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西民族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西民族研究
广西民族研究

俸代瑜

季刊

1004-454X

gxmzyjs@163.com

0771-5589053

530028

广西南宁市云景路1号

广西民族研究/Journal Guangxi Ethnic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广西民族问题研究中心主办。主编俸代瑜。1985年创刊,季刊。主要栏目有:民族理论政策研究、民族学人类学研究、壮学研究、瑶学研究、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民族经济研究、民族旅游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学者与成果评介等。两度被评为广西优秀期刊,同时被认定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生境、情感与边民社会网络:中越跨国婚姻研究实践与反思——以云南马关县金厂村为例

    覃延佳
    8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跨国婚姻作为历史上一种边境地区人群的常态化通婚形式,因民族国家边界管理方式的存在而演变成为边境地区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中国大陆学者在跨国婚姻的动因、身份困境与管理机制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但仍未能形成一种具有社会文化整体观观照的研究范式.其核心原因是未能将边地社会的历史发展脉络、国外学术界关于跨国婚姻的研究及边地社会整体性的社会网络纳入到综合讨论之中,因此显示出了个案研究丰富,而研究深度、广度稍显不足的状况.所以,我们需要结合实证研究,综合三种研究视角推进跨国婚姻研究.

    中越边境跨国婚姻社会网络上嫁

    红色文化增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维向度解析

    李维军杨丽
    90-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建设征程的历史凝结,补钙壮骨,通今溯源,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严密的耦合逻辑.在政治上,红色文化有利于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明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前提;在经济上,红色文化彰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民族互惠指向,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在文化上,红色文化标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中国底色,聚合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文化动力;在社会上,红色文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认知;在生态上,红色文化有助于建立人与自然交响协奏的生命共同体,筑牢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的生态底线.

    红色文化中华民族共同体多维向度解析

    地域文化与国家政治融合互动——以柳宗元神灵形象与文教圣贤形象的建构为例

    徐家贵刘绍卫
    98-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传统中国的复杂社会系统中,地域文化与国家政治的融合互动奠定了地方社会与国家政治运行的基础.二者的双向融合互动,主要是以地方社会的主动参与为主,使地域文化与国家政治贯通起来,并随国家意识形态需要不断创新,保障了社会机制内部的脉络畅通.实际上,这种融合互动代表了传统中国社会“文化政治”的一般性运作机制.本文从柳宗元神灵形象与文教圣贤形象建构的视角出发,长时段考察地方社会与国家政治间存在的民间化——升华的双向融合互动,从下而上地对中国政治文化传统予以上溯,管窥其中蕴含的传统政治智慧与社会运作机制,以期为完善当前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提供一些借鉴.

    柳宗元地域文化国家政治神灵形象文教圣贤形象

    少数民族“新民歌”创作与现代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生成

    董迎春覃才
    106-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民歌运动”,虽然没有真正地为中国诗歌发展开拓出新的道路,但却创造了新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的群众文艺创作潮流.少数民族人民深具民族传统、政治认同并且是真情实感的新民歌创作,对少数民族群体内部建构关于新中国的现代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在创造性的集体合作大生产和声势浩大的新民歌个体创作过程中,少数民族人民将自身传统的民族话语、地方话语及乡土话语与新中国的国家话语相统一的新民歌创作,既让他们实现了从传统的“民众”到新中国的“人民”的发现,也铸造了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之实体,并让少数民族人民的“新民歌”创作具有了人类学的伟大价值与意义.

    少数民族诗歌新民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文学人类学

    “文化族别化”的当代困境及其反思

    李文钢
    114-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识别工作中以客观的民族文化特征作为民族分类的主要依据,导致了人们对民族文化具有独特性、民族之间的文化具有差异性的强调,最终导致了“文化族别化”.“文化族别化”不能解释不同群体之间普遍存在的交往、交流、交融的客观事实,又将地域性的文化转化为具有明确民族归属的民族文化.对“文化族别化”这种社会认识面临的困境展开讨论和反思,有利于申明民族之间存在广泛的文化交流和客观联系.更为重要的是,承认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联系比刻意地强调民族之间存在的差异更加重要.

