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西民族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西民族研究
广西民族研究

俸代瑜

季刊

1004-454X

gxmzyjs@163.com

0771-5589053

530028

广西南宁市云景路1号

广西民族研究/Journal Guangxi Ethnic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广西民族问题研究中心主办。主编俸代瑜。1985年创刊,季刊。主要栏目有:民族理论政策研究、民族学人类学研究、壮学研究、瑶学研究、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民族经济研究、民族旅游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学者与成果评介等。两度被评为广西优秀期刊,同时被认定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四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纳日碧力戈李鹏程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四方努力:高层领导、中层领导、知识界、基层民众.高层与基层相通,中层与学界互联,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体同意识.

    高层领导中层领导学界民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民族构成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李海鹏关佳宝
    7-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1953-2010年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分县数据及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采用多样性指数和首位度指标等指标,研究中国城市民族构成变化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少数民族人口占城市人口比重持续增长;“西部城市、小型城市、自治区域内城市”的少数民族人口比重显著高于其他城市;不同城市群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比和多样性指数差异较大;少数民族人口占比和民族构成首位度“双高型”城市主要分布在新疆、西藏和广西;城市民族多样性主要受城市人均GDP、城市服务业水平及城市总人口数量三个因素的共同影响,城市人口规模越大,人均GDP越高,服务业水平越强,则城市民族多样性越高.

    新中国城市民族构成多样性

    国家视角下的民族事务类型及其比较——多维视角下的民族事务比较研究之一

    李林
    15-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事务是整个社会事务的一部分.由此,我们可以说,无论是在历史纵向延伸还是在现实横向展开,民族事务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社会事务总体过程的制约和影响.这要求对民族事务的观察和研究必须有一个多维度的视角.本文首先主要从国家的视角观察民族事务,一方面从古代帝国王朝到现代主权国家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另一方面是在现代主权国家的不同类型,即宗教国家、民族国家和人民/公民国家的相互比较中,对民族事务进行多角度观察和分析.

    国家视角宗教国家民族国家人民/公民国家民族事务

    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基本内涵、内在逻辑及时代价值

    欧庭宇
    23-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我们党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对深刻变革、复杂多变的世界格局作出的生动阐释以及对人类发展前景和世界发展命运的深度考量.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它蕴含着丰富的、深刻的理论内涵,承袭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共同体的思想和中国“和合”思想,进一步升华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安全共同体、社会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等概念结构.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笔者主要从价值、理论和实践三重逻辑来着重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它的时代价值主要体现在:在理论价值上,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实践成果;在价值理念上,它是世界各国共识的新型价值观;在国际话语权上,它是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中国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内涵内在逻辑价值意蕴中国智慧

    从家族、地域认同到“命运共同体”:传统村落互嵌式民族关系的构建

    罗彩娟
    3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互嵌式民族关系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措施与路径,更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议题的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村落纳禄村超民族身份的民族与姓氏互嵌结构为互嵌式民族关系的形成提供物质基础,地城认同及壮族与汉族之间在教育思想观念、语言交流、族际通婚、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互嵌又为其奠定了精神基础.从家族、地域认同到命运共同体意识的产生是纳禄村互嵌式民族关系形成的脉络及特点,其中,入选中国第一批传统村落起到关键性作用.互嵌式民族关系的形成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其路径既有生成型,又有建构型.此外,各个多民族杂居区的民族互嵌实践经验独具特色,需进一步总结和深入研究.

    地域认同命运共同体互嵌式民族关系

    互联互通、共享发展、合作治理——首届大湄公河次区域民族学与人类学国际会议综述

    周建新田丽娟
    4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主办的“首届大湄公河次区域民族学与人类学国际会议”于2019年11月8日至10日在中国云南昆明成功举办.各国与会学者围绕着大湄公河次区域的社会文化变迁和环境治理等问题各抒已见,集中探讨了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共享发展的人文途径和社会问题的合作治理路径.与会学者将理论研讨与现实问题相结合,提出了一些富有新意的观点,有较强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次国际会议的顺利召开,不仅是一次学术上的交流,更为以后大湄公河次区域多方合作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大湄公河次区域国际会议综述

    空间正义:云南瑞丽市傣族姐岗村空间变迁的文化冲突与化解

    赵忠艳贾仲益
    48-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城中村空间内,不同利益群体进行资源博弈,多元文化发生持续而深刻的接触.傣族群体有其生存和利益诉求,其居住格局与村落空间、生活习俗、日常互动是传统文化的外在表现.因而,本文从空间的视角,分析在公权力和资本介入之下,城中村傣族村民因为在城镇建设中被边缘化而遭遇的空间分配困境,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冲突,并根据“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理念,探讨现代文化与地方民族传统文化相互调适、和谐共生的空间正义化的可能路径.

    空间正义傣族城中村文化冲突

    新主体陌生人社区: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空间重构

    丁波
    56-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易地扶贫搬迁是精准扶贫背景下民族地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重要方式.贫困户由原来分散居住的村落汇聚到新建的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其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发生巨大转变,“新主体陌生人社区”是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结构特征.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贫困户在新的空间环境中,贫困户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关系空间进行再造,具体表现生产空间产业化、生活空间现代化和关系空间认同感的营造,贫困户的空间结构和空间关系转变是从空间解构、空间断裂到空间重构.“新主体陌生人社区”的空间适应,应积极帮助贫困户提高生产技能和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培育社区共同体意识,增强贫困户的归属感和向心力,实现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内生发展.

    精准扶贫易地扶贫搬迁新主体陌生人社区空间重构

    中国广西与日本冲绳丧葬文化比较研究——以洗骨二次葬为例

    张芳李明华
    63-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丧葬文化是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华南广西和日本冲绳自古以来洗骨文化盛行,历史悠久并延续至今.通过对广西与冲绳洗骨二次葬习俗的考察,比较两地在宗教信仰、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异同,不仅可以展现中日两国在文化传承上的痕迹,也可以加深对中日两国文化的理解.

    洗骨二次葬中国广西日本冲绳比较研究

    审视与重构:人类学生态进路的研究范式及其转向

    马莉
    7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人类学生态进路的研究范式沿着两条不断扩大的裂痕发展:一方是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和政治经济学影响下的观点.另一方是唯心主义、象征主义和解释学影响下的观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研究范式转变为以象征、历史、政治的生态学为理论框架的复数的新生态学.与此同时,该学科在中国却未完全完成本土化.本文认为,中国的人类学生态进路的研究要与国际学科发展的最新转向结合,特别是与人类学受人文地理学影响而发生的“空间转向”、与受哲学的影响而发生的“本体论转向”、与中国“五位一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任务对接,在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哲学基础上,以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生态人类学发展为入口,为实现人与自然界和人与人的双重和解贡献中国智慧.

    人类学生态进路范式转变中国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