市政污泥陶粒对Cd2+的吸附包含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两种吸附方式,相较于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更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市政污泥陶粒对Cd2+的吸附既存在单层吸附,又存在多层吸附,吸附机制较复杂.研究结果可为市政污泥的资源化利用以及对Cd2+污染物的处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市政污泥陶粒含镉废水吸附动力学吸附等温线吸附机理

    城市不同环境空间下PM2.5及表层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差异性研究

    叶子葳文建辉卢德林林清钰...
    523-5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不同环境空间下空气微生物的组成特征和来源,在桂林城区与市郊选择8类典型的人类活动环境空间,分别采集大气细颗粒物(PM2.5)及表层土壤样本,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样本的细菌群落结构.结果表明:在不同环境空间下,PM2.5样本间的细菌群落结构差异性较小,表层土壤则表现出较明显的城区与市郊差异性,同一采样点的PM2.5与表层土壤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PM2.5与表层土壤中的主要细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及厚壁菌门(Firmicutes),其相对丰度总和超过80%.各个环境空间中的微生物群落差异均表明人类活动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较大.此外,不同环境空间中的优势菌属也有所不同,这与环境的特点、细菌的生态功能相关.PM2.5中的优势菌属为异样根瘤菌属(Allorhizobium-Neorhizobium-Pararhizobium-Rhizobium)、假双头斧形菌属(Pseudolabrys)、甲基杆菌属(Methylobacterium)和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而表层土壤中的优势菌属为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异常球菌属(Deinococcus)、马赛菌属(Massili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下的 Subgroup_6属.

    PM2.5表层土壤细菌群落结构来源分析高通量测序

    岩溶区峡谷型水库枯水期表层水体有机碳浓度分布特征

    韦宗校杨柳英焦树林刘炜...
    532-5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岩溶区峡谷型水库碳循环规律,以岩溶区峡谷型水库万峰、董箐水库为研究区,通过现场监测和水体样品采集,分析水库枯水期理化指标、有机碳(Organic Carbon,OC)浓度的变化特征和分布规律.研究结果显示:万峰水库水体温度(Water Temperature,WT)、电导率(Conductivity,COND)、总溶解固体物(Total Dis-solved Solids,TDS)含量、氧化还原电位(Oxidation-Reduction Potential,ORP)、总氮(Total Nitrogen,TN)浓度、总磷(Total Phosphorus,TP)浓度均比董箐水库高,且变化范围较大,万峰、董箐水库WT、COND、TDS、TP的空间差异较小,ORP和TN的变异系数较大,具有较高的空间变异性;万峰水库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溶解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浓度分别为 3.11-6.66、2.35-5.12 mg/L,呈干流高于马岭河支流的分布特征,董箐水库TOC、DOC浓度分别为3.07-4.75、2.87-3.99 mg/L,呈库湾(D1)>码头(D4)>坝前(D2)的分布特征,万峰水库TOC和DOC浓度均比董箐水库高,且变化范围较大;万峰、董箐水库有机碳均以DOC为主,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含量较少但高于其他水库.本研究为岩溶区水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及参考.

    总有机碳溶解有机碳峡谷型水库岩溶区

    基于组合植被指数的红树林树种遥感分类与生物碳储量变化研究

    唐亮东张威邓淞文王英辉...
    541-5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树林的物种结构对红树林生物碳储量有极大的影响,红树林生物碳储量是核算红树林碳汇能力的重要指标.本研究基于Sentinel-2多光谱影像,构建11种植被指数组合,针对茅尾海地区红树林优势种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和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训练了基于支持向量机(SVR)的分类模型,并使用InVEST模型计算了 2019-2023年研究区红树林生物碳储量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红树林识别指数(MRI)与其他植被指数进行组合后能够显著提高无瓣海桑和桐花树的分类精度;2019-2023年,研究区无瓣海桑和桐花树的总生物碳储量持续增加,年均增长率为3.02%.由于光学影像无法准确区分无瓣海桑群落和无瓣海桑-桐花树混交群落,本研究结果对红树林混交群落中桐花树群落面积存在一定程度的低估;而在平陆运河工程建设过程中,应对茅尾海地区红树林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并以其他省份红树林蓝碳碳汇交易项目为参考,促进广西蓝碳碳汇的开发利用.

    红树林遥感组合植被指数物种分类生物碳储量InVEST模型

    万宁小海海域重金属分布特征研究及其风险评价

    庞巧珠陈晓慧谢海群梁计林...
    554-5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海南省万宁市小海海水和鱼类生物体中的重金属污染现状及食入健康风险,选择万宁小海海水和常见的5种经济鱼类作为研究对象,测定海水和鱼类肌肉组织中6种重金属Cu、Pb、Zn、Cd、Hg和As的含量.采用单因子指数(Pi,j)法和生物富集系数(BCF)法评价生物体污染程度,采用目标危险系数(THQ)法评估摄入重金属对人体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小海海水中Cu、Zn、Cd和As含量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Pb和Hg含量整体处于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潮汐通道处个别站位的Pb含量处于第三类海水水质标准,超出管理要求水平.与国内其他海域相比,小海Pb和Cd含量相对较高,Hg含量处于中等水平,Cu、As、Zn含量处于较低水平;与历史数据相比,Pb和Hg污染加剧.本研究的鱼类体内Zn、Hg和As富集明显,Pb和Cd富集较弱,部分鱼类As含量超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中规定的限量.单因子指数法和目标危险系数法评价结果显示,小海常见的鱼类体内不仅出现As、Hg轻度污染,As还是主要的食用健康风险元素.长期适量食用该海域常见的5种经济鱼类不会有健康风险,但小海海域海水和鱼类生物体中的重金属污染仍应引起关注,同时应加强对海水中Pb、Hg和鱼类体内As、Hg含量的预警及监测,防止重金属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万宁小海海水生物体重金属生物富集健康风险

