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西民族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西民族研究
广西民族研究

俸代瑜

季刊

1004-454X

gxmzyjs@163.com

0771-5589053

530028

广西南宁市云景路1号

广西民族研究/Journal Guangxi Ethnic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广西民族问题研究中心主办。主编俸代瑜。1985年创刊,季刊。主要栏目有:民族理论政策研究、民族学人类学研究、壮学研究、瑶学研究、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民族经济研究、民族旅游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学者与成果评介等。两度被评为广西优秀期刊,同时被认定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少数民族题材油画国家形象构建的艺术机制研究

    梁冰
    87-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少数民族艺术创作对国家形象的塑造具有深远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本文在探讨少数民族题材油画的国家形象构建的基础上,尝试着从美术发展历史的角度,从民族学、社会学及传播学等切入进而研究国家艺术机制.国家艺术机制是少数民族题材油画国家形象塑造的有效实施途径,是制度与文艺引领、树立国家观念的民族认同感和学院派写实主义绘画教学体系的培育与保障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促进少数民族题材油画创作的健康发展,需要建立良好的艺术机制,为少数民族题材艺术提供良性循环的机制保障,寻求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少数民族题材绘画的振兴之策,为国家凝聚力的塑造贡献艺术层面的力量,为我们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助力.

    少数民族题材油画国家形象建构艺术机制

    “两广三金俍兵文化节”仪式所见俍兵后裔的族群身份认同与文化信仰的两重性

    唐晓涛李京玲
    95-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两广“三金”区域(低阳、甲隆、平福)俍兵后裔的信仰系统及仪式过程具有独特性,一在于其为笔者目前仅见的活态俍兵宗教信仰仪式;二在于此案例提供了俍兵族群身份认同变迁却守持本族宗教文化和信仰的典型样本;三在于“三金”区域并非行政区,而是跨越两广三县,由介于桂东南和粤西之间的历史上“狼二十村”演变而来的文化区域.本文以历史人类学的视角,结合官方和民间文献及口传故事等,分析三金区域俍兵文化节的信仰及仪式过程背后呈现的地方民众对俍兵屯戍历史的记忆,探究俍兵后裔对于本族文化符号的认知与展演,以及仪式背后所呈现的俍兵后裔认同汉族族群身份却传承俍兵文化信仰的两重性现象.

    两广信仰仪式俍兵后裔身份认同文化传承

    南岭走廊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及成因分析——南岭走廊民族关系研究之三

    袁丽红
    103-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岭走廊是多民族杂居地区,民族间有着频繁的交往交流,随着交往交流的深入,族际间共同性因素不断增多,民族关系也越来越和谐.南岭走廊地区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与国家的民族政策、交错杂居的分布格局、深度交往基础上的民族交融以及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认同,是南岭走廊地区各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

    南岭走廊和谐民族关系影响因素

    清朝西南边境的土司与边疆安全

    马亚辉
    110-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影响清朝西南边疆安全稳定的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位:一是境外,二是境内.对来自境外的威胁,西南边境的土司作为国之藩篱,防御邻国的入侵和动乱;对于来自境内的威胁,西南边境的土司负有边境管理之责,维护边境秩序,缉拿不法之徒,搜集边境情报,镇压边疆起事等.为保障边疆安全,清朝政府还通过革职、安插、改流等手段对不利于边疆稳定的获罪土司予以惩处.清朝政府以土司驻守西南边境,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不得已而采取的一种维护边疆安全的手段,从投入与产出的效果进行对比,投入最少,收益却是最佳,在维护边疆安全稳定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清朝西南边境土司边疆安全边境管理