    民族文化族别化独特性差异性文化共享

    贫困山区传统竹木类民族工艺文化产业的活化性开发研究——以广西融江流域山区民族乡村为例

    杜琳
    12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治理贫困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于先天劣势的山区民族乡村,选准最为适宜的具有可持续性的产业才是根本.历史上竹木民艺器物成为广西融江流域民族文化的符号,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当地的主要财源产业,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竹木民艺逐渐衰落.如今,古的习尚潮流重新回归,亲近自然美和追逐绿色生态,传统生态工艺又萌发了生机.要把民艺产品植入文化进行“活化”开发,使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本,进入资本市场,以新业态和模式引领八桂传统工艺文化的复兴和走向,使之成为乡村振兴的优势文化产业.

    竹木民艺生态产业跨界融合新动能

    兴边富民行动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逻辑关系及有机衔接路径研究

    萧子扬
    129-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尽管20年来我国兴边富民行动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经历了“初步探索”“正式提出”“发展完善”“全面实施”和“全新发展”等阶段,但是目前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的探讨较为缺乏,尚未有学者运用宏观视角对兴边富民行动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逻辑关系及有机衔接路径加以探讨.事实上,二者有机衔接具有重要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而且还是迈向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和补齐发展短板、坚持底线思维的必然选择.此外,二者在战略定位、时间节点、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基本原则等方面存在一种共通性、互构性的关系.因此,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我国兴边富民行动和乡村振兴战略实现有机衔接.

    乡村振兴战略兴边富民行动边疆民族地区民族政策

    复线逻辑:“行动”中的壮族习惯法及其未来面向研究——以贵州省N自治县为表述对象

    廉睿高鹏怀
    139-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时间为自变量,空间为他变量,辅之田野方法,方可促成对壮族习惯法演化机制的立体解构.就实践表征而言,壮族习惯法并非静止不变,它既与本民族在区域社会中的生存状态、经济活动、社会地位、文化生活息息相关,又体现出族群在面对不同政治经济环境时所做出的竞争、协商与妥协.“国家在场”对壮族习惯法的形塑,采取的是一种复线逻辑,并聚焦于载体重构、机制再造、属性蜕变三重维度.在壮族习惯法的未来发展面向上,应实现三个转变,即支配逻辑层面的“效力外溢”到“效力紧缩”,传承策略层面的“单一型范”到“兼容并蓄”,生存契机层面的“法律一元”到“多元司法”.

    国家在场壮族习惯法效力外溢多元司法

    左江花山岩画铜鼓考

    万辅彬樊道智陈凤梅
    147-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后,依然有未解的千年之谜.经对左江花山岩画中铜鼓的族属、类型、传承发展、文化功能等进行多角度考证,确认左江花山岩画所绘铜鼓为骆越人所有,其类型为万家坝型、石寨山型和东山型早期铜鼓;岩画中的铜鼓不仅是部族首领权力的象征,还是通天礼神、汇聚人心、指挥军阵、人神共娱的重要礼器、响器及乐器;东汉马援缴骆越铜鼓后,左江流域骆越后裔仍有用鼓、尚鼓的习俗,这是对左江花山岩画铜鼓的一种继承与发展.与此同时,骆越人先进的青铜铸造技术亦为铜鼓在这一地区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左江花山岩画铜鼓图像族属继承与发展功能

    “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地区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反思

    许纯洁
    158-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才是“一带一路”倡议顺利推进和落实的关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实现共商共建共享的愿景和目标离不开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支撑和保障.“一带一路”倡议将国内沿线民族地区变成了对外开放的桥头堡,通过区域内高校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是民族地区顺应时代潮流自觉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的应有之举.因此,“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地区培养什么样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如何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不仅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更是民族地区高校人才培养实践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带一路”民族地区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