    北部湾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与放射性元素/核素的分布、风险、源解析与环境研究启示

    许泽钺刘鳗卿何贤文周花珑...
    565-5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对北部湾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Hg、Cr、Zn、As、Cd、Ni、Cu、Pb)和放射性核素(238U、232Th、210Pb、239+240Pu)进行全面分析,以评估其环境风险并考察其作为环境指示物的有效性.结果表明,除了局部地区的Cr浓度超出《海洋沉积物质量》(GB 18668-2002)中的第一类指标外,其他重金属浓度均低于第一类指标.放射性核素的环境风险评估显示238U和232Th属于第二级(安全级别),而210Pb和239+240Pu尚缺乏评估标准.研究发现部分重金属和放射性元素/核素呈现出"T"型分布,指向多样化的污染源和传输机制.结果显示放射性元素/核素在海洋环境监测和管理中具有独特的源相示踪潜力,海洋放射性研究可作为交叉学科为海洋环境保护和污染综合治理研究提供新的启示.

    北部湾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放射性核素环境风险评估空间分布环境研究启示

    耦合VOR和InVEST模型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生态系统健康时空变化研究

    窦世卿张楠刘丹丹靖娟利...
    581-5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以下简称"研究区")2001-2020年生态系统健康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可为研究区生态系统健康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持与理论参考.耦合"活力-组织-弹性"(Vigor-Organiza-tion-Resilience,VOR)模型、生态系统服务和权衡的综合评估(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InVEST)模型构建生态系统健康多指标评价体系,并建立最小二乘法优化赋权模型对各评价指标进行优化赋权,对研究区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①研究区近20年来生态系统健康等级为三级的区域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5%左右,且处于相对较为稳定的变化状态,研究区生态系统健康整体处于一般健康水平以上;②研究区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总体上呈现北部、西部和南部地区优于中部和东部地区的空间分布差异;③研究区生态系统健康等级转移呈现以稳定型为主、退化型面积略大于改善型面积的空间变化特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总体呈现轻微恶化趋势;④对研究区6个城市的生态系统健康从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对比分析发现,崇左、防城港、钦州3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变化较为明显,而南宁、玉林、北海3市相对较为平缓,但各市健康等级空间分布变化趋势较为吻合.本研究结果对推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具有实际意义.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VOR模型InVEST模型多指标评价体系最小二乘法优化组合赋权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增强植物光合作用复合型稀土转光材料的制备及发光性能

    王研李翠翠杨曦林程立春...
    593-6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升可见光中红蓝光比例,灵活匹配植物对不同光质的需求,增强植物光合作用,本研究采用适合工业生产的高温固相法制备Y2O3∶Eu3+、BaMgAl10O17∶Eu2+、CaSrAl2SiO7∶Eu3+稀土转光材料,将其混合制备成稀土转光材料XT-SZ,并分析不同配比XT-SZ的发光性能.结果发现,按质量比1∶1∶1、2∶1∶1、2∶2∶1、4∶2∶1、6∶4∶1这5种比例制备的XT-SZ保持了主要组分的物相结构,未出现新的衍射峰,表明混合过程对物相结构无显著影响.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分析结果表明,上述5种比例制备的XT-SZ具有相似的发光特性,但可以通过优化组分比例来进一步提升其发光性能.该材料的主发射峰主要位于约450 nm(蓝光区)和620 nm(红光区)两处,XT-SZ主发射峰的红、蓝光相对强度比值与Y2O3∶Eu3+配比,整体呈现正相关性,Y2O3∶Eu3+、CaSrAl2SiO7∶Eu3+、BaMgAl10O17∶Eu2+的配比分别为 2∶2∶1 和 6∶4∶1 时,红、蓝光相对强度比值增幅显著.在自然光原有红蓝光不变的基础上,XT-SZ可同步减少对植物生长有害的紫外光和无效的绿光,并将两者同时转化为植物生长所需的红、蓝光,提升可促进植物光合作用的光合光量子通量密度,并可通过调整配比,灵活实现XT-SZ的红、蓝光相对光强,以满足植物生长对光质的不同需求.

    光合作用稀土转光材料发光性能

    海洋石油单点系泊系统外检测技术及工程应用

    刘晓燕罗耀安黄建福房立祥...
    604-6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洋石油单点系泊(Single Point Mooring,SPM)系统被广泛应用于海洋油气田开发,是海上石油运输的中转终端,采用合理的检测方案以保障其安全性是海洋石油工程领域备受关注的问题.声学探测、目视检测是常用的单点系泊系统外检测技术.本研究基于EdgeTech 6205组合式双频侧扫声呐与条带式多波束测深系统、Innomar SES 2000参量阵浅地层剖面仪、国产FIFISH PRO W6水下机器人等调查装备,介绍了声学探测技术和目视检测技术在国内某单点系泊系统外检测中的应用实例.探测结果表明,该单点系泊区域地形整体平坦,局部受侵蚀冲刷影响,区域内有6条锚链沟发育,锚链沟深度为1.0-4.5 m,锚链摆动小,浮筒稳定性较好;管道埋藏类型分为完全埋藏型、浅埋藏型、裸露型3类.通过综合分析对比,查明了锚链被大量生物附着、腐蚀速度加快的具体位置,提出了定期进行防腐蚀除锈维护的有效建议.

    单点系泊系统外探测技术海底地形地貌海底输油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