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西民族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西民族研究
广西民族研究

俸代瑜

季刊

1004-454X

gxmzyjs@163.com

0771-5589053

530028

广西南宁市云景路1号

广西民族研究/Journal Guangxi Ethnic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广西民族问题研究中心主办。主编俸代瑜。1985年创刊,季刊。主要栏目有:民族理论政策研究、民族学人类学研究、壮学研究、瑶学研究、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民族经济研究、民族旅游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学者与成果评介等。两度被评为广西优秀期刊,同时被认定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三论边疆地区的中心化与边缘化——与"新清史"的对话

    张继焦郝双玉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主要与"新清史"提出的"边疆是边疆,中心是中心"的观点进行对话,基于"二元社会结构"理论来分析海南作为边疆地区的冼夫人信仰文化,最后得出边疆与中心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互动和交流的,且边疆地区具有明显的向心性的观点.冼夫人自身经历以及海南冼夫人信仰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证明了边疆和中央具有紧密的联系,处在边缘地区的海南不仅具有古代大一统社会文化的中心元素,而且具有明显的向中心性,在"二元社会结构"下,不论是官方力量还是民间力量,都在从不同方向推进着海南地区的中心化与向心性.

    新清史冼夫人信仰边缘化中心化二元社会

    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的耦合——论陈寅恪民族认同思想之"化认说"

    张积家于玲
    9-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纵观中华民族的变迁史,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相依而生.陈寅恪先生也在其著作中将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二者关联起来,并解读为"化认说",为民族研究之先例.陈寅恪对"民族—文化"的耦合的详细论述,逐渐形成"化认说"的体系."化认说"是"民族—文化"耦合的概观,"民族—文化"耦合是"化认说"的阐释,可以理解为,"化"是"认"的前提、"认"是"化"的结果、"化""认"交融终为"化认".以此来探求新时代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耦合之路径,当以"化"促"认"、以"认"促"化"、转"化""认"为"化认",为当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设助力.

    陈寅恪化认说民族认同文化认同耦合

    生态环境保护立法机制研究

    宋才发
    19-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构建以生态权利为核心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既能保护人的良好环境享用权、环境知情权、环境救济权,又能保护生态系统的自然权利.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建设美丽中国"凸显了生态文明的《宪法》地位,需要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生态法治需要以宪法规范和制度体系为根本依据,不断完善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法治体系,《民法典》规制"绿色规则"是一个伟大创举.《民法典》"绿色规则"支撑生态环境法典化,"绿色条款"类型化是环境法典体系化的基础,编纂一部结构完整、体系严密的《生态环境法典》势在必行.

    中国式现代化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法治生态权利生态环境法典

    我国边境抵边村落空心化"治理陷阱"的实地调研及突破路径研究——基于政府治理行为分析

    何修良秦雨柔
    27-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审视我国抵边村落空心化治理成效发现,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治理陷阱"现象,即在持续的制度供给、资源投入、政策支撑和技术赋能等交互作用下,边境抵边村落空心化问题并未得到真正解决,甚至在有些地区出现了进一步加剧的趋势.深层次探究,从政府治理行为分析,边境抵边村落空心化"治理陷阱"症结在于边境地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不足,难以满足边民和抵边村落发展需要,政策执行偏离和政府治理过程中边民角色弱化.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快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公共政策执行的有效性、加大公共服务供给和强化边民功能的主体地位,不断提升满足边民和抵边村落发展的前提条件,进而破解边境抵边村落空心化"治理陷阱"困境.

    抵边村落空心化治理陷阱突破路径

    树立和突出共享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三重逻辑

    夏云峰
    36-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树立和突出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是增强民族团结,展示国际形象的重要途径.鉴此,需要对其内涵的逻辑进行深入剖析.以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自然属性、文化属性和社会属性蕴涵的"是什么"的内在逻辑进行研究;以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筑牢中华民族文化根基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之路"为什么"的价值逻辑展开分析;以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继承、转化和发展的"怎么做"的实践逻辑加以思索.

    中华文化符号中华民族形象三重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现代化建设

    杨小柳陆烨
    46-52页
    查看更多>>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立足于区域均衡和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需求,通过深化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治理共同体、价值共同体、生命共同体建设,实现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与脱胎于殖民体系、以资本主义市场体系为中心的西方现代化不同,中国式现代化破解了国际普遍出现的现代化加剧多民族国家族群隔阂对立的发展困境,从根本上实现了不平等到平等、不均衡到相对均衡最终实现动态平等均衡的新发展模式,进而深化了对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认识.

    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

    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看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

    李然严冬
    5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十年,党领导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成就非凡,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中华民族对"小康"的千年期盼,各民族共享脱贫攻坚伟大成果,推动民族地区实现共同富裕;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是正确把握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关系的具体实践;提高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彰显了新时代的民族平等和公平正义,民族地区人才培养和教育事业得到充分发展,民族事务工作被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有效防范化解民族领域的风险隐患.这些伟大变革强化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奠定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坚实基础.

    中华民族共同体新时代十年中华民族发展史里程碑

    "五个必由之路"与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向度

    熊琳卢成观
    6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是实现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五个必由之路"与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表现出"执本而末自从"的逻辑关系,以"全面领导之本"可以确保"高质量发展之末"始终拥有主心骨,以"社会主义之本"可以确保"高质量发展之末"始终明确方向标,以"团结奋斗之本"可以确保"高质量发展之末"始终形成强合力,以"发展理念之本"可以确保"高质量发展之末"始终获得新引擎,以"从严治党之本"可以确保"高质量发展之末"始终永葆先进性.

    "五个必由之路"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边疆民族地区

    集体记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向度

    彭继裕王超
    7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集体记忆的浸润.集体记忆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重要"载体",能为各族人民团结提供"支撑";为共同体意识形成提供"素材";为增进共同体理解提供"钥匙",为推动民族工作发展提供"动力".随着社会不断发展,集体记忆领域出现了断裂化、碎片化、复杂化和虚无化等变化,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挑战.为此,需要充分传承集体记忆,强化共同体意识;整合集体记忆,促进政治认同;共建集体记忆,铸造观念共识;强化集体记忆,激发情感共鸣.

    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集体记忆

    互嵌社区下中华民族共同体生成的理与路

    曲世闻张本祥高寒潘光繁...
    84-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有固定的互嵌地缘空间,通过共有场域的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各民族产生空间认同.在社区的共有共治下,通过共同利益争取与集体利益享用,又促进了社区居民共同体的生成.在责任共生、文化共生、利益共生和命运共生的共同驱动下,形成互嵌下的情感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共鸣,最终促成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在实践取向中,需注重空间互嵌,实现社区的空间错配与空间搭配.注重治理互嵌,形成"一核多元"的社区治理网络.注重文化互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提倡文化相美、心理相依,促进社区的文化、心理、情感认同,以促进不同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互嵌社区中华民族共同体价值认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