    从昆氏世袭制度探讨萨迦政权灭亡缘由

    昂青才让
    118-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藏古老的昆氏家族不仅创立了萨迦教派,并于公元十三世纪在元朝的扶持下建立了萨迦政权.萨迦政权虽在昆氏的成功缔造、苦心运营下逐日强固直至鼎盛,却仍然无法避免在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辉煌后倏尔垮台的命运.史学界对于萨迦政权灭亡原因的研究,大多将精力放在萨迦政权和元朝中央政府的关系上,至今鲜有从昆氏家族世袭制中觅得线索,并将二者之重要关联详加论述的先例.有鉴于此,本文将视角置于“昆氏世袭制”这一核心要素,在深刻分析其特点的基础上指出存在于昆氏家族世袭制度中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详细论证了昆氏世袭制和萨迦政权灭亡之间存在的深层内在联系,正是昆氏世袭制中的局限性和保守性导致了昆氏家族的衰落,进而加速了萨迦政权的灭亡.

    昆氏家族世袭制度萨迦政权局限性灭亡

    村镇经济与“后扶贫时代”民族地区的反贫困行动

    吕俊彪龙丽婷
    127-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最终实现,2020年以后中国社会的反贫困行动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后扶贫时代”.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激发地方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进一步改善脱贫人口的生活条件,确保小康社会全面实现,将成为“后扶贫时代”民族社会发展面临的艰巨任务.村镇经济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对于增加脱贫人口的就业机会、提高农民家庭收入,增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超越经济发展的村落视野,改变故步自封的发展思路,唤起各族民众的文化自觉,园地制宜发展壮大村镇经济,是后扶贫时代民族地区反贫困行动的历史使命.

    村镇经济后扶贫时代反贫困行动

    边境少数民族地区语言助力脱贫攻坚实证研究——以广西靖西市为例

    刘金林马静
    136-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广西靖西市距离越南边境3公里以内的7个乡镇(37个村)居民进行全样本调研,结合语言经济学理论对居民普通话、外语、方言及多语能力等语言技能与职业选择、收入之相关性开展实证分析,研究结论认为不仅普通话技能、越南语技能的掌握与居民收入水平呈相关关系,而且多语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最后,就普通话推广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之间的均衡性这一难题,提出兼顾普通话推广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分类施策”模式.本研究可为我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语言扶贫实施方案以及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保护和传承政策的完善提供决策参考,进而切实发挥语言在脱贫攻坚中的基础性作用.

    边境少数民族地区语言脱贫攻坚分类施策

    政府整合机制:壮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路径选择

    徐玉特
    144-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壮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面临的“竞争逻辑”“碎片化”“时空隔阂及疏离感”等困境导致壮族文化在时代发展中不断呈现内卷化和断裂的趋势.政府整合机制的构建为破解壮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在政府整合机制理念下,聚焦组织、制度及其机制构建和整合成为必然.

    壮族文化政府整合机制文化传承与创新

    壮语视觉词的认知机制研究——以马山壮语为例

    熊奥奔
    150-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视觉是人们获取外部信息的重要来源,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壮语中存在大量的视觉词,这些视觉词不仅是对身体经验的描述,更是壮族人民思维方式的体现.本文旨在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探索壮语视觉词的认知机制,进而挖掘壮族人民语言文化内涵.

    壮语视觉词隐喻认知

    震后十年北川羌族村落学前儿童发展现状及支持研究

    李静黄琼仪李锦
    157-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十余年来,北川羌族村落在恢复与调适中蓬勃发展.本文研究北川羌族村落学前儿童体质发展、社会性发展、认知和语言的发展现状,为羌族村落学前儿童持续性发展提供支持依据.羌族村落学前儿童体格发育和身体素质发展呈随年龄增加而提高的趋势,营养问题需特别关注;具备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能较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行为控制能力表现较差;空间认知、数量认知和图形认知发展较好,时间认知和类比推理发展欠佳;语言(汉语)理解和学前阅读技能发展较好,看图讲述和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对此,应完善羌族村落地区学前儿童的健康管理服务,持续跟踪与及时干预;选择适用于羌族村落学前儿童发展的课程或模式;扩大师资来源,加强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加大对羌族村落学前儿童发展的投入,对村落学前教育发展实施动态监测.

    羌族村落村落学前儿童学前儿童发展