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谢尚果

双月刊

1673-8179

xb3260122@gxun.cn

0771-3260122

530006

南宁市大学东路188号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提倡“弘扬创新精神,提升学术品位”,突出刊物的“民族性、文化性、地方性、区域性”,以高校教师、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国家机关公务员等为对象,尤其以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为办刊特色,大力刊发处于学术前沿的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领域的稿件,成为“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重要阵地之一”。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民间故事到传统壮剧:广西驮娘江畔那劳村的性别、社会与历史

    杜树海段泽丽
    101-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广西那劳壮剧从当地人日常生活和民俗活动中产生和发展,构成理解地方社会历史与文化的独特文本.从民间故事到传统壮剧,文本呈现出相对一致的性别结构,即男性之间的对立与女性之间的团结;故事讲述和重塑的环节则在实践维度凸显了女性的能动性,她们将自我意志体现在民间文艺中.研究表明,当地女性即便不占据社会中的主导地位,也具有可突破、可选择的社会空间,而非被压抑的消极形象.传统壮剧(民间故事)中的独特性别文化与当地社会文化紧密关联.世界由女性创造的信仰,在年复一年的"唱娅王"仪式中重复展演;女娶男嫁的"欧贵"婚俗,衍生相应的"不分性别"式亲属称谓、财产继承等制度.这些因素构成当地文化传统的底色,造就了那劳壮剧的特点,同时也经由壮剧的演出、传承而被确认和强化.上述视角可以从性别角度重建一个更为完整的少数民族社会图像.

    壮剧民间故事性别社会文化

    节庆、阃范与女性夜行: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民众的夜间生活与性别社会

    张盛满
    111-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男尊女卑的传统秩序中,女性夜行遭到了儒家礼教与国家公权的双重规范.然而,女性的娱乐天性在国家调整官民关系的过程中得到释放,她们适时利用民间信仰体系的开放性获得了夜行的最大空间.当然,女性夜行频发的事故,也使士人与官方不得不进行干涉.对此,女性因应的策略既巧妙又直接,她们在"祈育"与"示孝"等儒家语境中游走于夜幕之下,又用"夜宿山门""偷窃"甚至"点肉身灯"等挑衅儒家与官方底线的方式回应两者的制裁.从不绝于书的文献记载与屡禁不止的实际情况来看,女性的因应策略不但持久,而且有效.

    江南地区女性夜行节庆之欢阃范与因应性别社会

    中国边疆治理实证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胡颖廉
    12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边疆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边疆治理也成为研究热点.实证研究是理论归因和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文章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中国边疆治理实证研究为对象,采用文献计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描述和统计,提炼出其总体特征和发展趋势.首先,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边疆、社会发展、跨界民族、边疆安全是其研究热点.其次,质性研究比定量研究的篇数更多,主要方法有案例研究、民族志、历史文献分析法;定量研究方法则以回归分析、指数评价法、统计分析为主.此外,边疆治理实证研究具有主旨内容体系化、研究方法复合型、区域主义研究取向热度高等特征,并且呈现从单科突进到学科融合、从个案深描到因果推断、从西方理论到自主知识体系的发展趋势.未来,边疆治理实证研究应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快中国边疆学建设,构筑跨学科合作平台,产出更多更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边疆治理实证研究CSSCI中国边疆学文献计量分析

    数字普惠金融对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影响及调节机制研究

    李光辉方舒吴凡
    129-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有效提升农民生计、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巩固脱贫成果,促进民族团结和保障国家长治久安.基于2011-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文章考察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国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影响,并分析其调节机制.实证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显著促进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此结论在经过了工具变量法等内生性检验和考虑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更换解释变量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同时,通过机制检验发现,技术创新和生活成本有效调节了数字普惠金融对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影响.技术创新强化了数字普惠金融对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影响,而生活成本削弱了数字普惠金融对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促进作用.

    数字普惠金融农村产业结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边疆民族地区

    走向幸福:积极人类学的生成逻辑与实践指向

    郝国强
    136-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幸福既是个体生命的终极目标和深层意义,也是社会集体的共同追求,更是积极人类学的核心动力与实践指向.传统人类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化出关注苦难和不平等的晦暗人类学,以及关注幸福和变革的积极人类学.二者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共同构成了对人类社会全面而辩证的认识.晦暗人类学从全球视角密切关注以"进步"为名的"攫取资本主义"带给世界的苦难.随着第三世界的崛起,积极人类学旨在从资本主义的废墟中寻找希望和生机,破除以工业化和资本化为名的单向度的西方现代化进步叙事,探索一种以多样性为名的追求集体幸福的共生叙事.积极人类学特别关注伦理与道德、行动与改变、意义生产与幸福追求,强调开展利益攸关的本土社会研究和灵魂攸关的地方性知识生产,以应对当前时代普遍存在的共同焦虑,以此建构书写幸福叙事和共生叙事的新型人类学.

    晦暗人类学积极人类学幸福民族志

    转型期文化转向的解释困境——记录当代乡村社会变迁的民族志批评

    华智亚马丹丹
    146-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的社会变迁既是市场经济推动的结果,又与税收制度改革无法分开.从财政包干制到分税制的赋税分配转变,对地方政府行为和经济发展影响深远.土地财政通过开发农业的"多余"土地,创造容纳就业的非正规经济.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乡村心态、信仰和道德状况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从商品经济的复苏到发展主义的转型,民族志基于互惠传统为第一阶段的记录和分析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对于第二阶段的转型,互惠解释在驾驭土地财政衍生的多重效应、把握权力决策与实践策略之间的复杂互动方面显现出衰减,向权力的象征与隐喻转移,偏重文化的转型.与文化转向相伴随的是转型期政治经济批判不足导致当下意识的消解.

    互惠土地财政乡村社会变迁文化转向

    论西敏司的"含嵌式"民族志方法学——基于海地农民市集的案例分析

    伍洲扬
    157-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人类学家测绘复杂现实的看家功夫,民族志方法学不应该被简单工具化,或过度泛化讨论,而是要放置在具体的分支学科和研究议题中加以理解.美国人类学家西敏司在20世纪上半叶所开展的海地农民市集研究恰好可作为案例,因其提供了一个探究经济人类学领域内"含嵌式"民族志技艺的窗口.所谓"含嵌式"主要包含三层意思:第一,依托于整体主义进路,西敏司一边铺设了厚实而广泛的市场运作背景,一边谨慎区辨市场类型并提炼潜藏的交易秩序.第二,他始终把对女性中间商的分析置于当地农村普遍的经济限制和多重风险配置的语境之中.第三,通过学术关照与人文关怀的嵌合,他传达出对欧美社会的批判与反思,以及对拉美农民的关切和想象.这三个层次综合体现民族志作为"术与道"的统一体,其蕴含着细腻而不失温度的独特风格.

    西敏司民族志方法学含嵌式海地农民市集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稿约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